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4891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孩子患抑郁、双相了,很多父母还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

02、同一个家庭中,为何有些孩子生病了,有些却不会?

03、有些“健康”孩子可能存在人格异常,但被忽视了

04、“自我家庭治疗”能令每个家庭成员都获益无穷

01、孩子患抑郁、双相了,很多父母还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

我们常常说,如果孩子罹患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障碍,这其实意味着整个家庭系统生病了,只不过在孩子身上呈现出来而已。

父母如果想帮助孩子加快康复,一定要掌握高效的、科学的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尽快学会开展“自我家庭治疗”。

但有些父母对此还是不理解,“我家有2个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可以说一模一样,为什么偏偏只有一个孩子生病呢?”

这部分父母认为问题还是出在患病孩子的身上,与家庭系统、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再加上,有些父母事业有成、自身非常优秀,接受过很多外界的过度夸奖、阿谀奉承,逐渐出现了自以为是、自负自大的偏执型人格异常。

他们更加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甚至将自己的优秀不断泛化,认为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肯定也是没有问题的,指责另外一半没有把这个孩子教育好。

如今孩子生病了,他们当然也盼着孩子早日康复。但他们只是让孩子接受主流精神科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又或者找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

也就是说,他们把孩子康复的希望都寄托在精神科大夫,或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的身上,希望外界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可是,国内外主流精神科治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能起到的作用其实很有限,疗效往往不理想。孩子心理根源上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有可能变得更加严重。

直到孩子久治不愈、休学在家时,这部分父母更慌了,才更有可能恢复一定的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意识到自身的家庭教育方式有问题。

比如曾罹患典型双相障碍的患者伟涛,他的父亲是个领导,但有偏执型人格异常。他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大问题。

但他一直对此毫无觉察,“我对孩子不打不骂,就是工作应酬多了些,没太多时间管孩子。很多男人不也这样吗?这有啥问题?”

在高维度家庭治疗的过程中,我告诉他,其实他常年以来爱喝酒、应酬多、跟妻子争吵,这对伟涛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在伟涛的内隐记忆层面里,发现了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就跟他的这些问题有关。他在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

伟涛父亲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具体错在哪里。他开始“洗心革面”,当起了一个好父亲、好丈夫,有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伟涛经过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3PT)之后,主要的病理性记忆得到修复,病情很快好转,现在康复得很好。

但是,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像他一样,在病情严重时能接受深入而高效的3PT,及时回到正常的成长轨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图为AI生成

我希望大部分父母要赶紧行动起来,对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要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早点开始自我反省,开展“自我家庭治疗”;

父母别等到孩子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才有自我反省的意识,这样会耽误孩子很多时间、要走很多弯路,对孩子的康复和成长非常不利。

02、同一个家庭中,为何有些孩子生病了,有些却不会?

那么,说回这个很多父母仍感到疑惑的问题:

何医生,你说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碍了,其实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

那为什么有的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得病了,另外的却没有问题,有的孩子反而非常坚强、优秀?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要先科普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颠覆性发现——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的主要根源都是后天的病理性记忆;

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同一回事,是病理性记忆不断累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可查看大图

如果个体罹患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这说明他们后天形成了大量的病理性记忆,是多个心理问题不断叠加、组合后的结果。

青少年、儿童在原生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最多,受到父母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他们罹患精神心理障碍,通常说明他们有很大一部分病理性记忆来自原生家庭。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父母采取了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

那为什么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明明在相同的家庭环境下长大,但有的得病了,有的则没有?

