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面对铁路、水路货运占比低、物流成本较高的现状,株洲积极作为,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秉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理念,从多个关键环节入手,通过补短板、强弱项、调结构等创造性、系统性的举措,扎实推进物流成本的降低以及交通运输效能的提升,取得了一定成效。
2024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已由14.2%下降至13.9%,节约社会物流成本5.8亿元。公路、水路、铁路货运占比分别为88.28%、4.47%、7.25%,公路货运占比为历史最低,首次降低至90%以下,铁、水货运占比提升2.5个百分点。株洲港铜塘湾港区吞吐量超200万吨,增长10.6倍。湘粤非铁海联运班列发运550列,增长20%。去年1-11月,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营业收入增速超70%。
聚焦筑根基,强化高位推动引领。高站位推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整合发改、商务、统计和交通等相关部门力量组建高规格物流降本增效工作专班,成立株洲现代物流集团,合力将降低物流成本工作落到实处。高层次规划。出台《株洲市物流仓储发展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株洲市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奖补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株洲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株洲市物流降本增效2024工作要点》等方案文件,大力开展“一降一升”行动,稳步实施大通道提质、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微循环畅通、运输结构优化、产业培优育强、绿色低碳等“六大行动”,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高频次调度。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市委书记、市长多次召开早餐会等专题会议及时解决难点、堵点问题。
聚焦争政策,强化物流体系建设。争取国家综合货运枢纽政策支持。在省直相关单位的关心和支持下,株洲联合长沙、湘潭,共同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程,优化“硬联通”、增强“软联通”,有力服务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打造以公铁联运、铁水联运为主形态的综合货运运输服务体系,争取政策支持3.5亿元,一揽子推动株洲铁路综合物流基地、荷塘金山工业园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建设。截至目前,补链强链项目已完成投资8.3亿元。预计至2025年底,完成集疏运铁路里程15.4公里,综合货运枢纽项目面积27.6万平方米,形成以“株洲港和株洲北站”为中心,以铁路专用线为网络,覆盖周边主要产业园区的铁、公、水综合物流运输体系。争取现代物流产业链企业支持。株洲市政府携手现代物流领域龙头企业,推出人才、产业、土地、服务、金融和企业层面共14项21条具体支持政策和措施。积极开展招商、供需对接、讲座、调研等活动多达103次;株洲市智慧钢铁与现代物流产业链领导带队前往海口、上海、武汉、北京等地外出招商5次;同时切实发挥牵头组织作用,联合相关县市区、职能部门、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等单位,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现代物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争取交通专项政策支持。多次赴交通运输部和省交通运输厅汇报,争取渌水航道相关政策支持,同步启动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争取交通运输领域专项债2.3亿元,支持该市两条铁路专用线建设。
聚焦优结构,强化铁水运输占比。水运方面。开通“株洲—上海”直达水运航线,争取中车、湘钢、萍钢等企业货运更多采用水路运输,完成铜塘湾港区旗滨码头散货功能提级。株洲港铜塘湾港区提出“新货种首船到港装卸费低至8折”“为货车提供一个月免费停车服务和集装箱堆场免租服务”等具体政策优惠,预计株洲水运货运量同比增长12%。铁运方面。坚持投建与货源开拓双线并行,全力打造“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为相关运输企业争取“湘粤非铁海联运铁路运价下浮59%”和“株洲集结中心启运港退税优惠”政策。
聚焦提效率,强化运营管理机制。运营机制高效协同。创新“湘粤非”与南沙港、盐田港等广东港口“一港通”通关模式,实现“全程提单,一票到底”,整体货物通关周期压缩近30%。推行“湘粤非”“客车化”开行模式,实现“夕发朝至”,“株洲北-南沙港南”直达班列单边运输时效从72小时压缩至20小时。协调推动铁路部门针对企业实际,定制“一企一策”,实行国际班列运费政府补贴政策,综合物流成本降低20%以上。信息化互联互通。建成三一智慧钢铁城生态数字化平台、首邦物流智能仓配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国联公铁水联运等信息平台,以公铁水航等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为核心,整合物流与信息流、资金流,建立部门物流数据资源动态互联机制,促进企业物流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
聚焦扩规模,强化经营主体招引。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办会的形式,高质量举办“株洲现代物流招商大会”和“首届株洲智慧钢铁及物流产业生态大会”两场大会,建立全市物流产业链全景图,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搭脉问诊”,组织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路演,始发铁海联运“株洲号”“醴陵号”,对外发布物流招商项目40个,现场集中签约26个项目。(夏四亮 赵柳 文欢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