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局势的迅速变化引发了各大国之间的复杂博弈,尤其是中美两国之间紧张局势的加剧。
随着这些国家在平衡国家利益与全球角色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也在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双方都被认为在积极进行兵棋推演,这种模拟演练有助于找到潜在的战略优势和劣势。
据公开报道,仅在过去的一两年间,中美之间就进行了数十次相关推演,其中很多细节仍未被公开。最近,香港《南华早报》披露了解放军进行的一次针对美军AGM-158C隐形反舰导弹的模拟演练。此次演练旨在提升解放军的抗击能力和战术水平,特别是在南海东沙群岛附近海域的特定环境下。
根据《南华早报》的报道,此次演练由华北计算机研究所(中电科集团第十五研究所)主导,他们利用计算机精确模拟了AGM-158C导弹的复杂飞行轨迹。
从巡航到突防阶段,该模拟包括了一切可能的弹道变化。当敌方导弹靠近时,解放军舰队启用了电子战系统进行干扰,使得AGM-158C的被动制导雷达失效。然而,尽管如此,导弹还是通过切换至热成像制导模式成功击中了目标。
这里我们要谈谈AGM-158C本身。这种导弹,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发,是美军目前装备的一款先进武器。尽管其性能非常出色,但却有个致命的问题:产能不足。
预计在2024财年,整个“拉斯姆”和“拉斯姆-ER”系列总共只能采购115枚,其中仅有50枚是反舰型。而目前美军的整个“拉斯姆”库存不过134枚左右。
现阶段,在高超声速导弹全面部署之前,“拉斯姆”无疑是美军手中最有效的反舰武器。它能从多个平台发射,例如B-1B轰炸机和F/A-18“超级大黄蜂”,配合其近千公里的射程,即便数量不多,但“拉斯姆”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威胁。因此,解放军对这种导弹展开专门的防御措施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这次模拟是否证明解放军在面对美军隐形反舰导弹时毫无招架之力呢?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
首先,解放军通过电子干扰迫使“拉斯姆”转入误差较大的红外制导模式就说明了问题。“拉斯姆”尽管具备惯性、抗干扰GPS、被动雷达、热成像及人工智能分析等复合制导功能,还能随时接受数据链的目标更新,但在强烈电子干扰面前,能否保持精准打击仍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模拟中,解放军舰队并未投入任何防空导弹系统。如果说解放军启动了其中任何一层防空火力,那么“拉斯姆”成功命中的几率肯定会大幅下降。这意味着,解放军可能已经掌握了“拉斯姆”的关键技术特征,包括其电磁和红外特征,使得他们可以在未来真正实战中构建有效反制措施。
对此,美国军方自然会有所警觉,尽管他们不会轻易公开导弹的核心数据以证实或驳斥解放军的推演准确性。《南华早报》也提到了这一点,指出中国团队所使用的数据源难以核实,但不管怎样,美军必须重新审视和评估“拉斯姆”的战斗力和安全性。
面对这些挑战,美军似乎并没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来负担时间成本,因为未来五年的生产计划已经无法变动。根据美军的采购计画,从2025年到2029年间,他们计划投资17亿美元采购“拉斯姆”,预计采购数量将达到549枚。但问题在于,数量虽多,美军的实际投射能力仍然成疑。
在中美紧绷的对峙状态下,美军若想从珍珠港或其他基地发起远程打击,战略轰炸机的生存能力和投送效率都令人堪忧,尤其是在解放军全面提升的海陆空天作战体系面前。即使侥幸发射成功,“拉斯姆”的有效性也可能因解放军的反制措施而大打折扣,最终可能还得不偿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