1956年夏季的一天,陈赓手握红色电话,用他地道的湖南口音开心地说:“小超,我是陈赓!”对方接电话的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人们通常都叫她“邓大姐”,可是陈赓同周恩来一样,也称呼她为“小超”,足见他们之间的战友情谊非同一般。
邓颖超答话后,陈赓望了望身旁的一位机灵的小个子男青年,继续说道:“彭干臣的儿子来了,现正在我家里。”电话里随即传来了邓颖超激动的声音:“叫他快来,叫他快来!” 陈赓放下电话后立刻要车,将身旁的男青年送到了中南海紫光阁的总理客厅。
一辆黑色的小轿车缓缓开进了中南海,车上坐着的,正式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陈赓大将军。不过当时坐在他身边的,还有一个年轻人,他叫做彭伟光,是生命中第一次来到中南海。
下车后,陈赓拉着他的手,大步走到了周总理的办公室,还没推进门,陈赓便开始大声吆喝起来:“总理总理,快看我给你带谁来了?”周恩来夫妇大老远就听到陈赓的声音,在他推开门的时候,周恩来满是疑问地说:“好你个陈赓,又在搞什么名堂?”
随即陈赓便高兴回了一句:“我把彭干臣的儿子给你带来了!”听到此,周恩来夫妇都一起连忙迎了上去,两人把这个年轻小伙子从头到脚都审视一遍后,周恩来说道:“是的,他是彭干臣的儿子。”没多久,夫妻二人眼角一起涌出了眼泪。
彭干臣是谁,为何周恩来夫妇看到他的儿子会如此激动,甚至哭了出来?夫妇二人和彭干臣有过怎样的关系和渊源呢?
周恩来的得力助手
他们口中所提到的彭干臣,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一位被湮没的英杰,也是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的高足,和革命斗争中身边的一名战将和得力助手。而彭干臣和周恩来的战斗情谊,也是从黄埔军校开始的。
因为长期征战,变动频繁,曾用过彭干成、黄大老板等十多个化名,而且牺牲较早,所以他的英雄业绩鲜为人知。
1900年5月,彭干臣出生在湖北省英山县一个佃农家庭里面,父亲彭少轩,曾任私塾先生,通达四书五经,因此在父亲的影响下,彭干臣自幼勤奋好学,识书达理, 成绩优异。1920年,他考入省会城市 安庆的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后来受五四运动和陈独秀的影响,彭干臣又成为一师的学生领袖,1921年4月上旬,彭干臣与40多名热血青年,在安庆秘密创建了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组织参加了工运、农运和由学生组织的“马列主义研究会”、“工读夜校”、“工商夜校”等义务教学活动。
还曾组织过游行示威,激发了教育界、工商界的爱国热情。这场全国的风潮,使得请愿行动中牺牲的姜高奇被追为了烈士。为纪念姜高奇,和半年后牺牲的周肇基烈士,安庆学界在菱湖公园建立纪念馆。彭干臣满怀激情地在姜高奇血衣亭的横匾上题词:干,革命的真精神是干,是要彻底地干!彭干臣敬题。
1923年彭干臣入党,10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周恩来任第一期政治部主任。为了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从各地抽调了一批优秀的党、团员去黄埔军校学习。1924年4月,彭干臣等6人报考了首期黄埔军校,最后录取了他在内的4个人。
5月5日,彭干臣等第一期学生正式入校学习,他和同来的许继慎被编入第二队。6月16日,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致辞说道:“开办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周恩来到校后,就开始着手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并设立了中共黄埔支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一个安徽口音,二十四五岁、中上身材、精明机灵的学生,他就是安徽来的彭干臣。两人谈话投机,一见如故。
周恩来知道他早年受《新青年》杂志的影响,并且参加和领导了一系列运动,对其勇敢机智的品性很是欣赏。在黄埔军校里因为学习成绩优良,彭干臣逐渐成为特别支部重要成员,后也因军政素质好被留校, 他与陈赓分配到教导一团,同一个连队,陈赓任连长,彭干臣任党代表。
