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的建筑基本上都倒塌了,大地像被撕了一道口子。”这是西藏蓝天救援队先遣部队队长张鸿福,1月8日在震中定日县措果乡经历的一幕。
1月7日9点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房屋倒塌,到目前定日县地震已造成126人遇难、188人受伤。震中定日县措果乡,平均海拔4300米,震中20公里范围内有3个乡(镇、街道)驻地、27个村,人口约6900。
救援已到第二日,黄金救援时间在极寒、缺氧的环境中被急剧压缩。各路专业救援力量依旧在争分夺秒展开救援。
在藏区,除了抢救被埋压的当地百姓外,营救牧民赖以为生、被废墟掩埋的牲口,也成为了各路救援队的另一大主线任务。根据定日县措果乡、拉孜县锡钦乡多位灾民在采访中介绍,灾民大多已得到妥善安置。不少有余力的村民,开始了新一轮的自救与互助。
不断有救援物资运往灾区。梁栋梁 摄
高寒重灾区“黄金营救倒计时”
西藏蓝天救援队派出的第一批队伍6人左右,于1月7日晚间7时左右抵达定日县措果乡,当时已天色全黑,温度只有零下十几度。
救援队在县指挥部调度下,立即开展人身搜救和受伤人员转移工作。据张鸿福观察,“当时已经有很多官方救援力量进驻,现场搜救人员应该有2千人左右”。但是,黑暗和寒冷环境是搜救工作的两大挑战,“本来是黄金72小时,但是在低温情况下缩减到少于36小时。”
从昨天晚上到现在,张鸿福等人都一直在参与救援工作,昼夜不停。救援队负责将受伤人员转移到定日县城,如果伤情严重,则送至日喀则市区。
1月7日晚,西藏蓝天救援队抵达措果乡救灾,为村民搭建帐篷。 受访者供图
“没有受伤的居民被就地安置,物资比较充足,帐篷一开始只有一块布,后面运来的基本上都是棉的,厚一点,一个大帐篷可以坐8到9人。”张鸿福表示,除了食物和帐篷以外,物资供应还有取暖设备,主要是当地人用来烧牛粪和木头的铁炉子,“其他保暖物品都还在调度中,8日晚上基本都能到。”
定日县长所乡也是本次地震的重灾区,有的村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1月8日下午,根据进入该乡重灾区的一位物资运送志愿者描述:当地不少村子内,两三层小楼房的顶层已经全部损毁。路边,随处可见已经扭曲变形、等待清运的小汽车,它们都是地震时被整面塌陷的建筑砸毁的。
长所乡受灾倒塌的村民住宅。 受访者供图
西藏边境总站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移民管理警察组成多个救灾小组前往灾区,卿光强所在的小组于1月7日晚抵达长所乡嘎布村。嘎布村共有104户,543人,绝大多数都是藏族人。支队小组工作人员和他们存在语言障碍,只能通过藏族同胞一句一句地翻译进行沟通。完成人员营救后,通过翻译,救援队得知,每户人家都有六七十只牲畜被埋在坍塌房屋底下。“我们当晚先要帮他们把这些牲畜给救出来。”卿光强介绍。
同样在营救灾民牲口的,还有张鸿福带领的蓝天救援队,他解释:“我们尽可能干点活,这些牛羊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了。”
西藏边境总站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移民管理警察在营救牧民的牲口。 受访者供图
到了深夜12点,卿光强的队伍在救出被埋牲口后,开始搭安置帐篷,一共搭了6顶,搭完已经凌晨3点多,大部分村民被集中安置到了其他地方。“今天我们要保证每家每户都有一顶帐篷,而且把炉子和折叠床都搭好,确保他们都能在自家帐篷里过夜。”卿光强说。
直至1月8日上午,灾区的人员搜救和转移工作基本结束,救援队已经开始第二阶段的物资分配和发放工作。
“这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全国各地的基金会和慈善组织等都在输送物资,我们要不停地接收、卸下、登记和调配物资。”张鸿福介绍,各个救援队还开始调配挖掘机,等待第三阶段的灾后重建工作开启。
西藏蓝天救援队队长张鸿福拍摄的措果乡受灾情况。 张鸿福供图
震中灾民的自救与互助
1月8日白天,拉孜县锡钦乡夏拉苏村村民梁栋梁分到了一个帐篷和一床被子。
“现在基本每户都分到了帐篷,就是昨晚物资比较紧缺,村民自己家屋子都住不了,有200多户人,只有20多个帐篷,大多数人都挤在车子里睡。”他回忆。
梁栋梁在G318国道经营着一家汽车电器商店。地震发生以后,栋梁让妻子和4岁的孩子到拉萨避灾,一人留了下来,处理受地震破坏的门店和货物。
“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全家老小就靠我一人挣钱。这屋里有将近100万元的货,大多数都是欠账,房子也是租的。地震发生后,这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断了。”梁栋梁叹息道。
