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铭记勇毅决心,岁月镌刻前进脚步。
在湖北孝感孝南区朱湖农场的辽阔田野上,晨光初破晓,金色的阳光温柔地拂过一片片曾经贫瘠的土地,照亮了从“贫困村”向“先锋村”华丽转身的壮阔图景。走进这片焕发新生的土地,映入眼帘的是朱湖办事处洋湖社区居民们脸上的幸福笑容。昔日房屋零落、尘土飞扬的小村落,如今换上新颜,勃勃生机中隐藏着乡村蝶变背后的“振兴密码”。
(孝南区朱湖湿地实景图)
近年来,湖北孝感孝南区烟草专卖局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悄然吹进了这片土地。他们的驻村工作队,脚步坚实地踏上这片希望的田野,找到了与大地共鸣的发展旋律。党建引领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鲜明旗帜,村党组织的坚强堡垒作用日益凸显;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产业帮扶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环境治理让村容村貌改头换面,乡村振兴的画卷在这里徐徐铺展。
“三方四会”共建 撬动同心发展“密码锁”
“三年前,村里河道沟渠污水遍布,大街小巷都是随手扔掉的垃圾。现在我们村道路干净整洁,大家都能自觉整理房前屋后的卫生,养成了文明的好习惯。环境变好了,大家的幸福感也明显提升了。”说起三年来的变化,村民肖文平感慨万分。
孝南区朱湖办事处洋湖社区下辖的先锋生产队居住村民417户、1805人,耕地面积3157亩。自入驻以来,工作队围绕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
然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人心不齐是最大的绊脚石。驻村工作队队长深知这一点,他常常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促膝长谈,寻找破解难题的“金钥匙”。“要把群众共谋共建共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一个打基础、管长远的好机制是关键。”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三方四会”机制逐渐成形。生产队党支部统领、群众参与、社会力量共建的“三方”协作共同缔造,激发了村民共建共管的积极性。
(先锋村群众代表“民主决策会”)
每月,党员干部“谋事议事会”在村会议室召开。党员们围坐一堂,讨论村里的大小事务,从环境整治到产业发展,每一项决策都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和心血。群众代表“民主决策会”更加接地气,村民们围坐在村口的大树下,你一言我一语,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屋场院子会”更是将民主决策延伸到了村民的家门口。工作队和村干部走进村民家中,与他们拉家常、话发展,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民主评议会”上,村民们对村里的各项工作进行评议,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这个机制并不复杂,只要把群众组织起来,落后村也能华丽变身为先进村。”驻村工作队同村干部一起,每天与群众打成一片。“三方四会”让群众有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在机制的引领下,先锋生产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村民们自发成立“五零行动”小组,30名群众主动请缨担任路长、灯长、园长等职务,合力开展“门前零堆放、环境零污染、邻里零纠纷、安全零事故、群众零非访”的五零行动,不计报酬地守护着村里的每一寸土地。在外务工经商的“新乡贤”纷纷回乡,15名老党员、老模范、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组成“五老促五零”队伍,活跃在村里的各个角落,调解纠纷、传播文化,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党支部带领“三方”,一边干、一边及时召开“四会”,把大家的目标都聚焦到兴办实事上。
人居环境破局 打开和美宜居“心愿包”
“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把大家都发动起来了,就没有干不好的事。”村民们喜气洋洋地分享着先锋生产队的蜕变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的通村公路坑洼不平,人居环境差问题突出,缺乏休闲娱乐场所,文化生活单调乏味,一度是朱湖洋湖社区脏乱差的典型村庄。
面对村民们的热切期盼,驻村工作队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通过逐户走访,倾听村民心声,聚焦村庄环境整治、沟渠水体治理、邻里矛盾化解等难题,积极协调资源,申请帮扶资金,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先锋文化广场一角)
和美宜居的心愿包被打开,先锋生产队开始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6.5公里的村小组道路硬化一新,65盏太阳能路灯在夜幕中熠熠生辉,300多座卫生厕所拔地而起,红色驿站、百姓大舞台、500平方米乡村文化广场相继落成,居民群众休闲、溜湾有了好去处。每到傍晚,村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下雨天出门就是一脚泥。现在路修好了,走起来踏实多了!”一位村民站在新修的道路上感慨地说。
此外,驻村工作队还助力村内拆除了4920平方米的危房和临时杂屋,召集常驻村民和社会各界投资200多万元对800米的村前渠道进行了清淤、固坡、植绿、造景等综合整治。昔日的“臭水沟”如今已蜕变为水清景美的“先锋河”,成为了村民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以前这里臭气熏天,大家都绕道走。现在水清了,景美了,我们经常来这里散步,心情都变好了!”一位在河边散步的村民笑着说道。
(经过清淤、固坡、植绿、造景后的村前渠道)
如今的先锋生产队,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村民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和美宜居的“心愿包”在这里落地生根。
科技含量升级 合成产业致富“聚宝盆”
洋湖社区干净整洁的主干道一侧,关于糯稻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宣传牌格外引人注目。朱湖,这片古老的土地,种植糯稻的历史悠久。然而多年来,由于产量低、品相不佳、销路不畅等问题,糯稻种植一直未能形成规模优势。
“乡亲们辛苦一年,收成却寥寥无几,积极性自然就低了。”洋湖社区党组织书记叶军华站在田埂上,望着那片曾经孕育希望的土地,眼中满是忧虑。他深知,技术落后是制约发展的关键。
乡村振兴的春风,吹进了朱湖洋湖社区,吹进了先锋生产队。孝南烟草驻村工作队联合村干部,带着科技的种子走进这片土地。他们深刻认识到,科技是振兴乡村产业的“金钥匙”。于是,“先锋队+企业+农户”的产业模式开始在村内推行。
在产业园区的带动下,村民们开始尝试规模化经营。农业研究所的专家们一次次走进田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糯稻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知识。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珍珠糯稻品种和新技术引入)
随着新品珍珠糯稻和新技术的引入,朱湖的糯稻变得香甜软糯,米质饱满,不易破碎,柔韧适口。村民们看着自家田地里沉甸甸的稻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种植模式,糯稻产业实现了从农户单打独斗到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在科技的加持下,生产便道拓宽,农田高标准改造完成,无人机直播和田间管理,糯稻产业形成了完整的种植、管理、机收、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先锋生产队脱贫户李永发,被村庄焕然一新的面貌深深触动。最令他振奋的,是糯稻产业如同一股清泉,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村民喜获糯稻丰收)
目睹这一切变化的李永发,心中燃起了前所未有的激情与决心。他深知,产业振兴是带领乡亲们走向富裕的关键。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抓住这一机遇,决定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投身于糯稻的种植大业中。
在驻村工作队的倾心协调与鼎力支持下,李永发的梦想一步步照进了现实。2024年,在他租种的广阔土地上,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绿色的管理方式,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汗水浇灌之下,丰收的季节终于到来,李永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总产量高达211780斤,年收入达到了20万元!
春天,一粒糯稻种子埋进土里;秋天,微风拂起千顷稻浪。在朱湖这片田野,糯稻的种植防止了60户脱贫户返贫,成为助力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光鲜“门面”。
"先锋引领,破晓前行。”从昔日的贫困到如今的典范,洋湖社区开出了生态美、产业兴的“振兴花”,结出了乡风好、百姓富的“振兴果”,先锋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先锋引领”。“会有更多游客来这里游玩,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我们的未来一片光明。”严红志和村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图片由黄志华、程文瑾、李金洺提供)
来源:中国日报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