1925年2月,黄埔军校师生3000余人组成了校军,参加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的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彭干臣等八名共产党员军官成为奋勇队成员,浴血苦战,与敌展开巷战,很快就俘敌2000人,缴获枪支1000余条,当后续部队赶到时,彭干臣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随着革命军又奋勇发起反击,迫敌狼狈逃窜。
这次的战争奠定了东征胜利的基础,当时的《商报》盛赞校军:“军行所至,不扰民间一草一木。鸡犬不惊,商市安堵……谓民国以来仅此所见,乃是真正卫国保民之革命军。”
毛泽东后来也曾赞扬过这次战役:“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上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
周恩来这次也表现出来了他的领导能力,以及创造性和干练的才能,在国共两党,尤其是黄埔师生当中受到了广泛的敬重和推崇。
在彭干臣的心中,周恩来思想敏锐,立场坚定,知识渊博,方式方法都运用得非常灵活,言谈举止也十分端庄大方,一言一行都是师表和楷模。因此,他从心底里敬佩周恩来,并立志做一个像周恩来那样的革命家。
对周恩来的讲话,彭干臣总是认真听取和理解;对周恩来主办的《士兵之友》刊物,他也总是认真学习,手不释卷;而对周恩来发出的战斗号召,他每次都是热烈响应,同时身体力行。
1925年3月18日,彭干臣和陈赓率全体官兵,在周恩来的指挥下,乘夜秘密来到五华县城,利用俘虏进城,进行进攻。在城中与敌短兵相接时,彭干臣的一个小手指被敌军击断,他全然不顾,继续率官兵猛冲,直到战斗胜利结束,才顾得上包扎伤口,最后导致这一手指残废。
周恩来当时惋惜地说:“彭干臣这样英俊的革命军官,失去一个手指,将来谈恋爱恐怕成为麻烦。” 彭干臣却爽朗地笑笑,赋起了诗:“革命诚非易,断指何足惜。留得头颅在,可为党效力。”周恩来听了后称赞他说:“真不愧为革命的先锋!”
校军东征回师广州后,周恩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与聂荣臻、叶剑英等人商量后,决定派遣彭干臣等一批优秀的黄埔军校毕业生,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彭干臣告别了黄埔军校和导师周恩来,便踏上去莫斯科的征程。
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彭干臣于1925年11月16日,辗转来到莫斯科东方大学报到,学校 交 给他四页纸的调查表上,彭干臣对各个栏目逐一填写,字迹清秀俊逸, 端庄大方,最后本人签字“彭干成”。
据当时从旅欧支部来到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同班同学刘鼎(建国后曾 任国务院航天工业部部长)回忆说:“我同彭干臣相处虽然只有半年多时间,但他给我留下的印象至今仍记忆犹新。”在刘鼎的心目中, 彭干臣高高的个子,圆圆的脸,身材魁梧健壮,一表人才。
而且他待人热情,讲话坦率,与同学们关系密切,很受大家欢迎。当时,与彭干臣同班同学者,除了刘鼎外,还有从旅欧支部来校的朱德、 曾涌泉。曾涌泉后来在接受北京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彭干臣被送往莫斯科东方大学深 造,是出于保护和培养这样一批优秀人才所考虑的。”
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内容中,具体分为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马列主义政治课,另一部分是军事课。除了听课和自学之外,经常还会组织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彭干臣总是踊跃发言,他的观点不仅鲜明生动,而且说服力强,常常使听者们都频频点头称是。
而在军事课上,主要内容则是学习步枪、手枪、机枪射击、火炮操作使用以及爆破等,这些彭干臣不但在黄埔军校学过,而且还担任过教练员。所以每逢上军事课,他和云南讲武堂出身的朱德,两个懂军事的学员,就充当辅导员来协助其他不熟练的学员们进行操作。
苏联教官在讲课时,翻译人员由于不懂军事,往往有些就会翻译得不清楚,于是这两人就会进行解释,并且做出示范动作。有时,苏联教官讲一分钟,翻译讲半分钟,彭干臣或朱德则解释了十几分钟。一来二去之后,他们二人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助教”。
