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看了白岩松的经历,才明白站得高,未必是好事。

从“新闻之子”到争议焦点,白岩松为何跌落神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白岩松一直是央视的标志性人物,是无数观众心中的“新闻灯塔”。

看看他的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主持的《东方时空》,像一股清流,走进了千家万户。

这档节目创新性地聚焦社会百态,关注民生热点,

让观众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岩松凭借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言辞,为弱势群体发声,

把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人和事,带到了大众视野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那档《新闻1+1》,白岩松在其中担任评论员,

面对一个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他总能深入浅出,

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事件背后的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时事热点到民生难题,他的点评一针见血,既引发大众思考,又推动社会进步。

在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历史时刻,白岩松也站在报道一线,

用沉稳且充满激情的声音,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见证时代的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的他,是民众信赖的“新闻之子”,

是正义与真相的代言人,所到之处,赞誉与敬仰不断。

然而,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白岩松的口碑开始分化,争议逐渐浮现。

2008年,那场震惊全国的汶川地震,成为了一个转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许多记者在播报灾情时,难掩内心的悲痛,声音哽咽,甚至泪流满面,

这些真情流露的画面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但白岩松却“特立独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节目中公开批评这种“情绪化”的播报方式,

他强调新闻工作者应当保持绝对的客观,个人情感绝不能带入新闻报道。

这一言论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部分观众赞赏他对新闻客观性的坚守,

认为新闻就应该是纯粹的事实呈现,不应被情感左右;

但更多的民众质疑他过于理性,在如此巨大的灾难面前,

缺乏最基本的人情味,显得冷漠疏离。

这还没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白岩松又因一番言论陷入舆论漩涡。

当时,社会上开始出现关于“年轻人躺平”的讨论,白岩松在谈及相关话题时,

直言不讳地说道:

“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工作到处随便找,一点压力都没有吗?不会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个年轻人面临就业难、房价高企的时代背景下,

这段话瞬间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网友们纷纷指责他站着说话不腰疼,作为已经功成名就、拥有稳定生活的既得利益者,

他根本无法体会当代年轻人所背负的焦虑与沉重压力,是在“何不食肉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系列事件,就像一道道裂痕,悄然出现在白岩松曾经光辉无瑕的形象上,

让民众对他的看法开始产生分歧。

如果说早期的争议只是让白岩松的形象出现了些许瑕疵,那么后续一系列事件的发生,

则让他陷入了舆论的狂风暴雨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河北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枪击案,造成了包括民警在内的多人伤亡。

白岩松在报道这起案件时,用词引发了巨大争议。

他将犯罪嫌疑人称作“五十多岁的老汉”,对于牺牲民警的描述,

也只是用了“去世”“死亡”这样较为平淡、常规的字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民众眼中,犯罪嫌疑人手持凶器,残忍杀害无辜群众、对抗警方,

是穷凶极恶之人,绝不是一个普通的“老汉”所能概括;

而民警们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执行任务中英勇牺牲,

他们的奉献与牺牲应当得到更庄重、更饱含敬意的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线民警们听闻白岩松的用词后,更是愤怒不已,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白岩松的表述太过冷漠,没有站在正确的情感立场上。

2020年,外卖行业的一则热点事件,再次将白岩松推到了风口浪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饿了么”平台推出“多等5分钟”功能,

这本是平台试图缓解外卖骑手配送压力的举措,却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不满。

白岩松在节目中对此事表态,他指责网友们不理解外卖骑手的辛苦,

认为大家应该多给骑手一些时间。

似乎没错,但其实错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忽视了问题的本质——

外卖平台背后不合理的算法机制才是造成骑手们疲于奔命的根源。

平台为了追求极致的配送效率,不断压缩送餐时间,骑手们为了不超时、不被罚款,

只能在马路上争分夺秒,甚至不惜违反交通规则,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白岩松的言论,让网友们觉得他是在为平台开脱,

没有真正触及问题核心,只是片面地要求消费者做出让步,

这无疑触动了大众的敏感神经,一时间,批评声如潮水般涌向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白岩松的“跌落神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时代洪流下传统新闻人面临困境的缩影。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以其快速、灵活、接地气的特点,

迅速抢占了大量的受众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往,传统媒体掌控着信息的话语权,是大众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

像白岩松这样的资深媒体人,凭借专业素养和平台优势,一言九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如今,自媒体创作者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从各种角度发布信息,

甚至能深入到一些传统媒体难以触及的角落,挖掘出独家爆料。

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后,往往不是等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

而是自媒体的碎片化信息、短视频等已经铺天盖地,抢占了舆论先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眼球经济盛行的时代,受众的注意力被各种新奇、刺激、娱乐化的内容所吸引。

标题党泛滥,为了博眼球无所不用其极,“震惊体”“揭秘体”文章充斥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白岩松那沉稳、理性、需要静下心来品味的评论风格,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年轻一代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倾向于在碎片化的时间里,

快速浏览那些轻松有趣、无需太多思考的内容。

但白岩松不同。

而白岩松所坚持的深度报道、理性剖析,需要观众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这无疑与当下的受众需求产生了错位,使得他逐渐失去了曾经牢牢占据的舆论中心地位。

除此之外,白岩松口碑的下滑,代际隔阂是一个关键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学历内卷严重,一个普通的岗位往往能收到成百份简历,

年轻人为了能脱颖而出,不得不拼命考证、提升学历、积累实习经验,

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依然可能面临失业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买房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大城市的房价动辄数百万,

即便掏空“六个钱包”付了首付,后续几十年也将背负沉重的房贷压力,沦为“房奴”。

在这样的背景下,白岩松作为前辈,却常常以一种“过来人”的姿态,

用过去的经验来评判当下年轻人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谈及诸多年轻人关心的问题时,言语间透露出的是不理解与指责,

没有真正设身处地去感受年轻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

他强调努力就能改变一切,可现实是,很多年轻人努力之后,收获的只有疲惫与失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沟通“鸿沟”,使得年轻人对他的认可度急剧下降,曾经的敬仰也渐渐转为反感,

毕竟,时代不同了,年轻人渴望的是真正能与他们并肩同行、感同身受的引路人,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训诫者。

所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经历了诸多争议与口碑下滑后,白岩松的事业轨迹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他不再像过去那般频繁地出现在央视的核心节目中,出镜率明显降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一些媒体描述,他因工作压力大等原因陷入了抑郁的困境,

体重从曾经的80公斤降到了55公斤左右,失眠严重,

最严重的时候甚至产生了自sha的念头。

在妻子朱宏钧的陪伴与帮助下,他最终逐渐走出了低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此沉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岩松开始尝试转型,涉足一些文化、公益类活动。

他出席各类读书分享会,与读者们交流心得,

分享自己多年来在新闻行业积累的故事与感悟,试图以文字的力量,延续自己的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公益领域,也能时常看到他的身影,

为偏远地区的教育、扶贫等项目发声助力,用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面对外界的争议,白岩松也有过回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坦言自己有些言论被断章取义,

在当下这个信息碎片化、舆论情绪化的时代,误解在所难免。

他强调自己的初心从未改变,依旧是那个渴望为社会发声、推动进步的新闻人,

只是时代的步伐太快,沟通的桥梁出现了裂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白岩松,更像是一位在时代浪潮中努力调整航向的行者。

他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了公众人物在舆论漩涡中的挣扎与坚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跌落神坛”是一个略显残酷的标签,

但也是一次重新审视自我、适应时代的契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喜欢白岩松老师吗?

怎么看这件事呢?

欢迎在留言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