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介绍,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建设,实现新跃升。从经济总量看,五年前,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不足6.3万亿元,2024年预计增长到8.6万亿元,五年迈上了两个万亿元级的台阶,占全国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以上,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1.6万列
陈亚军介绍,《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以来,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规划方案相继出台。出台了综合交通运输、多层次轨道交通、科技创新中心、西部金融中心、生态环境保护、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专项规划;指导地方编制出台了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两个发展规划,印发实施了“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和“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两个总体方案。
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在综合交通领域,开工建设了成渝中线高铁、川藏铁路,建成开通渝昆高铁渝宜段、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高铁;同时,竣工投运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加快重庆江北机场改扩建,两地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了1.3亿人次;长江上游首个万吨级码头重庆新生港如期开港,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顺利通航,双城经济圈内联外达能力大幅提升。在能源水利领域,加快建设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向家坝灌区一期等标志性项目,建成投运川渝1000千瓦特高压交流工程,双城经济圈用能用水安全更有保障。近5年来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川渝两地项目建设近4000亿元。
推动在双城经济圈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两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集群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重庆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推动两地联手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开通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泰、中越、中缅班列。据介绍,2021年至2024年11月,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1.6万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25.2%。
“川渝造”成为中国制造响当当的名片
四川省副省长李文清介绍,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近年来,双城聚焦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在产业配套、平台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川渝造”成为中国制造响当当的名片。两省市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加快补链强链,成渝地区一跃成为全球前十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目前,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都出自川渝。
汽车制造也是两省市携手打造的主导产业之一。重庆在整车制造方面优势明显,四川在动力电池和清洁能源配套方面竞争力较强,双方共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以建设“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作为牵引,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已汇聚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超2000家,全国每七台汽车有一台产自川渝、超过五分之一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
同时,双方还瞄准新赛道、新领域加强协作,合力培育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去年12月,重庆梁平至四川达州、绵阳北川的川渝首条低空短途运输航线开通。此外在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渝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上持续用力,一批具有川渝特色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双城生活、同城体验”在两地成为现实
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新武介绍,5年来,两省市紧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联动实施了197项改革措施,全力打造跨区域协作样板,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比如,深入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这是国家赋予成渝地区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两省市以10个毗邻地区功能平台为载体,积极探索相关改革试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川渝高竹新区,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省级新区,通过两省市协同立法,高竹新区被赋予了行政主体资格,率先打造了一体化运行的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统一了79项税费政策,纳税人平均办税时长大大压缩,高竹新区首张税务发票的存根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在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方面,两省市围绕制度统一、监管协同、设施联通、执法联动,积极探索区域市场一体化新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已经实现了毗邻地区公平竞争交叉审查、互评政策措施626件;建成铁路和高速公路通道22条,每天两地间人员往来超过100万人次;推出了“宽洪大量”和“点石成金”等文旅CP,“宽洪大量”就是成都的宽窄巷子和重庆的洪崖洞,“点石成金”就是大足石刻和成都的金沙遗址。川渝两地互访游客每年超过1亿人次,带动全国超过10亿人次来川渝畅游。“可以说,目前‘双城生活、同城体验’在重庆和成都两地正在成为现实。”
在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两省市联合发布4批次“川渝通办”事项,目前已经达到355项,每天的办理量超过2万件次,办理时间平均压缩了一半以上。“以前企业在川渝两地间的迁移,需要先清税注销,当前我们通过数据协同共享,实现了企业跨省市“一键迁移”,就是目前企业无需进行清税注销,大大压缩了企业迁移时限。”陈新武说。
去年两地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结算增长27%
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俊杰介绍,近年来,在川渝合作机制下,成都市与重庆主城都市区建立了多层级、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一批合作项目事项落地见效,一系列合作方案加快实施。强化两地机场间的协同运营、航线合作、航班衔接,两地公交、轨道“一卡通”“一码通”全面推广,成渝高铁日均开行动车组数量增加到102对,开行频次缩短至平均每5-10分钟开出一列。建成全球最大的OLED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的柔性显示产业集聚地。两地汽车零部件全域配套率提升到80%。同时,两地在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联动发展,加快构建体现成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正式揭牌,聚焦两地优势产业发展,联合实施科技攻关项目111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成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成都生物券与重庆技术服务平台实现跨区域共享共用。共同争取异地办理外债登记、一次性外债登记管理改革等4项试点获批,成渝成为全国首个跨地区开展外债便利化试点的地区,两地企业登记金额超过了244亿美元。
同时,深入实施成渝通办事项和便捷生活行动事项,推动两地在教育、卫生、人社、医保、市场监管、公积金等民生领域互利共享。2024年两地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结算达到了317万人次,增长27%。他表示,下一步两地将聚焦交通、产业、科技、金融和公共服务五大共建领域,加快成渝直联直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跨区域建圈强链,推进科创资源共享共用,共促金融改革措施同等适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互联互通水平。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张牵 校对 赵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