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栏目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特开设“家风”栏目,为您讲述他们的家风故事。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风彰显国风,国风蕴藏家风。从中国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的家风视角,能够看到时代交替的国风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特立(1877—1968):又名徐立华,原名懋恂,字师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

生于平凡

以修德正身为风

徐特立原名徐懋恂,乃祖父所赐,取勤勉、诚信之意,此也为其家风传承,乃其家人为人的根本。

徐特立出生于贫寒的农民家庭,父亲徐树兆不善言谈,待人憨厚忠诚,母亲胡氏因繁劳且缺乏调养过早病逝,祖父亦是农民,略有文化,懂中医之道。在他成长的初期,清政府腐败无能,人民饱受压迫,家庭极度窘迫,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让他心中逐渐生出朦胧的愿望——“一定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实”。

成长既有家庭的影响,也有自我的悟理。徐特立9岁就读私塾,半年后新换的教书先生注重教学生做人的道理,选用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杨椒山的遗嘱等或日常有用、充满感情的文章。徐特立晚年曾回忆:“使我对读书发生兴趣的,是这两篇文章,而不是《论语》。”

徐特立15岁时的教书先生是个和尚,俗姓张。教静坐、教读佛经、教读禅宗语录,拿唐代高僧拾得、寒山的诗集为教材,富含人情味,反映社会现实,表达通俗易懂,蕴含哲理引人思考,许多篇章徐特立晚年仍能脱口而出。后来,徐特立在18岁时决定从事教育行业,在家乡收学生教蒙馆,中国教育家正在萌发茁壮。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在家风中修德,在悟理中正风。

身处旧世

以克勤于邦为风

1895年至1905年,既是徐特立的“十年破产读书”之旅,也是他的十年乡村私塾教师之途。他在其中既解决了大体温饱,也领悟富家垄断教育百姓难得普惠之因,遂怀打破教育垄断目标,投入新式教育学习与实践之路。

1905年,28岁的徐特立考入由同盟会会员周震鳞创办的宁乡速成师范。为期4个月的学习,徐特立开始认识到改良主义是一条死胡同,需要实施民主革命推翻清政府。

毕业典礼时,校长周震鳞的讲话对徐特立影响极大,他说:“我们办这个学校,不是专门为培养你们当一个好教员,得到社会上的名誉和地位,更重要的是希望你们创造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事业。”徐特立晚年回忆时曾说:“我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革命事业,周震鳞先生的这几句话,对我的影响是很深的。从此,我走上了反对康梁而相信孙文的道路!”

1912年9月的一天,长沙师范两位老师面色铁青,气冲冲地走进校长办公室告状:“徐校长,那个田汉太目无师长了,将我们的名字写进打油诗贴在教室窗户上,这样的学生必须严加训斥。”徐特立边安慰边询问情由。

原来,田汉比较活泼,为了逗乐,在窗户上写了首打油诗,中间有“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元龙”“黄竹村中鸡犬喧”等句子,首元龙和黄竹村就是刚才的两位老师。徐特立一面对田汉等人进行尊师教育,一面鼓励他们把聪明才智用到正道上去,写出有意义的诗文来。

对学生,徐特立独到地认识到,“要培养敢于发挥个性,有脑筋辨别是非,有创造、有行动的青年”。就这样,徐特立秉承教育是途径,救国是宗旨的理念,引导学生去思考改变民族的命运,其根本还在于他自己强烈的家国情怀。

《文史博览·人物》2024年第12期 《徐特立的四个家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史博览·人物》2024年第12期 《徐特立的四个家风》

临近天命

以辨识真理为风

徐特立铭记勤勉诚信家风,1924年夏,在法国、比利时和德国等国留学考察归国的徐特立,迫切地回到长沙,决心将学来的新鲜事物、新思想、新方式传授给国人,继续躬行“教育救国”,愿为国家贡献力量改变祖国落后面貌。

回到长沙不久的徐特立,去湘江中学看望时任中共湘区委组织部部长的何叔衡时,何叔衡希望徐特立参加国民党,在国民党内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改造国民党,推动共同革命。不久,徐特立加入国民党。斯诺曾写道:“在国民革命期间,徐特立在国民党省党部很活跃,但他同情共产党。他向学生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6年,徐特立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参加了湖南的农民运动,成为湖南农民协会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并担任国民党长沙市党部委员、工农部部长,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湖南农民运动。

但是,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马日事变,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长沙附近被杀的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达1万多人。徐特立当时已经担任长沙师范、长沙女子师范、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3所学校的校长,有较高的地位,反动派来拉拢他都被拒绝了。

50岁时,徐特立毅然决然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有些人劝他:“如今革命失败了,不少人已经退党了,你怎么还入党?”徐特立坚定地回答:“革命成功的时候,多一人少一人无所谓,正是因为革命失败了,需要我们继续干,逃跑算什么?!”

正如毛主席后来在写给徐特立六十岁大寿的祝寿信中所讲的:“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1927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取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辨识真理,革命为民,既是徐特立的家风,也是中国的国风。

居于高位

以方正传家为风

徐特立长期离家在外从事教育和革命工作,但是十分注重家风家教。作为丈夫,他对结发妻子熊立诚忠贞不渝;作为家长,他时刻不忘教育子女后代的责任。徐特立曾说:“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咧,子女不只是家庭的成员,自己的后代,而且也是社会的成员,是整个革命的后代。他们的好坏,不仅关系着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着社会。”

徐特立生育了8个孩子,但长大成人的却只有4个,在徐特立的教导下,他的几个儿女都受到革命影响,甚至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953年9月,徐特立写给大女儿的信中写道:“我希望你们每一日每一时都不要只为自己着想,上半晚想自己的困难,下半晚一定要想群众的困难,以及政府的困难,机关负责人的困难。”

徐特立在他六十岁大寿的祝寿会上曾说:“我自辛亥革命前,即进城办教育,把妻室儿女留在农村;后来离开家乡到法国留学,接着回国参加革命,至今十年来,与家庭隔绝,不通音讯,这都是反动派的压迫所致。我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我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妻室儿女。但国家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革命还没有成功,国破家何在,有国才有家。”

徐特立的一生践行家风传统,实现了读书的最高追求,彰显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优秀传统文化德行。

(作者系徐特立故居纪念馆馆长、湖南省徐特立研究会会员)

文 | 陈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