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确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调。1937年,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其中红一方面军改编为115师。115师下辖2个旅。其中343旅以红一军团第2、第4师为基础所改编;而344旅则由大名鼎鼎的红15军团改编,下辖687团和688团,出自于原红25军部队。
1937年12月,八路军总部决定扩编部队,让344旅扩编一个团。旅长徐海东接到命令后,认为原红26军是一支陕北红军部队,应该有部队延续他们的衣钵,于是决定抽出两个营做骨干,再补充一部分兵力,组成新团。
按照八路军总部授予的番号,这支原红26军部队就变成了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
344旅成军后,林师长和聂荣臻副师长却致电延安,希望“更换一名旅长,替代徐海东同志”。虽然电报没有铺开原因,但其暗含的意味却别有深意。
一、功勋卓著的25军和特殊的344旅
作为344旅的前身。红15军团来头很大,它是由红25军以及陕北红军合编而成。其最有战斗力的部分,则以红25军为主。红军有三大山头——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相比于三大方面军,红25军是个相对较小的山头,但地位却极其重要。
前文也提到,115师以红一军团为主干,但红25军却并不属于中央红军序列,而是从属于四方面军的鄂豫皖苏区。1932年红四方面军长征后,徐海东、吴焕先、沈泽民带领红25军和红28军继续在鄂豫皖苏区征战。
由于鄂豫皖苏区的精壮都已长征,因此留在25军、28军的都是一群苦大仇深的孤儿、烈士之后,年纪很小,平均年龄不过16岁。
由于敌情危急,红25军和28军合编为红25军,并且展开了长征。红25军出发时不到3000人,士兵年龄也小,被对面国民党军戏称为童子军。但是这群娃娃兵在徐海东的指挥下,却成了吞噬群狼的猛虎之师。红25军一路“避虚就实”,连战连胜,从鄂豫皖苏区一直打到了陕北,东北军、陕军、中央军、宁马军,都纷纷在红25军的面前败下阵来。
1934年9月15日,红25军杀入陕北革命根据地,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师。红25军最晚长征,却是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他们的长征也被称为“小长征”。
徐海东清点人马,发现红25军不降反增,还多出了一百来人,装备也鸟枪换炮。3000人的部队竟然有100多挺机枪,火力比中央军还要猛。到达陕北后,红25军多次击溃张学良、杨虎城部,虐得陕军、东北军欲仙欲死。如果没有徐海东的存在,光凭陕北红军在陕北是站不住脚的。到时候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将不复存在,中国革命史肯定会改写。
在徐海东的带动下,红25军涌现出与这支部队规模不相称的人才。新中国建立之后竟涌现出97位开国将领,大将1名,上将2名,中将6名,少将88名。其中就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韩先楚上将以及刘震上将。
不久后,毛泽东所带领的7000人的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徐海东及时支援了5000大洋,并且坚决服从毛泽东的领导。
要知道在当时,毛泽东等首长刚刚经历了“草地惊变”,现在遇到党性如此之强,毫无本位主义、山头主义的地方大员,如何能不感动。5000大洋虽少,但分量极大,这种感动是感人肺腑的。
由于344旅和徐海东的历史情况如此特殊,即使强如林师长、聂荣臻副师长的心里也会打鼓。
从级别来看,林师长曾为红一军团军团长,徐海东为红十五军团军团长,两者级别一致。让徐海东当个旅长实在屈才。只是因为蒋介石吝啬,只给了红军三个师的编制。如果哪怕还有第四个师,恐怕徐海东是副师长位置的有力竞争者。
由此可见,林师长、聂副师长并非排挤徐海东,而是确实不方便指挥,徐海东值得一个更好的位置。
但是最终,毛泽东并没有同意林、聂的请求,仍由徐海东继续担任344旅旅长,这是为何呢?
二、主席对344旅别有大用
首先,前文也提344旅虽然来自于一个小山头,但这个山头太特殊。红25军战斗力强、凝聚力强,但也有些排外。
红25军决定长征时,中央苏区以程子华为特派员,传达中央的指示。为了表示对中央的服从,徐海东主动提出以程子华任军长,自己则改任副军长,吴焕先为政治委员。
但是在红25军长征期间,程子华的存在感却远不如徐海东那么高。从军事能力上看,程子华却不输于徐海东。但是红25军的官兵却更崇拜徐海东以及政委吴焕先。
由此可见,红25军是一支水泼难进的群体,其领导之难度可见一斑。后来,原红三军团的黄克诚担任344旅的政委,竟一开始也遇到了不买账的情况。
由于徐海东在344旅威望太高,而另一面旗帜吴焕先政委早已牺牲,试问又能换谁呢?请问又有谁比徐海东更适合指挥344旅呢?
