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反常必有妖。
抗战爆发后,白崇禧就任副总参谋长不久,被安排到师长以上将领集训班发表演讲,对这次重要的亮相,他竟然别出心裁,把讲话稿交给了谢和赓、程思远、黄启汉三名秘书,限他们各自完稿,一周内呈阅。
白崇禧足智多谋,见识广博,素有“小诸葛”之称,这样做的意图,明眼人都明白。
谢和赓奋战了三天三夜,拿出了一万四千多字的初稿。他誓在必多夺,虽然他号称“秘书专业户”,但在“小诸葛”面前还是有点心虚,于是,他灵机一动,坐船去汉口日租界中街89号八路军办事处,将稿子交给李克农,想请他转交给周恩来斧正。
那么,周恩来会帮忙吗?
- 民族危难之际,他成为战略特工
1912年12月25日,谢和赓出生在桂林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谢顺慈为前清秀才、广西大学堂高材生、大书法家,当年孙中山北伐莅桂的临时总统府,门头上“孙中山先生行辕”的巨匾和“元首明哉”的彩门横额均出自他的手笔。他还与徐悲鸿结为书画好友,同被誉为广西“二绝”。
谢和赓5岁时就进入了省立第二师范附属小学念书,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他写得一手好字,古文功底深厚,这为他以后成为“秘书专业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二哥谢铁民的影响下,还是少年的谢和赓就跟姐姐谢振群一起参加了桂林进步学生组织的“新中国学社”的活动,很早就接受马列主义学说。
1930年谢和赓考入了孙中山创办的“中国大学”经济系,此时正值日军侵华,国家濒于危亡之际,在校期间,他先后加入了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反帝大同盟等,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在北平各大学宣传进步思想和积极抗战。
1932年秋,西北军中的爱国分子慕名给他寄了封油印信,呼吁各地青年觉醒起来,积极筹备全国的抗日战争。
油印信还附有一封给他的钢笔手写信,信中称:
“西北军许多爱国将领正枕戈待旦,一俟时机成熟,即号召军民,尤其爱国青年……展开全国抗战运动……”
这封信炙烤得他热血沸腾,也由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事后,他才知道给他写钢笔亲笔信的人叫宣侠父,后来他们一起潜伏在桂系上层,书写了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
12月,谢和赓奔赴察哈尔抗日前线,参加了西北军,成为冯玉祥的秘书,协助他组建抗日同盟军。
1933年3月,在宣侠父等人的介绍下,谢和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5月,抗日同盟军成立,冯玉祥任总司令,吉鸿昌任军长。在刚刚当了三天三等兵后,谢和赓又连升八级,被吉鸿昌委任为上尉秘书,兼任司令部教导队教员,之后便随吉鸿昌转战南北,可是不到半年,抗日同盟军在日蒋的夹击下,于九月宣告失败。
吉鸿昌、宣侠父、谢和赓被迫转移。
这时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的战略方针也由“反蒋抗日”发展为“逼蒋抗日”,在这样的背景下,决定从地方派系中的实力派桂系入手,派遣高级战略特工打入桂系高层,利用国民党内部矛盾,借力打力,达到“逼蒋”的目的。
在广西,谢和赓父亲声望高、影响大。谢家与白家也是世交,白崇禧的内弟、侄儿、外甥与谢和赓及其兄长、姐姐,都有同学关系。
于是,党组织便决定派谢和赓回家乡工作,打入桂系军阀上层,开展对桂系上层的统战工作。
随后,宣侠父也被派往桂系潜伏。
就这样,谢和赓成了周恩来、李克农直接领导下的“特密”高级战略特工,代号“八一”。
所谓高级战略特工,就是他不以搜集情报为主,而是通过统战工作,潜移默化地宣传中共主张,汇聚共同抗日的合力。
- 使出浑身解数,他成为白崇禧身边的红人
1934年元月中旬,谢和赓带着冯玉祥的介绍信和李济深的推荐信回到了南宁,并立马求见白崇禧。
白崇禧时年41岁,已有25年的从军经历,此时为二级陆军上将、广西绥靖公署副主任,官职仅次于李宗仁,手下统领着三个军和数十万地方民团,正忙于围剿从苏区突围而出的红军。
广西同乡,加上两个大佬背书,尤其是桂系在崛起过程中得到过李济深的支持和帮助,白崇禧自然很重视,便决定先留下谢和赓,然后再具体安排工作。
谢和赓深知,作为战略特工,只有打入桂系高层,才能不辱使命。
在一番精心策划后,他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利用特长,紧扣关注点,引起重视。
毕竟是经济专业的高材生,他花了几天的时间,撰写了《半殖民地的中国经济概观》一书。为了便于投石问路,他邀请同学马仲孚(白崇禧内弟)共同署名出版,然后两人出面请白崇禧的高参刘斐作序。