彭干臣在莫斯科学习期间,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共同翻译了马列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著作。彭干臣的出众才华,受到很多苏联教官和同学们的赏识,甚至直接称呼他为中国的“库图佐夫”(俄国著名将军)。
但也就是在彭干臣等人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这一期间,国内蒋介石一手策划的中山舰事件在1926年3月26日爆发了,蒋介石借中山舰事件,将周恩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的职务免职,已暴露身份的250多名共产党员,也被迫退出第一军和黄埔军校 。
在准备北伐战争期间,军队急需大批党的领导骨干,周恩来为了扩大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一面在广州举办特别训练班,为军队培训骨干,一面向党中央建议,召回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共产党员,充实军队,参加北伐战争。
1926年秋天,提前结束学习的彭干臣奉命回国,当时他被分到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工作。此时,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全国工农革命空前高涨,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广州革命政府出师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彭干臣在北伐战争期间,始终以周恩来所讲的八个字——‘饮马长江, 武汉见面’,来激励自己和部属。他协助叶挺,率领所部参加了汀洒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和武昌战役。
彭干臣还向叶挺建议,组织了一支“敢死队”,在他的亲自带领下,冲锋在前,英勇拼杀,打出了威风,为争得“铁军”的声誉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战争期间,彭于臣的腰部曾严重负伤,却自己却始终说没有事,继续率部作战。
为此,战友们赞扬他是“铁军中的铁将”。10月份,北伐军攻占了武昌,真的实现了周恩来“饮马长江,武汉见面”的预言。 而叶挺独立团因为长驱直入,连战皆捷,也因此获得了军内外的崇高声誉。同时叶挺也被誉为了“北伐名将”,共产党的声威也因此大振。
后来,彭干臣的三弟从英山来武昌看他,发现他的住处内存有许多银元,就临行时开口要带些银元回家。结果彭干臣却直接拒绝他,说:“这是革命的军费,一块钱也不能动用。”听了这句话,三弟反而火了:“要几块钱都不给,你算什么兄弟情谊!”
彭干臣不理他,数着银元往账册上登记,这笔钱为后来的南昌起义派 了大用场。
南昌起义
周恩来在1926年12月离开广州,来到上海,开始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负责全党的组织工作。周恩来调来中央前后,上海工人先后举行三次武装起义。第一次是1926年10月,周恩来还未到。第二次是1927年2月,周恩来临时被派到南市去指挥行动,这两次起义都失败了。
2月23日,中共中央决定组织第三次武装起义,主要负责人是周恩来。周恩来当时感到武装起义缺少军事指挥人才,是一大薄弱环节, 必须对此尽快弥补过来。
此时,他再次想到了彭干臣等一批黄埔军校毕业生。1927年3月中旬,彭干臣、姜锦堂等人,奉命率领一批经历过北伐战争的军事干部,由武汉秘密潜入上海。
与彭干臣等人再次久别重逢之后,周恩来紧紧地握住了彭干臣的手抖了抖,高兴地说:“干臣,你们来的正是时候,犹如雪中送炭。干臣、干臣,你是一位能干之臣,就在大上海大显身手吧!”
周恩来随后又对在场的其他同志们介绍说:“彭干臣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是校军的骨干,又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过,去年秋天回国后,参加了北伐战争,作战英勇顽强,机智灵活,有丰富的实战指挥经验。”
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开始,彭干臣与孙津川等指挥的南市区工人,智取了一大批武器装备。而周恩来则是亲临战斗最艰苦的火车站指挥作战,终于攻克下了火车站。
