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陈赓大将在上海猝然离世。消息一出,立即传遍了全国,举国上下,无不悲痛万分。
在他的灵堂上,数位重要将领齐聚一堂,纷纷前来送别这位英年早逝的国之栋梁。
而开国中将郭化若,更是哭得不能自已,最后直接摔倒在了灵堂前。他甚至说出了这样一番话: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陈赓也。
他对陈赓的感情为何如此深厚?两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过往?
坎坷的从军之路
郭化若将军出生于福州的一个小山村中,家境十分贫寒。父母望子成龙,将一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
为了供他上学,他们将两个女儿先后卖给人家做童养媳,才换取了学费。
郭化若深感底层人民生活的无奈,于是立志发奋读书,改变家人的命运。
然而,他虽然因为学习优异,考上了省立第一中学,却还是因为负担不起学费放弃了升学的机会。
迫于生计,他只身前往广州,开始靠为别人代写书稿、书信维持生计。即便那时他饥寒交迫,但他却仍旧没有放弃改变旧社会的希望。
随着战乱四起,局势愈发动荡,他决定弃笔从戎,开启从军之路。
1925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与他同期的还有刘志丹、张灵甫、胡琏等后来的著名军事人才。
然而,在人才济济的学校中,他依旧是最拔尖的一个。
在1926年的毕业典礼上,郭化若因毕业成绩第一,被选为优秀学生代表,在万人毕业典礼大会上发表致辞。
当时黄埔军校有个规定,毕业成绩好的要留校工作。郭化若也自然而然地留在了学校,被任命为了炮兵第二队的代理队长。
期间,他展现出的政治才华,也很快让他得到了老蒋的赏识。
其实早在郭化若刚入学时,老蒋就开始关注他了。有一次,老蒋为挑选日后可用之人,来学校抽查学生的作业。
翻着翻着,他突然看到一本字迹工整的“字帖”。于是他便问一旁的随行人员,为何要将字帖混入其中。
随行人员笑说,这不是字帖,这是郭化若的作业本。老蒋眼中顿时露出了惊喜的目光。
他一直相信字如其人,从一个人的笔迹中就能发现这个人的品德与德行。从那时起,他便时常找郭化若谈话,为将来拉拢他做准备。
于是,在郭化若毕业后,他便多次邀请其担任自己的秘书。
然而,面对唾手可得的升迁机会,郭化若却全都严词拒绝了。原因无他,只是他早已找到了内心所向往的那条红色之路。
早在1925年,国民革命军开启第二次东征时,他便见识到了我党人员陈赓、蒋先云等人为了革命胜利前仆后继,不畏牺牲的亡我精神。
在攻打惠州时,虽然基层士兵大多是国民党人,但负责指挥的大多是我党人员。
在此次战斗中,负责攻城的27名党代表,有21名壮烈牺牲,其余六名也身负重伤。
有一个苏联顾问还特意提到,惠州要塞实际上是我党人员拿下的。
这给了郭化若非常巨大的震撼。在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后,他也终于确定,我党才是真心领导穷人翻身的政党。
从那时起,他便一颗心都放在了我党身上,此后几十年再也没有发生过动摇。
不相识却同路
大革命失败后,许多意志坚定的我党人员都坚定地拒绝了老蒋的拉拢,孑然一身地奔赴了红色旗帜飘扬的方向。
其中最令人惊讶的,就是郭化若和陈赓。
他们都是黄埔学员中的佼佼者。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一样的才华横溢、风姿绰约,是老蒋最不舍的两个人。
有人曾调侃陈赓,若是他留下,就凭他的救命之恩,日后也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巧的是,也有同学对郭化若说过相似的话:他天生就是高参的命,将来做不成老蒋的高参,也会是毛主席的高参。
彼时的两人虽然没有交集,但共同的信仰却促使他们同时拒绝了老蒋的高官厚禄。
后来,郭化若准备率领所属部队参加南昌起义。然而,他刚走到九江,部队就被国民党扣下了。
就这样,他错过了南昌起义的行动。之后他毅然脱离部队,辗转多地才赶上了正准备南下的起义军。
见到他的到来,朱老总非常高兴,当即决定好好重用他。然而,郭化若还未施展抱负,形势就发生了巨变。
为了日后的作战需要,他被派到了莫斯科炮兵学院学习。
而在这期间,陈赓则是因为在南昌起义战斗中,不幸受到了重伤,之后就被送到了上海疗养。
此后的日子里,他便留在了上海,开始协助周总理进行地下工作。
直到1934年,两人才在中央苏区碰面。只是这时候两人的境遇都有些不太好。
与陈赓相识
那么为何会有此一说呢?那就不得不提一下两人此前的遭遇了。
早在1929年,郭化若便已学成回国,来到闽西革命根据地工作了。对于这样一位既有才华又有留学经历的人才,毛主席和朱老总也是十分欢迎。
