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发放餐饮、文旅消费券,累计额度达1600万元;海南三亚投入7450万元开展消费券促消费活动;广州陆续发放1亿元“食在广州”餐饮消费券……近期,多地持续发放消费券,“真金白银”点燃消费热情。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紧俏的消费券被“黄牛”“截胡”,在网络平台上倒卖;还有一些“黄牛”勾结商家,利用消费券虚假消费,骗取补贴。(新华社)

一般人抢不到的,黄牛就是能抢到,类似的事情,一再上演。比如说,“医院专家号”“演唱会”门票等等。而近来,神通广大的黄牛们,又将手伸向了地方的“消费券”。其要么是收取“代抢费”,要么是在二手交易平台加价倒卖,更有甚者,与商家合谋,通过虚假消费套取补贴。“秒没”的消费券竟成“黄牛”生意经,凡此种种,都严重背离了公平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蚕食了消费券的拉动效应。

就已经办结的某些案例看,黄牛围猎消费券,并没有超出以往其他领域黄牛案所揭示的操作模式。其最常用的手法,就是使用外挂软件。用一台电脑,就能同时操控几十台甚至成百上千台设备进行抢券,自然是碾压一般用户。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一些地方在消费券发放环节,其数字系统的防御能力,本身就是存在短板的。之于此,主观上不重视,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消费券毕竟不同于火车票等,后者带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兹事体大,故而其整个的数字系统架构安防等级都较高。而消费券,则属于是一种偶发性福利,能够低成本、快速地发出去就行,很多地方其实并没有对其派发过程进行针对性的“防舞弊强化”。从实践来看,不少地方都是借“第三方平台”来发券的,这符合经济性原则,却也偶尔在可靠性、安全性维度有所缺失。

事实上,消费券与医院专家号、演唱会门票等,也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专家号”“演唱会门票”是常态化的,涉及的整体利益规模巨大。与之相较,消费券则是低频的、偶发的,其整体规模也是相对有限的。

为了这个并不大的“生意”,黄牛们居然也开发出了对应的外挂软件。背后所传递的信息,是耐人寻味的。其一方面说明,某些“第三方平台”或许存在某种一般性的技术薄弱点。另一方面,也表明,黄牛的灰黑产,正有下沉渗透之势。就此及时查漏补缺,既是为了让消费券实现预期政策目的,也是为了从根本上堵住黄牛换个赛道继续生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