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开始策划南昌起义。7月,彭干臣率领了一部分工农力量潜入了南昌。彭干臣不辜负周恩来的重托,为起义的胜利做了大量工作。由于他熟悉公安及卫戍工作,周恩来便将南昌市这两项重要工作交给了他,并任命彭干臣为南昌公安局局长兼卫戍司令和党代表。
8月1日凌晨,随着前敌委员会的一声号令,南昌起义开始。彭干臣率领部下首先夺占了国民党公安局及其哨所。又依据十月革命和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经验教训,迅即部署社会治安保卫革命委员会和前敌委员会的安全。
起义中的彭干臣是忙碌的,除了张贴布告、安定民心,要求市民照常生活,商店照常营业,学校照常上课外,他命令军普和公安系统,加强城市警备,搜查残敌,打击犯罪分子,很快稳定了社会秩序,显示了他的指挥艺术和组织才干。
在做这些工作时,彭干臣一方面听从周恩来的指示,另一方面也和 革命委员会的保卫处保持着联系。保卫处处长是李立三,成员则是他的黄埔军校老友,陈赓。最终,起义宣告了成功。
迷失了的革命功臣
1928年秋天,经过周围好友们的介绍和撮合,和一个上海姑娘江鲜云结婚。1929年夏天,由周恩来指导,彭干臣以“黄大老板”的身份开办蜂蜜经理处,实际上则是在主持训练班的工作。彭干臣的妻子江鲜云以老板娘身份作掩护,负责训练班的警戒和交通工作。
夫妇二人在此期间,和周恩来邓颖超夫妇进一步加深了战斗友谊。周恩来经常会来训练班作报告和讲课,由邓颖超陪同,两人打扮成阔商夫妇,假装来洽谈生意,和彭干臣夫妇接头。经过一年的艰难岁月, 训练班在敌人的眼皮下训练出数十名领导干部。
而当年参加过训练班的老同志,也都齐赞周恩来彭干臣两人冒着极大风险为党的军事做出的这一巨大贡献。当时周恩来也称赞彭是一个“出色的将才经理”。1930年5月,周恩来去往了莫斯科,训练班才就此停办。
1930年5月, 彭干臣夫妇抵达天津,以某洋行经理身份出现,但却因被出卖,只好又乘海轮再次返回上海。路上受到颠簸惊吓,怀孕7个月的江鲜云要早产了。这年深秋,一个不足4斤的婴儿来到这个的 世上。彭干臣听到儿子的啼哭,高兴地说:“我这个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人,终于有接班人了!”
因为当时和恶劣的环境和早产,4个月过去了,儿子伟光还是很瘦小, 连头也直不起来,母亲很担心,但父亲却乐观地认为,他的儿子将是有作为的。可惜的是,父亲却不能一直守在他们身边,看着自己的“接班人”长大。
1932年的一天他告诉妻子江鲜云,自己马上要离开上海,中央派他到闽浙城根据地工作。当时彭干臣希望妻子带上儿女与他同行,但江鲜云却表示, 丈夫是军人,是带兵打仗的,拖儿带女会增加负担,于是彭干臣便留下一枚金戒指和一枝派克钢笔,以及一些不值钱的用品,只身离开上海的家。
从1932年到1934年,彭干臣为红军输送了700多名中下级军官。1934年11月,方志敏奉中共中央指示,组织抗日先遣队出师北上,彭干臣得到重新起用,协助方志敏率军北进。短时间内连获胜利,重振军威。
1935年1月,队伍抵达赣东北怀玉山一带,遭敌重围,彭干臣壮烈牺牲,年仅35岁。
在彭干臣离开妻儿一年多后的一天,江鲜云收到了一封彭干臣写来的信,一看邮戳是江西上饶,她看了一遍又一遍,信中许多话都是暗语,比如“生活艰苦,生意做得不错”,要费心思才能猜出个大概意思。江鲜云拿着信,眼泪在眼睛里直打转。
这是彭干臣离开上海后唯一的一封来信,此后便杳无音讯。自此以后,彭干臣的生死成了一个谜,他的业绩无人提起,仿佛不曾有过这样一 个人。但有过交往的战友们,心中却始终记挂着他,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鼓励彭伟光弄清父亲的历史。
全国解放后,江鲜云留在山东工作,女儿彭伟生在部队当了医生,儿子彭伟光报考了北京外贸学院。因此,当周恩来见到彭干臣的儿子后,才会如此激动,甚至流出眼泪。邓颖超当时也对对彭伟光说了这么一番话:
“你是幸福的一代,正因为你的童年、少年经历了艰难的战争岁月,受到了战火的熏陶。要比解放后生长的孩子懂得幸福来之不易。我们今天的幸福,是由像你爸爸那样的成千上万烈士的鲜血换来的,只有懂得幸福来之不易,才会珍惜解放后的幸福。”
后来经过多年调查,到1995年,彭干臣牺牲60周年之际,彭干臣仅存于世的自传表格从俄罗斯购回,这位被历史淹没半个多世纪的早期革命家和军事领导人,也终于被历史所真正认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