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成为新力量——呼和浩特饮食的老字号剔鱼子
作者/孙树恒
一
冬至日,当全国人民沉浸在饺子的温馨之中,呼和浩特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举办了盛大的美食烧麦大会,犹如冬日里的一把火,不仅温暖了青城人的胃,更在全国范围内点燃了对呼和浩特饮食文化的无限好奇与向往。这场别开生面的活动,无疑为呼和浩特这座城市的知名度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文旅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有幸与几位朋友相聚于大召附近,那家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老字号“八金剔鱼子骨头馆”。桌上,热气腾腾的猪肘子和家常菜与剔鱼子交织出诱人的香气,引人垂涎。研究茶叶之路的张珏、对偏爱城市历史的包头骆驼酒业的代理商孙志军,以及书法家马肃老师,我们围坐一堂,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呼和浩特饮食文化的现状与未来。
张元成老板,这位老字号的年轻主人,眼中闪烁着对传统的坚守与对未来的憧憬。他感慨,虽然近年来呼和浩特涌现了不少饮食品牌,但真正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的并不多。老字号们,如同这桌上的剔鱼子,虽味道独特,却苦于缺乏时代的包装与推广,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流量经济。
我不禁思考,一笼烧麦能撬动一座城市的知名度,那么,一根根承载着历史与匠心的剔鱼子,又能否成为撬动市场的新力量?这不仅是对传统美食传承与创新的考验,更是对老字号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生的探索。剔鱼子的现状与未来,或许正藏着呼和浩特饮食文化转型升级的密码,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呈现,去让世界品尝。
二
对于剔鱼子在我的脑海中一直存在着误解。
来到呼和浩特市三十年了,对于剔鱼子,让我既好奇又疏离。尽管这座城市的美食琳琅满目,我却鲜少踏入剔鱼子的世界,甚至一度以为它与鱼有着不解之缘,这份误解,无疑阻挡了我品尝的脚步。
直到几个友人,坐在八金剔鱼子骨头馆偶遇,老板张元成的一番话,才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团。他笑道,剔鱼子,实则与鱼无关,而是源自山西的一种传统面食——剔尖。
剔尖,这一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画面感,它像是一场指尖上的舞蹈,将面团,用特制的竹板一剔一拨,便化作了一条条灵动的小鱼,跃然锅中。
山西的剔尖到呼和浩特就改造成了剔鱼子,连山西人都不认识了。
剔鱼子是热水和面,赋予了剔鱼子独特的筋道与滑爽,与冷水和面的面条截然不同。
他说手艺娴熟的厨师,一分钟能拨出十碗,那份热情与专注,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而剔鱼子,再配上几个家常菜,无论是酸甜的鱼香肉丝,还是鲜香的宫保鸡丁,都能与之相得益彰,五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更不用说那八金特色的猪肘子,皮薄肉嫩,香而不腻,与剔鱼子一同入口,更是将味蕾的享受推向了极致。
这一次的邂逅,让我对剔鱼子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份来自山西,却在呼和浩特以新的面貌呈现的传统美食。原来,美食的魅力,不仅在于味道本身,更在于它背后承载的文化与故事,以及那份跨越地域,依然能够触动人心的温暖与亲切。
三、剔鱼子饭馆维持生存,举步维艰
张元成坐在古色古香的八金剔鱼子骨头馆内,眼神中流露出对过往的怀念。
他缓缓开口,讲述起家族与这座城市的深厚渊源。祖辈从山西祁县走西口,一路风尘仆仆,最终在这座城市扎根。姥爷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代修自行车的手艺人,用勤劳的双手为家庭撑起一片天。
八金,这个充满温情和记忆的名字,源自舅舅李怀义出生时有八斤重。
1993年,舅舅在大召附近的东仓街,开了大召削面馆,将山西的剔尖面食首次引入呼和浩特。
岁月流转,面馆经历了 2000 年和 2005 年 两次拆迁,从东仓街迁到南茶坊,每一次搬迁都是一次重生。
2005年,高中毕业的张元成接过舅舅的接力棒,开始给舅舅打工,后来自己当老板。
2016 年搬迁到大盛魁文创园区 。最多时八金剔鱼子骨头馆,曾开了 7家连锁店。
然而,时光荏苒,疫情三年八金剔鱼子骨头馆走入了低谷,最后剩两家店了。
如今的经营压力日益增大。张元成叹了口气,现有十个员工,厨师工资8000元,服务员4000元,每天的经营额达到6000元才能勉强维持不亏。经济的不景气、消费者购买力的下降,或是消费习惯的改变,都在悄然影响着这座城市的消费活力。
四、对剔鱼子的饮食文化的探索精神、成长前景与可能性
一是“剔鱼子”。它见证了呼和浩特饮食文化的变迁,也承载着几代人对美食的记忆与情感。然而,老字号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经爱企查在 2023 年 4 月 14 日商标注册没有通过,现在处于无效状态。在保护剔鱼子这一老品牌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其成长的前景与可能性。
二是扶持剔鱼子品牌发展,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更是对创新的追求。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剔鱼子可以融入现代餐饮理念,提升菜品品质,优化服务体验,让这一老字号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是创造饮食文化气象,是剔鱼子未来发展的更高追求。饮食文化,不仅仅是菜肴的堆砌,更是情感与记忆的交织。剔鱼子可以依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举办各类饮食文化活动,如美食节、烹饪比赛等,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感受呼和浩特饮食文化的魅力。
四是剔鱼子还可以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品牌,让这一老字号成为呼和浩特的一张亮丽名片。
五是剔鱼子,不仅仅是一家餐馆,它是一种情怀,一种记忆,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张钰建议孙志军开一个以万里茶道为底色的“骆驼酒馆”,喝骆驼酒,主食就是剔鱼子,这是一种情怀,彼此都有这样的情结。书法家马肃老师还倾情书写了“把剔鱼子文化发扬光大”的字幅,以祝福这次美丽的遇见。
在保护与发展中,我们期待着剔鱼子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让呼和浩特的饮食文化,因剔鱼子而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