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挖掘“坏消息”里的“好消息”
在经济承压前行、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人们常常听到一些“坏消息”。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些“坏消息”?如果环境难以改变,那么自身如何应对?经济学家周其仁近日的一个演讲,颇引人思考。
周其仁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传音手机想开发非洲市场,但非洲很多国家还没有电,怎么卖手机?传音就使用太阳能光伏板充电,加上专为非洲市场定制的“美黑”等功能,传音在54个非洲国家站稳了脚跟。可见,只要善于挖掘,“坏消息”里也能找出隐藏其中的“好消息”。
“坏消息”倒逼企业在“退无可退”中发现自身问题。例如,曾经的手机巨头诺基亚,在智能手机浪潮来袭时,因坚守传统塞班系统,忽视了安卓和iOS系统带来的变革,市场份额被迅速蚕食,从行业霸主地位跌落。但这一沉重打击让诺基亚开始重新审视自身战略,加大研发投入,探索新的技术方向,逐渐在5G通信等领域崭露头角,实现企业的转型重生。
“坏消息”里有潜在的市场需求与“二次创业”机会。罗振宇在前几天的跨年演讲中也提到,“凡是确定的事儿,都可能变成好消息。”像老龄化,看起来是“坏消息”,但在这个趋势下去思考行业机遇,就可能是个“好消息”。事实上,很多优秀企业,都在践行这一“由坏变好”的哲学。比如,面对“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等外部压力,华为持续投入自主研发,Mate60 Pro实现技术突破,全球首款量产三折叠屏“一机难求”;面对行业“内卷”,TCL中环与沙特签约海外最大规模硅片厂,有力支撑了中国制造从“产品输出”向“技术标准输出”的转型……如何化危为机?如何变中求胜?这些在“坏消息”中挖掘“好消息”的故事,一再给予我们信心与答案。
“坏”与“好”如同一枚硬币,“全面看,有两面;两面看,就全面”。就拿江苏来说,这些年经历了经贸摩擦、科技遏制打压等多重考验,但在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的过程中,发展的韧性和抗冲击能力持续提升,产业、科技、人才、营商环境等方面优势不断积累。可见,无论是微观个体还是中观、宏观层面,“坏消息”和“好消息”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而我们迫切要做的,就是因时因势、识变应变,发现和把握这些潜在机遇,尽最大努力创造转化的“条件”。
创造从“坏”到“好”的转化条件,靠的是我们的干部干字当头、奋发有为,靠的是广大企业家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干部应主动开拓思路、破解难题,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全面抢抓政策机遇,让政策红利及时、精准、充分落地;企业家要有长期主义的追求和危中寻机的信心,构筑一个个“确定性”的支点,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在变局中寻找新的生长点。“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良性互动、双向赋能,必将在“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下成为现实。
因难见巧,愈险愈奇。中国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不断化解各种风险挑战中一路爬坡过坎走过来。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从来不是问题的多少,而是我们看待形势的立场、解决问题的决心、应对挑战的办法。悲观者或许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敢于斗争,以敏锐的洞察力穿透迷雾,用发展的确定性熨平周期,那些看起来令人沮丧的“坏消息”,就有可能变成催人前行的“好消息”。(陈立民)
来源:新华日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