其次,毛泽东与徐海东肝胆相照,他特别了解徐海东同志的为人。徐海东一生不爱当官,就爱打仗。
徐海东曾自谓:“我这个人打仗有瘾,走路有瘾,喝酒也有瘾,但就是没有官瘾。”徐海东听闻打仗就高兴,如果不打仗就浑身有病。将军曾说:“打仗就是我的治病良医。”
以徐海东的功劳看,当个旅长确实大材小用。但就徐海东自己而言,却是毫不在乎。只要能打日本鬼子,管他什么师长、旅长。因此徐海东也绝不存在什么指挥不动的情况。在平型关大捷中,徐海东对林、聂的指挥绝对服从并且完美执行。
最后,中央对344旅其实别有大用。
这是因为344旅不仅只是一个旅,它的每一个兵其实都是一枚种子。经历了长征的他们,都是党性极强、训练有素、勇猛善战的精兵。只要条件合适,一个人就可以发展出100个新兵甚至上千个新兵。
因此344旅虽然表面上从属于115师,但时机成熟时一定会与主力分开,去其他地区开枝散叶,建立根据地。到那时候,有独当一面之能的徐海东就有发挥的余地。也就是说,徐海东不是用来做林、聂下属的,而是作为“一方诸侯”而存在的。
为此,中央还专门为徐海东配备了一个出色的副手——黄克诚。
黄克诚是红三军团代表,以敢于说真话、敢于直谏而著称,是一个兼具战术和战略眼光,集军事才能与政治才能的人杰。很显然,这就是为344旅未来开枝散叶而准备的。
黄克诚党性极强,以心慈爱兵而闻名,主席之所以将他派往344旅,显然也是想改正该旅本位主义的倾向。
因此到时候344旅必然独立成军,林、聂担心“镇不住”徐海东,完全多虑了。果然到了1938年,十八集团军总部将344旅划归军部直辖,被派往晋东南,配合129师开辟根据地。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长征期间,徐海东遭遇了多次血战,曾多次负伤。到了抗战时,这位昔日的“徐老虎”已经油尽灯枯,并且患上了极其严重的肺病。到了1938年,徐海东更是连续多次吐血,只能躺在担架上工作。
巧合的是,林司令也因意外受了重伤。如果徐海东不病,115师肯定由他来代理,而不会是陈光来替代了。徐海东病倒后,344旅屡遭挫败。而且在南下途中,687团团长张绍东和参谋长兰国清勾结叛变,酿成了严重的“张兰事件”。
此次事件发生后,朱德紧急赶到344旅进行整改。朱德发现徐海东病势沉重,已经完全不能胜任指挥之职。于是命他即刻前往延安养病。徐海东走后,旅长的位置便空缺了下来。
一开始,344旅皆认为应由红25军老战士——687团副团长田守尧代替徐海东的职务,朱德也一口应允。然而毛泽东考虑到344旅所存在的本位主义问题,于是下令以杨得志为344旅代旅长。
三、344旅竟发展出4个纵队
在杨得志和黄克诚的共同努力下,344旅渡过了“老军长”病休的阵痛期,逐渐走上了正轨。刚正不阿、能力出众的黄克诚,也逐渐得到了344旅上下的一致认可。
1940年2月,八路军总部成立第二纵队,由左权兼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杨得志任副司令员。344旅全旅进入第二纵队编制,韩先楚任代旅长,康志强任政治委员。到了4月,刘震接任344旅旅长之职。
5月,根据刘少奇的建议,军委命令黄克诚率第2纵队主力344旅和新编第2旅共五个团、1.2万人以及教导营的500余人,分两个梯队由冀鲁豫南下华中。6月到达豫皖苏边区和陈毅、粟裕部会合,开始着手准备建设苏北抗日根据地。
在南进途中,344旅的三个团进行了一番极其复杂的分分合合。
首先在7月,黄克诚的第二纵队与新四军彭雪枫的第6支队(欠第4总队)会合,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第344旅改称第4旅,其所辖3个团改称第7、第8、第9团。
7月下旬,4旅(344旅的688团和689团)留归4纵队建制,归彭雪枫指挥。而黄克诚率新2旅(5团、6团)和9团到达皖东北地区,奉命与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以一部坚持皖东北,主力挺进苏北。
皖南事变后,黄克诚的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下辖三个旅,其中第8旅是原344旅发展而来的部队。
与此同时,彭雪枫的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四旅改番号十旅,原344旅部队为28团(688团)和29团(689团)。
1941年9月,上级还是决定将有红军基础的部队集结在一起,三师九旅与四师十旅对调。至此,原344旅的主力重新集合在新四军三师,为八旅、十旅,重新恢复了原红十五军团的配置。
抗战结束后,新四军第三师已经有3.7万人马,下辖7、8、10旅和独立旅四个主力旅,三个独立团。
朱德、刘少奇发布进军东北的命令后,第三师受命出关进入东北。到了东北,第7旅和与山东7师组成东野六纵,8旅、10旅也就是原344旅改编为东野2纵。东野2纵就是大名鼎鼎的超级王牌——第39军,而东野6纵也不弱,是东野六猛虎之一,后来发展成第43军,是解放海南岛的英雄部队。华野11纵和华野12纵队也与新四军第三师有着极深的渊源。
如果说344旅以徐海东为旗帜和灵魂,那么将该旅完全发扬光大的,恐怕非黄克诚莫属。徐海东病休后,黄克诚不仅完美地填补了他的空缺,而且还扩大了344旅的基业,发展出4个纵队。八路军、新四军还没有哪一支部队像344旅那么威风。
1955年,徐海东和黄克诚均被授予大将军衔,分列第二和第三位。直到今天,红25军、344旅和39军的血脉依然在人民军队中流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