这次之后,谢和赓又接连写了《论美国倾销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谈广西的对外贸易》等几篇文章,恭恭敬敬地呈到白崇禧手里,并请他转呈李宗仁、黄旭初二位长官阅读(白、李、黄为广西三巨头),请他们赐教。
当天,白崇禧就看完了文章,告诉谢和赓,自己对文章很感兴趣,“尤其第二篇,正切题”。
这一系列举动,谢和赓开始受到白崇禧、李宗仁的欣赏和器重。
第二步,投其所好,找准兴奋点,拉近距离。
白崇禧人称“小诸葛”,不抽烟不喝酒,却酷爱读书。于是,谢和赓就利根据白崇禧的喜好,每周都精心选择四五本书放在白崇禧的床头柜上,供他阅读,每看完一本书,谢和赓再根据他的需要补充新挑选的书。
这一点深得白崇禧的欢心,很快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第三步,以情感人,直击脆弱点,深入内心。
为了深入白家的生活圈,在白崇禧的牵线下,谢和赓与白崇禧夫人马佩璋的表妹杜荣结婚。
有了这层关系,白家的情况,他了如指掌。
一次,白崇禧的岳父在桂林意外骨折,很严重,他走不开。谢和赓得知后,主动请缨。当时桂系军队只有用日本零件组装起来的教练机可用,但可靠性不高。谢和赓为表“忠心”,不顾个人安危,马上在当地找了一位名医飞往桂林。
白崇禧的岳父得到了紧急救治,对他非常感谢,这件事让白崇禧对谢和赓的好感急剧上升。
有了上述铺垫后,谢和赓再接再厉,又利用在建设厅工作的优势,迎合当时桂系“自治、自卫、自给”的“三自”政策,起草了一些计划和章程,因而受到了李白的嘉许,并被授予一枚第五路军总部的“特别出入证章”。凭这个证章,无须岗哨通报,可随意出入李白的住处。
为了测试自己在桂系的份量,谢和赓自己安定下来之后,曾多次在李宗仁和白崇禧面前夸赞宣父侠在黄埔就以“文武双全”著称,建议给予重用。
几次交流之后,宣父侠被委任为“广西绥靖公署的上校咨议”。
- 小试牛刀,他力促白崇禧到南京任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七七”事变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转折点。
8月2日,蒋介石电邀白崇禧赴南京,共商抗日大计。
李宗仁和其他军队领导都反对白崇禧应召前往,担心蒋介石搞阴谋诡计。白崇禧也举棋不定,一时难以抉择。
作为战略特工,谢和赓连夜写了一封长信直呈白崇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建议白崇禧应以民族利益为重,摈弃成见顺应民心,迅速赴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抗战,而只有实现了全面抗战,桂系才能借机打出广西,把自己的力量深入到蒋介石的统治区,从而提高桂系在全国民众中的声望。这样李宗仁、白崇禧才会成为广大人民拥护的英雄。
白崇禧读罢长信,觉得这位“才子”言之有理。
1937年8月4日,白崇禧决定飞赴南京就任国军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由于长信的作用,临行前他要求谢和赓一同前往,由此成为了白崇禧的机要秘书。
9月,在白崇禧的推荐下,蒋介石又委任谢和赓为大本营国防会议的唯一秘书。
进入10月,战局加紧,日本人开始步步向首都南京靠近。谢和赓根据当时敌我双方的综合情况,总结抗战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写成了一份一万两千多字的建议书-----《全体性全民总动员纲领与展开全国游击战争之方案》,作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体实施办法的“建议”,约12000字,又称“万言书”。谢和赓一方面通过李克农把这篇文章转呈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一方面又呈给白崇禧。
此时白崇禧这位桂系的“小诸葛”,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蒋介石的头号智囊。
他看到万言书后,大加赞赏,立即要求谢和赓赶紧起草一份报告,由他阅改后,连同建议书一并送蒋介石。谢和赓当即草拟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将“万言书”里的理念和观点进行了综合,还特意加上了白崇禧常用的两句战略名言:“积小胜成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然后将报告呈送白崇禧修改,白崇禧告知谢和赓要以“大本营白副总长办公室”的名义,将报告和建议书一起呈递,还要求谢和赓再把“万言书”印一百份,迅速发给有关人员,如各省主席、保安处长(或保安司令)、各军区、军政治部等一些重要部门。
谢和赓的“万言书”在国民党的上层引起了强烈反响,蒋介石部分接纳了这个方案,还因此关心起他的军衔和职务问题。
李宗仁知道后,也高度认可万言书,他向白崇禧夸奖道:
“和赓这小伙子,真行!”