尽管如此,梁栋梁还是主动做起了志愿者。他的车已经在地震中被掉落的砖石砸坏,就借了一辆朋友的车,两人一起帮村民运送物资,“有些老百姓没有三轮车,没有皮卡车,取不了物资,我们就挨家挨户地送。”梁栋梁说。他一直忙到将近晚上7点才空下来,和村民互相帮助搭帐篷。
当地灾民在相互帮助搭帐篷。梁栋梁供图
“事实已经发生了,沮丧又能怎么样?还是得接受、面对,还不如尽自己的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梁栋梁有些激动地说道。
成为自救志愿者,定日县措果乡的42岁村民史忠强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史忠强在乡卫生院附近开了间小超市。地震来时,超市里的货架全部倒了,货物堆在了一起。他从货物上爬出来,到了街上。他看到有人员受伤、有房屋倒塌,紧接着救护车、消防车呼啸而过,他在街上茫然地站了一个多小时。
“地震来了,我的房子也成了危房。回不去,也没有救灾的能力,干脆去市里运一些物资回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史忠强说。
从措果乡到日喀则市里,来回约14小时的车程,1月7日他开车到市里,购买了100箱方便面、100箱饮用水和40床被褥,“我考虑灾后就是缺这些物资”。
1月8日白天,史忠强一回到措果乡,立即把这些物资捐到乡政府。他看到,附近的村民已经被安置到了乡政府、学校等地,乡里网络恢复了,电力还未恢复,民众还在寻找照明和取暖的设备。
史忠强回到自家超市,从货物堆里翻找充电灯、电池、蜡烛、充电宝等物资,就在和记者通电话的过程中,已经有数位乡民向他购买蜡烛和电池。
夜幕渐渐降临,史忠强说:“这里昼夜温差大,晚上会有零下18-20度。”他看见,不少人在帐篷和路边焚烧牛粪、煤炭取暖。
多路对口援藏、社会救援力量持续汇入震中
“从昨天到现在,我接到了2000多个社会捐赠电话,现在救灾物资装满了公司30多辆数十米长的大型物流车。”1月8日凌晨,安能物流西藏片区的负责人王雪娥和公司30多名员工彻夜未眠,他们都在清点装车发往定日县灾区的救灾物资。
根据王雪娥介绍,灾区有高寒缺氧的特点,她们重点征集的救灾物资除了方便面、饮用水、棉服、睡袋以外,还有几千台制氧设备,“不管是被困的灾民还是从各地赶来的救援部队,都急需吸氧设备。”王雪娥解释。
王雪娥带领的救灾物资车队于1月8日上午11时左右到达了定日县县城。她在现场随处都能看到垮塌的房屋,还有个别被压在建筑物废墟里的灾民正在等待救援。她迅速调配分发了一部分物资,部分灾民也用上了车队带去的制氧设备。
目前,安能物流西藏片区的30多辆大型物流车已经全部已发往灾区。
王雪娥团队在连夜筹集救灾物资。 受访者供图
面对突发灾情,上海对口援藏的力量也在行动。松江区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定日县副县长朱冬锋今日刚抵达定日县,即将赶赴灾区第一现场。刚刚返沪的6位援藏干部分头赶回县区,朱冬锋是第一批最早到达的,“后面还有四位兄弟明天到。”
“救援队伍分散地选择了一些相对安全、空旷的地方为灾区群众搭建了安置帐篷,灾区老百姓现在都是就近安置的。”据朱冬锋介绍,目前的救援力量主要有部队系统、医疗系统等应急救援队伍,救急力量较为充裕,同时定日县派遣干部入驻安置点。
1月7日上午,地震发生后不到20分钟,处于返沪休假中的上海第十批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常委、副县长李贇峰就投入到了远程灾区救援指挥。
李贇峰分管县内教育和文旅条线,他在震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学校安危,就安排县教育局相关负责同志和工作人员逐一排查县城内1所中学、11所小学以及三四十所幼儿园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建筑情况。而后,他又跟县文旅局负责人对接,排摸县内所有文保建筑的受损情况。
“我们县城距离震中只有六七十公里,乡镇中95%以上的老百姓住的是土坯房,地震摧毁比较严重。”李贇峰介绍,县城部分楼房也未能幸免,包括县政府的办公楼和援藏公寓的建筑体,都出现了明显开裂。
1月7日,包括李贇峰在内的6位援藏干部和7名杨浦区中心医院的组团式医疗人才收到返回拉孜的指令。1月8日晚间,援藏队伍会在成都中转,日夜兼程,预计在1月9日中午左右抵达灾区。同时,杨浦区政府也在尽力为灾区调配抗震救灾物资。
日喀则市内五县均为上海援藏对口支援地区,此次地震发生的定日县是其中之一,由上海松江区对口支援。地震发生后,上海市卫健委紧急调配医疗资源力量赶赴灾区。据悉,地震发生后,上海紧急调援了46名医护人员奔赴灾区。其中36名援藏医疗人才已于7日下午出发。
李贇峰告诉记者,他和其他援藏干部都是刚从援建地返回上海休整,不久就听到了地震的噩耗,他表态:“这种时候,返回我们的第二故乡是义无反顾的。”
