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随着时代的发展的越来越快,一些传承了很多年的民间手艺也渐渐的消失在了岁月中。
那么,以下这些正在消失的民间手艺,你都见过几个呢?
01
补锅匠
曾几何时,在农村的街头巷尾,你总能听到那熟悉的吆喝声:“补锅喽……补锅喽……”
在那时,家家户户几乎都离不开一口铁锅。而锅用久了,难免会出现裂缝、漏水等等的一些小问题。
因此,补锅匠是那时候乡村生活中的“家常人物”。
他们往往拿着工具箱,穿街走巷地高声叫卖,此时不少家里人会拿着破损的锅赶紧跑去找他们修理。
虽然补锅匠给很多人所留下的印象总是能一修到底,但其实补锅匠的手艺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
在那时,想要学习补锅这门手艺,很多孩子都会被家里送到经验丰富的老补锅匠家里做学徒。
刚开始的几年,学徒们通常都是没有工资的,甚至还需要交学费才能得到老师的教导。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工业的发展,补锅匠这一职业开始走向衰落。
现代锅具的普及,特别是不锈钢锅和不粘锅的出现,让铁锅渐渐退出了市场中。
除此之外,现如今锅具的质量和耐用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几乎没有什么锅会轻易地坏掉。
即便有锅出现了裂缝或者其他问题,很多消费者也更倾向于直接购买新的锅,而不是选择修理。
02
剃头匠
在过去的乡村小镇里,剃头匠无疑是村庄中极为重要的存在。
不同于现在大街小巷琳琅满目的理发店,那个时候,剃头匠的名字几乎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
尽管在那些年,剃头匠的生活虽然不富裕,收入有限,但他们却赢得了很多人的尊敬。
特别是剃头匠在修剪的过程中,轻松的言谈和偶尔的玩笑,也成为了很多人所放松休闲的一种方式。
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现代化的理发店一跃而起,遍布街头巷尾。
可以说从高档商场到居民区,每个角落都有提供理发服务的地方。
原本在乡村中充满活力的剃头匠们,开始显得越来越稀少。
03
绞脸婆
说到绞脸这门手艺,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大概都会是:这会不会很复杂啊?
但实际上,它的工具简单到让人难以想象——就是一根普通的棉线。
但是那根棉线在绞脸婆的手中,却又不“普通”了。
绞脸婆会将棉线一端放在嘴里,另一端开始灵活地在脸上游走。
虽说它的工具看似简陋,但它所展现的效果却让人叹为观止。
随着每一次转动着棉线,都能够精准地去除掉皮肤表面的小绒毛,连带着脸上的角质层也一并清理掉了。
在绞脸完成后,脸上的皮肤就会光滑如丝,变得像婴儿般那样细腻。
不过,绞脸的技巧可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每个动作的轻重、力度的控制得等都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效果。
就算是有经验的绞脸婆,也需要不断调整技巧,以确保最终效果既完美又不伤皮肤。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像绞脸婆这样的人物和技艺似乎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而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这种传统技艺似乎并不太感兴趣,更多的是偏向于尝试现代的美容技术。
04
吹糖人
相信在很多人小时候的记忆中,会有一个骑着自行车的老爷爷,车的后座上还挂着一大袋糖稀和其他材料。
他总是会在一个街头小巷的拐角处停下来,开始他的一项特别的技艺——吹糖人。
而每当这时,周围的孩子们会也都会像“磁铁”一样被吸引过去,围成一圈。
其实吹糖人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它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却需要极高的技巧与耐心。
而糖稀往往会在师傅们熟练的手法下,被吹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
有栩栩如生的动物,有五花八门的人物,每一件作品都像是从画纸上走出来的一样生动。
但渐渐的,吹糖人这项技艺逐渐走向了衰落,许多人认为吹糖人的师傅使用嘴巴吹制的方式不够卫生。
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注重健康的时代,这样的传统技艺似乎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
而随着街头摊位的减少,孩子们的目光也越来越少地停留在糖人上。
不过即便如此,每当有吹糖人的摊位出现,依然会吸引一大群老少的围观。
05
篾(miè)匠
篾匠这一古老的职业,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那时,我国的祖先们就发现了竹子的多种特性,并开始把竹子从自然界带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像小时候我们用过的簸箕、竹席等等,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不过,篾匠的这一手艺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从竹子的选择到整个工艺的完成,篾匠们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步骤。
这其中就包括砍、锯、切、织、削、磨等等的基本功。
别看这些基本功没什么,但每一项都要求极高的技巧与精准的手感。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竹制品逐渐被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等新型材料取代。
篾匠的这一民间手艺面临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存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
最后,除了这些民间手艺之外,还有矛匠,石匠,磨剪子,锈钢板,弹棉花等等民间手艺。
那么,大家还知道有哪些民间手艺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新民晚报 《一种古老的美容方式——绞脸》2019-03-17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