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脏正常而规律地跳动节奏中,偶尔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室性早搏便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它就像平静湖面上泛起的一丝涟漪,虽不一定意味着巨大的危险,但也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早搏是怎么回事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是由心脏的“天然起搏器”——窦房结发出电信号,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时间间隔,依次传导至心房、心室,从而引起心脏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
然而,室性早搏则是指在心室的某个部位提前发出了电冲动,打乱了原本规律的心跳节奏。
这就好比一场原本有序进行的交响乐演奏,突然有一个乐器提前奏响了音符,使得整个节奏出现了短暂的错乱。
二、室性早搏的表现
室性早搏最明显的症状可能就是心慌,患者会突然感到心脏“咯噔”一下,仿佛心跳漏跳了一拍,或者像是心脏猛地跳动了一下。
有些人可能会感觉胸口有短暂的憋闷感或轻微的疼痛感。
在一些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
但也有部分患者,尤其是早搏发作频率较低时,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不适,只是在体检做心电图时才偶然发现。
三、室性早搏的诱因
1. 生理性因素
(1)精神压力过大是常见的诱因之一。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人体的交感神经会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容易诱发室性早搏。比如,一些职场人士在面临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和频繁的加班时,就可能会出现早搏现象。
(2)过度劳累也不容忽视。
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后,身体疲劳,心脏负担加重,也可能引发早搏。例如一些运动员在进行高强度训练后,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地休息,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3)不良生活习惯是室性早搏的危险因素。
如大量吸烟、酗酒、过度饮用咖啡或浓茶等,这些物质中的成分可能会刺激心脏,导致心脏节律异常。
2. 病理性因素
各种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
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出现异常时,心脏的电传导系统也容易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室性早搏。以冠心病为例,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不稳定,就可能产生早搏。
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身体代谢加快,心脏跳动也会相应加快并且容易出现早搏;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会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也可能诱发室性早搏。
四、室性早搏的诊断
通常医生会先进行体格检查,听诊心脏的跳动情况,初步判断是否有早搏及早搏的频率等。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室性早搏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早搏发作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可以清晰地捕捉到早搏的波形特征,确定早搏的类型。
对于一些发作不频繁、难以在普通心电图检查中发现的室性早搏,还可以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这种检查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大大提高了早搏的检出率。
此外,心脏超声检查有助于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排查是否存在心脏器质性病变,对于明确室性早搏的病因也非常重要。
五、室性早搏的治疗
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且症状不明显的室性早搏患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缓解压力、保证充足睡眠、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刺激性饮食等,早搏可能会自行减少或消失。
而对于症状明显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等,但这些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使用。
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存在明确心脏病变基础的患者,如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频繁发作且伴有心功能不全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射频消融治疗,通过破坏心脏内异常的电传导通路来根治早搏。
室性早搏虽然常见,但我们不能忽视它背后可能隐藏的健康问题。
了解室性早搏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关注心脏健康,当出现心慌等不适症状时,能够及时就医,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作者:河海大学医院普内科 姜晓荣
编辑:唐蔚李硕然
审核:姜峰 李雅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