1月8日清晨7时,东航MU2335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运送上海首支医疗支援队伍奔赴西藏自治区定日县灾区。“从收到任务到组建队伍准备出发,一共只有半小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赵重波介绍。
此次出征的医护人员来自上海市卫健委、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和华山医院,包括骨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等方面的专家和医护人员,医疗队还随队带了包括棉衣、棉被、冲锋衣、睡袋等保暖设备在内的救援物资。
为保证救援物资尽快运输,东航当晚紧急从原来的窄体客机——空客319机型调整为运能更大、高原型宽体机型——空客330飞机执行该航班。
此行队伍中,有4位医生都在疫情期间有过援鄂经历。队伍里唯一的女性,华山医院肾病科医生鲁琳说:“有过这样的经历,这一次的心里的底气要比上一次更足。”
长所乡受灾情况。 王雪娥供图
高寒缺氧灾区呼吁有序、理性救援
在运输伤员过程中,张鸿福遭遇了较为“尴尬”的一幕:尽管路面没有明显受损情况,但是由于当时救援车辆和社会车辆较多,乡村分布较为分散,他们在转移受伤人员时,曾遇堵车。
在1月8日早上,灾区开始实施交通管制措施后,这一情况已有改善。
“现在制氧设备还比较缺,我们只能轮班,一个梯队大概十几、二十个人,身体好的可以长时间做,有反应的就撤下来休息。” 张鸿福描述,更多民间救援队从云南、青海、甘肃等周边地区赶来,他们在工作中会出现缺氧的高原反应。
制氧、吸氧的需求,在许多受灾严重的乡镇,也成为了救灾的头等大事。当日中午,王雪娥又接到了长所乡的求助消息,当地被困灾民和救援部队急需大量制氧设备。
她马不停蹄地跟随武警部队西藏总队医院赶往重灾区,她要负责医院一个价值100多万元的高原制氧方舱的运输。“这个制氧方舱可以同时容纳20多人吸氧,制氧效果很好。”王雪娥介绍。
王雪娥的团队在运送制氧方舱的零部件。 受访者供图
物流车开在40多公里从县城前往长所乡的路上,王雪娥看着已全线打通,但仍有地震留下的裂痕的公路,不时感受着4级多余震的晃动,百感交集。
“现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后,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响应速度和救援速度已经比十多年前快了很多。我是陕西汉中人,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在上高中,汉中也是重灾区,我们的教学楼也在地震中裂开了,当时我们就是等待救援的人……”王雪娥对灾民的一个个不眠夜中的恐惧深有体会。
1月8日晚间6点左右,她抵达了长所乡杂村,立刻和当地村委对接制氧设备的分发事宜。和受灾藏民同胞交流后,王雪娥发现当地还缺儿童御寒的衣物和鞋帽,她准备联系当地政府解决这一物资调配缺口。
1月8日晚,西藏自治区应急指挥部发布公告称:“鉴于目前灾区工作已由紧急救援转为群众安置阶段,且灾区处于隆冬季节、高寒缺氧、路途遥远,救援队伍已基本满足现阶段需要,建议非灾区民间救援队等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现阶段未经审批不要自行前往灾区。”
救援部队在给灾民发放救援物资。 受访者供图
1月8日傍晚,定日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停止接收救灾捐赠物资的公告,并提到,“对于前期已沟通接收且运输在途的物资,按规定做好统计、入库、管理等工作;对于尚未起运的物资、社会各界拟捐赠的物资,暂停接收。”
定日县政府文旅组现场救灾人员、上海锦江集团西藏珠峰项目驻场总经理徐坤描述,从1月7日傍晚开始,各地救援物资都陆续抵达县城,到了今天上午,从进入县城的公路入口处到县政府大约10公里的道路上,全都排满了运送物资的车辆。
“大家现在援助灾区的热情高涨,很多物资都捐重复了,可能利用效率会比较低。比如我们在县城收到了十几筐新鲜蔬菜和一些冷鲜食品,储存是个问题。”徐坤介绍,目前救援部队和政府也在组织人做热饭,目前无论是救援物资还是专业救援力量都是充足的。
西藏边境总站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搬运物资。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雷册渊 李楚悦 杨书源 郑子愚 实习生:李昂 李佳彦)
栏目主编:王潇 文字编辑:王潇
来源:作者:上观新闻原点记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