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01

夜色笼罩着湖南山区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李晓坐在简陋的办公室里,翻阅着厚厚的救助日志。

窗外,蛙鸣虫叫此起彼伏,偶尔还能听到蛇类特有的嘶嘶声。这个26岁的年轻女子,在过去三年里已经救助了200条蛇,每一次救助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

李晓轻轻抚摸着日志封面,回想起自己刚来到这里时的情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的她,刚从大学毕业,怀着满腔热血来到这个偏僻的山区。作为一名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她本可以选择在城市里的宠物医院工作,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知道了这个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存在,并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这个团队。

"第一天到这里的时候,我差点就想逃走了。"李晓自嘲地笑了笑。她清楚地记得,当时看到简陋的设施和艰苦的环境时,内心是多么地忐忑不安。

救护中心位于山腰上,四周都是茂密的森林,最近的村庄也要步行半小时才能到达。中心里只有几间木屋,用作办公室、医疗室和工作人员的宿舍。

李晓永远不会忘记她第一次救助蛇的经历。那是一条被村民误伤的眼镜蛇,当时她的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膛。"我从小就怕蛇,看到蛇就会浑身发抖。"李晓回忆道,"但是当我看到那条蛇痛苦的样子,我知道我必须克服恐惧。"

在同事的鼓励和指导下,李晓小心翼翼地接近那条受伤的眼镜蛇。她的手在颤抖,但还是坚持给蛇清理伤口,然后缝合。整个过程中,她的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但当她完成救助后,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从那以后,我就慢慢克服了对蛇的恐惧。"李晓说,"我开始意识到,蛇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也会感到痛苦和恐惧。我们应该尊重它们,保护它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晓逐渐适应了救护中心的工作。她开始独自上山救助蛇,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她要跋涉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找到被困在陷阱里的蛇。有时候,她要在暴雨中搜寻受伤的蛇。还有时候,她要面对村民的不理解和嘲笑。

"有些村民觉得我是疯子,"李晓苦笑着说,"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救助蛇。有人甚至说我是在浪费生命,跟蛇打交道又不挣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李晓并没有因为这些声音而退缩。相反,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她开始在村子里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教育村民如何与蛇和谐相处。慢慢地,一些村民开始理解她的工作,甚至主动向她报告发现受伤蛇的情况。

然而,山里的生活并不容易。除了工作上的挑战,李晓还要面对巨大的孤独感。在这个偏远的山区,她与外界几乎是隔绝的。

没有网络,没有电视,连手机信号都时有时无。她唯一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就是每周一次的视频通话,跟远在城里的父母聊聊天。

02

"有时候我真的很想放弃,"李晓承认,"特别是在那些寒冷的冬夜,或者下着大雨的日子。我会想念城市的繁华,想念父母的关爱,想念朋友们的欢声笑语。但每次当我看到成功救助的蛇重返大自然时,我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李晓给每一条救助的蛇都取了名字,详细记录它们的救治过程。

在她的日志里,有"小青"——一条被车辆碾伤的青竹蛇;有"大胖"——一条误食农药而中毒的王锦蛇;还有"小花"——一条被猎人打伤的银环蛇。这些蛇,渐渐成为了李晓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年的时间,转眼即逝。李晓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害怕蛇的小女生了。她熟悉了各种蛇类的习性,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她甚至可以仅凭蛇的鳞片纹路就判断出它们的品种和年龄。

然而,就在李晓觉得自己已经完全适应了这份工作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妈生病了,"李晓的父亲在一次视频通话中告诉她,"医生说需要长期治疗和照顾。"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李晓陷入了深深的纠结。她知道自己应该回去照顾母亲,但又不忍心放弃这里的工作。经过反复思考,她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申请调职到上一级的野生动物保护中心。

"那里离家更近,工资也更高,"李晓解释道,"我可以更好地照顾妈妈,同时继续我的救助工作。"

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在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李晓坐在办公室里,回顾着这三年的点点滴滴。她的心中充满了不舍,但也期待着新的挑战。

就在这时,一阵奇怪的声音打断了李晓的思绪。

"咚、咚、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