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军于1月4日凌晨在扎波罗热-顿涅茨克防线发起代号"寒冬风暴"的大规模炮击行动。此次行动调动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第20综合集团军下属的火炮部队,部署包括2S19"矢量-S"自行火炮、9A52-4"龙卷风"火箭炮系统在内的2000余门火炮装备。这一火力密度达到每公里战线80-100门火炮的空前水平,较2023年11月巴赫穆特战役时的最高密度提升三倍。

在前沿阵地布设152毫米自行火炮群,担任直接火力支援;后方20-25公里处部署220毫米"飓风"火箭炮,负责纵深打击;最后方位置部署300毫米"龙卷风-S"远程火箭炮,用于战略目标清除。这种立体化火力配置俄军能够在3-5分钟内将火力由一个区域转移至另一区域,大大提升火力的机动性和突然性。

此次行动首次应用"昆仑-M"智能火控系统。该系统通过"天王星"侦察卫星、"猎户座-3"无人机和前沿观察哨的多源数据融合,将目标捕获到火力打击的全过程时间缩短至45秒,较传统火控系统提速80%。

截至1月6日,乌克兰东部防线出现大范围崩溃。克拉马托尔斯克工业区作为乌军东部防线的支柱,其85%的防御工事在持续72小时的精确打击中被摧毁。该地区的陷落直接导致乌克兰损失年产能达150亿美元的军工产业带,包括"马达西奇"发动机厂、"南方机械厂"装甲车间在内的五大军工企业完全停产。

扎波罗热核电站周边5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群已有80%被俄军控制。这一区域是乌克兰重要的能源基地,年发电量占全国总量的23%。俄军通过控制N15、E105两条主干道,切断第二集团军与后方的补给通道,该地区的沦陷使得乌克兰失去连接亚速海的战略通道,导致军事物资只能通过西部的单一补给线输送,这极大地限制乌军的战略机动能力。

已沦陷城市的工业产能约占乌克兰GDP的38%。尤以马里乌波尔最为典型,这座年钢铁产能达900万吨的工业中心被俄军控制后,不仅造成乌克兰每月3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更切断乌克兰90%的海运出口能力,迫使其转向成本更高的陆路运输方案。

乌军第128山地突击旅在顿涅茨克东线遭遇俄军猛烈炮击后,作战人员损失率高达65%,其中包括3名营级指挥官和12名连级军官。特别是在阿夫杰耶夫卡外围阵地,该旅两个步兵营在不到48小时内就损失超过800名官兵,创下该旅自组建以来的最高记录。

乌军第4装甲旅在巴赫穆特反击战中,一周之内损失包括32辆豹2A6主战坦克、47辆M2布莱德利步兵战车在内的大量重型装备,8万守军被歼随着天气转冷,装甲部队的机动能力显著下降,导致装备损失率进一步攀升。

最新征兵数据显示,乌克兰主要城市的适龄男性入伍率持续下降,基辅地区的征兵完成率仅为计划的62%。更令人担忧的是,新入伍士兵的训练周期被大幅缩短,从标准的3个月压缩到45天,在前线,经验不足的新兵伤亡率明显高于老兵,某些部队的新兵在首次战斗中的伤亡率甚至高达30%。

俄军很可能利用火力优势,在未来两周内对第聂伯河沿岸发起新一轮进攻。俄军已在该地区部署3个摩托化步兵师的主力,并在关键节点建立15个火力支援基地。这些部署表明,俄军意图切断乌军南北方向的战略联系,并为春季攻势创造有利条件。

俄军正在被占区域加速部署新型防空系统,在哈尔科夫州南部新增6个S-400防空导弹营地,并在关键设施周边布设铠甲-S1近程防空系统。这种防空网络的构建将显著提升俄军对抗西方援助武器的能力,特别是在应对HIMARS等远程火箭系统方面。

通过对前线指挥所的重新部署,乌军正在构建第二道防线,重点加强扎波罗热-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走廊的防御工事。同时,乌军还在积极尝试非对称作战方式,加大特种部队渗透破坏和无人机攻击的力度,乌军特种部队在过去一周内实施23次后方突袭行动,成功破坏4个俄军弹药库和2处指挥所。

虽然美国新一轮92亿美元军援方案已获国会初步认可,但其实际执行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反坦克导弹和防空系统等关键装备的供应上,由于生产能力限制,预计至少要到2024年第二季度才能完成首批交付。这种援助时效性的滞后,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乌军在装备质量上的劣势。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