因此,他刚一到中央红军,就被任命为了前敌委员会委员。
郭化若也不负他们的期望,在之后的几年里,他协助毛主席打退了老蒋的三次大规模围攻行动,职位也从参谋处长,晋升为了参谋长。
他也如之前众人所预料的那样,成为了毛主席的高参。主席非常重视他,他曾评价郭化若,说他是福建人,但见识却一点也不“浮见”,而是深见。
然而,就在革命前景一片大好时,郭化若却遭到了上级的误会,职务也被降为了红军学校的教员。
就在他失意之时,陈赓来到了中央苏区。
他的处境不比郭化若好到哪里去,此时的他刚从国民党的监狱中死里逃生,身心都遭到了巨大的折磨。
他到达苏区时,正赶上大部队要进行长征。于是中央便任命他为红军干部团团长,让他率部参加长征。
所谓干部团,就是由红军大学的教员、学员组成的。这里面本来有郭化若的名额,但几个上级一商量,决定不让他参加长征。
后来毛主席等几位领导特意找陈赓谈话,嘱咐他务必要带上郭化若。
其实,陈赓早就听说过他的事迹,对他的军事才华非常钦佩,得知他的遭遇后也是十分惋惜。
因此,在毛主席提醒他之前,他就已经将郭化若写在随军的名单中了。
后来在长征途中,他也一直对郭化若进行着无微不至的关照。
按照当时的处境来说,郭化若其实是很难再受到器重的。但陈赓却坚持让他担任了团部的作战参谋,参与部队行动的指挥工作。
虽然陈赓已经竭尽了自己的能力,但他还觉得郭化若大材小用了。
为此他还特意找到对方,满含歉疚地说,让他做自己的参谋,实在委屈了。
郭化若连连否认。如果没有陈赓,他恐怕都不能活到现在。
革命征途中的友谊
在路上时,部队发放服装,郭化若的衣服不小心被落下了,连双鞋都没有了。一路走过来,他的脚早已溃烂化脓。
但他不愿麻烦组织,所以一直忍着没说。陈赓得知后,也不顾自己重伤未愈,将自己的马让给了郭化若骑。
在长征途中,战士们每天都过得很辛苦,根本不知道未来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但陈赓却一直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给郭化若等人给予了很大的精神力量。
他带着大家在敌人炸出的弹坑中跳来跳去,称这是“饭前饭后的运动”。
在炮火中带着众人转移时,他又开玩笑说,这是“鞭炮欢送”。
在他的带动下,众人不再一味地消沉,反而多了几分旅途的意趣和轻松。
有一次,干部团爬上了海拔高达5000米的达谷山,又累又饿。有人提议把雪撒上点白糖,做成“冰淇淋”。
陈赓连忙叫好,随后他便在郭化若的“清道丸”瓶子里、毕士梯的胃药瓶子里以及肖劲光的小纸包中,倒出了最后一点糖精,平均地分给了所有人。
大家就这样一边就着口雪,一边就着口糖,将手里的“冰淇淋”全部吃光了。
那时粮食奇缺,大家又面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原本是如此艰险的环境,陈赓却想方设法为大家带来了很多乐趣。
而他这种乐观的革命精神,也深深鼓舞着郭化若。
等长征队伍快到贵州黎平时,干部团突然遭到了一小股敌人的袭击。
陈赓不顾众人反对,当即派了郭化若前去击退敌人。
郭化若知道,这是他给自己的立功的机会。
他也不负所托,以灵活的指挥,带领众人进行迂回包抄。最后战士们也成功以少量兵力将敌人全歼了。
这场战斗后,众人不再疏远他,反而对他更加敬佩了。
1936年,部队顺利抵达延安,两人的合作之旅也正式结束。
不久后,陈赓跟随129师辗转在太行山,而郭化若则留在了毛主席身边,成为了主席最器重的下属。
随着战事越来越紧张,两人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减少。但郭化若却始终没忘陈赓当年对自己的恩情。
他总是计划哪一天可以亲自去拜访一下老战友,却始终没有时间。不知不觉间十几年过去了,他竟然等来了陈赓去世的消息。
因为太过悲痛,他竟然在灵堂上摔了一跤。被人扶起后,他不禁眼含热泪道: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陈赓也。
若不是陈赓当年坚持带他长征,他或许早就牺牲在了敌人手中。若不是陈赓的一次次关照,他又或许早就病死在了途中。
如今他能活到今日,能享受如今的太平盛世,都离不开陈大将的帮助。
此后的日子里,他便一直带着老战友的遗志,继续为国家的建设而努力奋斗着。而两人的友谊也将永远在历史长河中流淌。
参考文献
【1】揭秘|陈赓是这样走过长征的,中国军网,2016年10月10日。
【2】长征中叶剑英的“争”与“不争”,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年07月25日。
【3】开国中将郭化若回忆在黄埔军校学习,拒绝当蒋介石秘书,兰州家长《郭化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