很快,李宗仁和白崇禧按老蒋的意思破格提升他为上校。
这次职务提升,意味着谢和赓此后可以通过国民政府每周的活动,接触到最上层,掌握更核心、更重要、更及时的情报,这将更有利于统战工作。
- 周恩来亲自为他改稿
1938年3月,国民党军组织师长以上将领在武昌集训,白崇禧要到会发表《军队政治工作与群众政治工作之关系》演讲。
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很明显,白崇禧交待这份差事不仅希望拿到一份讲稿,还带有考察部下之意。
谢和赓好不容易获得白崇禧的信任,他不想这次“失手”,他找到李克农,请求党组织给予帮助。李克农向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苦熬三天三夜,谢和赓总算拿出了一份万字初稿,但他还不放心,更主要的是,他觉得这也是一次难得的统战机会,于是,他再次找到了李克农,请他转交周恩来斧正。
周恩来连夜认真修改。次日,谢和赓取回稿件发现,周恩来已用红笔删去了两千多字。
谢和赓顿时喜愧交加,愧的是自己作文、做人经验确实有限;喜的则是经周恩来一改后,文章的确主题更加鲜明,也更适合白崇禧这个演讲人的身份,还巧妙地宣传了中共的主张。
谢和赓将原稿修改之后呈送给了白崇禧。
白崇禧训话当天早晨,通知写稿的三人一起乘车前往。
一路上谢和赓忐忑不安,不知道白崇禧葫芦里究竟要卖什么药,一直到训话开始,谢和赓的心才落了地。
其实,白崇禧并没有照稿子念,但训话的内容与谢和赓所起草的完全一样。
谢和赓及时向李克农汇报了这件事。李克农也非常高兴,笑着说道:
“是呀!有恩来做你的'改文老师’,这恐怕是两党合作中的奇事,不但老蒋和白崇禧想不到,就是主席,他们也料想不到呀!小鬼同志!”
此后谢和赓在国民党的营垒中威信更高了。
- 他若暴露,你就是罪人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谢和赓跟随白崇禧的第五战区司令部一路撤退,回到广西桂林。李克农也在桂林建立了八路军办事处。
1939年春天,李宗仁与夫人郭德洁邀请金山、王莹(安徽芜湖人,15岁入党,因主演夏衍创作的国防戏剧《赛金花》而名噪上海滩)率领“上海抗战演剧二队”到桂林演出,打算由广西省政府资助他们赴南洋演出,向华侨宣传抗战,募集抗日救国的资金和物资。到桂林后,演剧二队改名为“中国救亡剧团”。
有一次,李克农与金山、王莹站在公路边谈出国演出的事。
看见谢和赓坐车过来,李克农大声招呼:
“谢和赓!”
李克农谢和赓不敢答应。
谢和赓和李克农是单线联系,有第三人在场,是绝不允许交往的。
可再仔细看,李克农身边却站着金山与王莹。他此次乘车出来,就是奉白崇禧之命给剧团送演出经费的,犹豫片刻,还是下车与李克农相见了。
这下,王莹恍然大悟,禁不住叫了一声:
“同志!”