这主要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有关:

第一,即使在一个家庭中,父母面对排行不同的孩子时,所采取的家庭教育方式其实是不完全相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差甚远的。

也就是说,很多人以为只要生长在同一家庭,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就相同,这其实是不对的。

比如,有些父母对家里的老大寄予厚望,不断“鸡娃”,希望老大成为弟弟妹妹的好榜样。相对而言,这部分父母对老二、老三的要求就会宽松一些。

而且,父母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们对老大的学习和生活盯得紧,自然就没法对老二、老三盯得太紧,后者承受的心理压力就小一些。

还有,在很多三胎家庭中,老二处于中间,位置很尴尬。

他们上有独享了几年父母关爱的哥哥姐姐,下有比自己更需要照顾的弟弟妹妹。老二变成了“千年老二”,得到的关注和高质量陪伴更少,很容易被忽视。

所以,如果父母对此缺乏意识和科学应对的话,老二可能会更缺乏自信、安全感,也有可能会变得非常争强好胜,渴望证明自己,得到父母的认可。

另外,如果父母存在“重男轻女”或者“富养女儿、穷养儿子”的思想,孩子的性别不同,父母所采取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会有很大差别。

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所以,其实在同一个家庭里面,兄弟姐妹之间性格、能力有差异,这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接受到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区别。

第二,每个孩子的校园经历各不相同,这对他们的成长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除了原生家庭外,校园是孩子成长的另一个主要环境。很显然,每个孩子在学校里遇到的同学、老师、事情,都是不一样的。

有些孩子在学校找到了性格相投的朋友,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比较科学,他们在良好的校园风气下学习,没有遇到较大的挫折与困难。

可有些孩子的求学经历非常坎坷。他们有的被老师语言暴力过,有的被同学嘲笑过,有的甚至遭受过校园欺凌。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这些经历非常容易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严重影响他们的心身健康。

还有些孩子早年是“别人家的孩子”,长期受到过度夸奖,尤其是来自于老师的赞扬,如果没有父母的积极引导,很容易埋下典型双相情感障碍的隐患。

第三,每个孩子的爱好不同,所看的书籍、动漫、影视剧,所玩的游戏都是不同的。

精准精神心理学已经发现,血腥暴力、悬疑恐怖、三观不正的影视剧、动漫、书籍、游戏中的情节和画面,都有可能令人形成病理性记忆。

很多青少年对这类信息缺乏抵抗和辨别能力。这类信息进入他们的内隐记忆层面,对其精神心理和三观带来不良影响,甚至成为精神心理障碍病因之一。

比如有些孩子爱看恐怖片,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剧情、画面和背景音乐,都有可能令孩子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变得特别胆小、敏感。

还有的儿童、青少年过早阅读哲学书籍,过早地思考人生的意义。

如果他们曾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本来就积累了大量的负性情绪,再受到一些悲观的西方哲学的影响,他们会很容易得出“人生没有意义”这样消极的结论,加重精神心理问题。

第四,每个孩子接触到的社会影响,尤其是他们的情感经历,是不一样的。

哪怕孩子未成年、未步入社会工作,他们在放假和上学、放学途中的所闻所见,他们在互联网中接触到的信息、刷的短视频,这都属于社会对他们的影响。

有些孩子可能会有“早恋”的经历,有的则没有;如果孩子已经成年了,他们的情感和婚姻经历那就更不一样了,这对个体的精神心理状态都会造成不同的影响。

很多人以为精神心理障碍的根源都来自婴幼儿、儿童时期,这其实是不对的。很多成年患者的部分患病根源,就来自大学、甚至是参加工作后的经历。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得病的孩子年纪较大,没得病的孩子年纪较小,两人相差了好几岁,甚至十几岁。

这时候,父母更加要反省自身家庭教育的问题。

因为可能家里所有的孩子都一直遭受不当家庭教育的影响,只是老二年龄还小,病理性记忆还不多,还没从量变到质变,所以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症状。

很多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在幼儿、童年时期,看起来也是很正常的,甚至表现得活泼开朗、阳光优秀,是“别人家的孩子”。

但其实,病理性记忆在他们心中不断累积,可惜他们的父母都没有觉察。

03、有些“健康”孩子可能存在人格异常,但被忽视了

另外,有些孩子虽然没有明显的精神心理症状,情绪整体稳定,生活和学习都正常,但其实有可能存在人格异常。

人格异常极容易被忽视。哪怕父母看到家里有一个孩子生病了,为了保险起见,也带着另一个孩子去看精神科医生,很多大夫也未能够识别出人格异常患者。

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正式出台,它提倡“3轴诊断法”,从3个向度去评估就诊者的心身状态和功能:

