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老乡,挂在天安门上的教员画像,怎么只展露出半面脸颊,只显露出一只耳朵?这幅主席的画像怎么看怎么觉得奇怪,我们应该向有关部门及时反映这个情况,避免让更多的群众看到这个画像造成不好的影响!”

这是在建国后,天安门前,教员的画像经过第四次修整后悬挂起来被围观群众看到后,引发的一段对话!今日悬挂在天安门前的教员画像,实际是经历8次更换后才最终确定下来的。在频繁的更换画像过程中也发生过一些小的插曲,引起群众的质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国前的画像

万事万物的尽善尽美都需要一个过程,天安门前的教员画像也不例外,总共经过8次更换修正,最终才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北平解放后,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北平人民和军队将教员等中央领导的照片悬挂在北平城的城墙之上,天安门城楼上第一次出现教员的画像。

中央决策层认为悬挂多人的画像略显粗糙,于是,在5个月后,天安门城楼正中间的五星红星两侧只悬挂教员和朱老总的画像,这也充分体现党政军的最高荣誉象征。开国大典前,周总理等人认为天安门城楼处只需要保留主席一人的画像即可,于是,周总理找到主席说明此事,并派人为主席拍摄多幅照片,以供主席挑选。

经过千挑细选,主席认为正式拍摄的照片过于严肃,与群众之间会产生较大的距离感。于是,主席决定选取日常生活照作为悬挂画像。最终,主席选择了一幅在延安散步时的照片,经过创作,天安门前的画像,主席面带微笑,头戴八角帽,身着粗布衣服,将自身的领袖气质和儒雅之风充分展现出来。这也是天安门前主席的第二幅画像。

聂荣臻在挂画完成后发现,由于是以主席的生活照作为底片,画中的主席领口未系最上面的扣子,这样看起来过于随意,毕竟是用于开国大典的画像,还是要正式一些为好,于是,画师连夜将画像进行修改。最终,第三幅画像成为开国大典上的经典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国后的画像

人靠衣装,教员头戴八角帽的画像被人认为遮盖住精气神,在悬挂几个月后便被撤下。画师辛莽以主席的免冠照为底片进行画像创作,当主席的第四张画像悬挂起来后,便有群众议论说,“主席的画像怎么只露出半边脸,只露出半只耳朵?”,让人看起来觉得异常奇怪。

群众的意见反馈到中央有关部门,群众认为这幅画像创作得并不出色,尤其是半边脸和半只耳朵,给人产生非常大的距离感,并且给人一种偏听偏信的感觉。中央有关部门立刻撤下该幅画像,连夜在教员参加重要活动的照片中选取一张作为底片,由此,第五幅主席画像问世。

此后,主席的画像又经历第六七次更新,直到第八次由画师王国栋创作的画像被沿用至今。在王国栋的画笔下,主席画像虽然已经不再年轻,但却突出沉稳大气,体现出伟人与众不同的气质和魅力,让人看到后不禁心生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芒永照大地

教员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奋斗一生,在他去世后,曾有外国记者在采访邓公时,不怀好意地问道:“教员已经去世很久了,在天安门的那幅画像什么时候取下来呢?”邓公听出记者的言外之意,便斩钉截铁地回答到:“教员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他的画像永远都将悬挂在天安门前。”

邓公的回答,让原本想听中国笑话的外国记者碰了一鼻子灰。其实,这个外国记者根本不清楚教员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教员一直都是人民心中的鲜活的旗帜,他的画像不仅挂在天安门,更挂在人民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天安门城楼的墙壁上,教员的画像始终放置在最中央的位置,画像中的主席展现出伟人的智慧和气质,一双明目望向远方,仿佛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教员的画像挂在城楼上,他的精神挂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