谢和赓看了她一眼,没敢吭声就上车走了。
过后,周恩来将李克农狠狠批评了一顿,并说:
“他若暴露,你就是罪人!”
但李克农的无心之过,却促成了两人的一段姻缘。
- 他暴露后,周恩来用美国战俘交换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为了争取美国支持中国的抗战,国共两党都向美国派遣了一批留学生,以在美国各界开展外交和统战宣传。谢和赓和王莹,都被推荐到这批留学人员名单里。
谢和赓与白崇禧夫人马佩璋的表妹杜荣结婚,虽然博得了白崇禧的更深信任,但由于两人志不同道不合,结婚不到一年就同屋分居了。后来谢和赓就与王莹谈起了恋爱。
为此,周恩来为了保护谢和赓,分别找谢和赓、王莹谈话表示:
“你们的恋爱完全正当。到美国后,希望你们相依为命,互相学习、真诚相爱。但为了工作,小谢还不能解除旧的婚约,在旧关系解除之前,暂不能结婚,也不能同居。这是中央的规定。”
正是周恩来的远见,直到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时,谢和赓也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1942年7月,到达纽约之后,谢和赓先后进美国世界事务学院和美国西北大学费城州立大学研究院学习。王莹进入了贝满学院和耶鲁大学去学习,另外还在邓肯舞蹈学院学舞蹈。
在美期间,谢和赓接办了华侨报纸《纽约新报》,任代总编辑,负责翻译和撰写社论的工作,写出了《论中国的抗战形势和战略》、《论中国战后经济建设》等评论文章,守住了海外宣传阵地。王莹则创建了一个“中国剧团”,上演抗日话剧,宣传革命思想,甚至在1945年,王莹还进入到白宫为罗斯福总统表演抗日话剧。
在美国的这些年,他俩几乎成为了文化界的外交联络员,为中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许多努力与尝试。
新中国成立后,谢和赓收到姐姐寄来的与前妻离婚的判决书及登有前妻与他离婚通告的《桂林日报》,才在1950年2月22日和王莹正式结婚了。
这时,他俩年龄都已过了三十岁。
195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麦卡锡移民法案,反共风潮弥漫全美,夫妇俩身份暴露,双双被美国移民局投进了哀离思岛监狱。美国当局威逼他们加入美国籍,遭到他们严词拒绝。
周总理得知后,马上指示外交部,通过第三国向美国进行交涉,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战俘换回了王莹和谢和赓。
1955年元旦之夜,他们回到北京,受到董必武副主席的亲切接见,周总理说:
“你们夫妇俩光荣地完成了党交给你们的使命,对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回国后,谢和赓被安排到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编辑室任高级编辑兼欧美组组长,后来调外交部工作。王莹则到北京电影片厂担任编剧。
1957年谢和赓因“鸣放”被打成“右派分子”,下放到北大荒劳改。在周恩来和董必武相继出面干预下,一年后得以重返北京;1966年,王莹和谢和赓一起被以“美国特务”罪名关进秦城监狱。王莹死于狱中。
1975年春,当王莹的死讯传出后,重病在身的周恩来得知情况,立即命令释放了谢和赓。
被关8年,又得知王莹人已离世,谢和赓因悲痛过度而精神失常。
周恩来又把谢和赓托付给了医院,要求广州、上海的专家们,一定要把他医治好。
也许是上天眷顾,晚年的谢和赓再续传奇。1979年,他与王莹都得到了平反,他精神状态也得到了恢复。
谢和赓一生没有子女,自此却心系祖国未来,长年负责教育工作,他把家藏的徐悲鸿、老舍等人的字画以及父亲谢顺慈的墨宝,全部无偿献给了国家,还把自己从秘书生涯的革命回忆录稿费及许多积蓄都捐给了青少年组织。
2005年,谢和赓在参加中国诗歌会的途中突发疾病,溘然仙逝。
“一生爱国,一生奋斗”是习仲勋在1998年给谢和赓的题词,这个八个大字,成为了他一生传奇故事的最好概括。
目前,谢和赓已被称为中国共产党最著名的16位卧底之一,他一生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不一样的贡献,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这也许就是周恩来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他的主要原因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