轴一是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也就是抑郁症、双相障碍等;

轴二是智能和人格障碍方面的诊断,也就是人格改变、或者人格障碍的诊断;

轴三是躯体疾病方面的诊断。

但直到现在,国内主流精神科仍是单轴诊断,也就是只有第一轴诊断。

国内绝大部分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卫生从业人员对人格障碍的认识不足,相关的临床研究也极其缺乏。

当然,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3轴诊断也践行得不理想,人格异常漏诊的问题也很常见。

国内外精神心理的专业人员尚且如此,那大众对人格异常的识别能力就更弱了。

很多儿童、青少年出现人格异常时,得不到重视和解决,父母以为这只是性格上的问题,“孩子就是性子比较轴,还不成熟,再长大点就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图为AI生成

可惜,很多青少年的人格异常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相反,他们的人格异常愈演愈烈,最后酿发悲剧!

去年1月,清华学子、谷歌工程师陈立人将妻子暴力地殴打致死,骇人听闻!他就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立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是,陈立人从小到大成绩优异,履历极其优秀,是“别人家的孩子”中的天花板,是父母“鸡娃”的优秀作品。谁也没想到他会做出这样的残忍行为。

我相信,陈立人的父母也一直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骄傲,从未觉察出他的精神心理隐患。

那么父母该怎么辨别孩子是否有人格异常?这可以从孩子的归因模式着手。

如果孩子出现了人格异常,他们会有明显的完全外归因,遇到困难挫折就一味怪别人,把责任都推给别人和外界,不反省自身的不足和问题。

最典型的是偏执型人格异常,孩子平时看起来挺正常的,可一旦他们跟别人发生矛盾冲突,他们很可能会极为愤怒,暴跳如雷,有强烈的报复念头。

所以,如果有的家庭里有2个孩子,他们都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其中一个孩子总是完全内归因,遇到事情就怪自己,自我否定,ta就很容易罹患抑郁症。

对于这个孩子的情绪异常,父母很快就能觉察。

而另一个孩子虽然也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但他们受到其它因素的不良影响,遇事总是完全外归因,他们就暂时不会出现明显的情绪症状,父母就容易误以为这个孩子是心身健康的。

但其实,如果这个孩子的人格异常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敏感、偏激,他们跟外界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多,情绪也会变得非常不稳定。

他们最终有可能也会出现精神心理症状,甚至做出非常极端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抑郁症与偏执型人格异常的病因图示

04、“自我家庭治疗”能令每个家庭成员都获益无穷

总而言之,如果家里有孩子出现了精神心理障碍,这意味着另一个孩子也存在一些精神心理隐患。

父母一定要赶紧开展“自我家庭治疗”,不要再犹豫、等待!

如果父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意识地改善家庭氛围及亲子关系,这能部分修复孩子的病理性记忆;

即使不能修复,至少也能够避免孩子形成更多新的病理性记忆。对于患病的孩子而言,这能避免病情恶化,还能够缓解症状,并加快康复!

而对于未患病的孩子而言,哪怕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病理性记忆,但父母积极改变后,病理性记忆不再明显增加,他们的患病风险会大大降低。

除此之外,如果家里有一个孩子患病了,另一个孩子有可能会跟患者发生矛盾冲突,甚至骂患者“无能”、“废物”。

这也对患病孩子的康复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令整个家庭都陷入危险。父母一定要科学、有效地应对,缓解孩子们的矛盾。

无论孩子是否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父母都要留意孩子是否有人格异常,并引导孩子学会理性的综合性归因模式:

在看到客观因素与他人的问题的同时,更要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及时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提升。

“自我家庭治疗”能帮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学会自我反省、改变、提升,互相积极影响、共同进步,促进家庭系统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