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主席在北京逝世。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毛主席的意义都是不可抹杀的,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言,“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国家,改变了这个世界。”那么对于这样一位巨人而言,他的身后事如何处理也就成了一件足以影响全国的重大事件。
9月18日党中央在天安门广场为毛主席举行追悼大会。追悼会的主席台特意搭设在金水桥北天安门城楼的下方,与毛主席身前多次站立的天安门拉开了一段距离。当天的天安门城楼庄严肃穆,近百万人的广场上除了扩音器中致悼词的声音外,竟然听不到任何声音。
不久,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但是,毛主席纪念堂如何建,建在哪里,一时成为国内外倍受关注的焦点。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毛主席遗体保护、纪念堂的选址、建筑设计、材料选择和水晶棺的制作,看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用无限敬爱打造出了这座革命纪念殿堂。
一、全力保护主席遗体
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在进入1976年之后已经越来越差,他很难进食、行走,医疗组成员精心照顾之余,也明白需要随时做好主席离世的准备。
9月初,毛主席再次病危,经过几番抢救方才稍微稳定下来。
9月8日,毛主席强撑病体仍然坚持看书、看文件多达十一次,但是入夜之后,毛主席的血压开始急剧下降,心电图反应极为微弱,已经没有了明显的心脏跳动。医疗组迅速通知政治局委员分批前去看望处于弥留状态的毛主席。
作为毛主席亲自指定的接班人,华国锋当天晚上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答谢宴会,欢迎西萨摩亚国家元首马列托亚·塔努马菲利二世殿下访华。但是当急促的电话铃声传来毛主席病危的消息之后,他没等宴会结束就迅速赶回了中南海。然而当他赶到的时候,主席已经溘然长逝,并没有为他留下一句话。
时间紧,任务重,已经顾不上是几点的华国锋立即在毛主席生前最后的居所中南海202号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主席后事。
会上重点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主席的后事;二是主席的遗体如何处理;三是是否邀请外国代表团来京吊唁。
会上,大家一致认为首先要保护主席遗体,让各界人士吊唁、瞻仰。国务院和北京市有关部门抽调干部和专家,共16人成立保护毛主席遗体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任主任。办公室设在北京市西城区西黄城根南街九号,为对外联系方便,名称叫“国务院第九办公室”,简称“九办”。
华国锋
九办成立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保护好主席遗体,成立了由一批全国最顶尖的医学专家的遗体保护科研领导小组。
根据小组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组党支部书记徐静的回忆,那一天显得无比漫长。
9月9日4点,一辆轿车载着她和卫生部部长刘湘屏到达中南海北门,下车后两人进入了一个房间,汪东兴对他们宣布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
徐静感到问题十分严重,思索一会儿,当即提出三个要求:第一,需要回院和同行专家们共同研究方案,第二,看看毛主席遗体,第三,需要一点时间,准备必要的器械、药品。这三条都得到汪东兴的首肯。
汪东兴
随后,汪东兴带领刘湘屏和徐静走进毛主席卧室。室内光线很暗,厚厚的落地紫色窗帘遮住了外面明媚的阳光,室温亦降得很低。
毛主席躺卧在大床的中央,身上从头到脚蒙着一条白色的毛巾被。徐静缓缓地走近床边,从侧面轻轻掀开毛巾,仔细察看毛主席遗体的情况。在仔细确认了各方面细节之后,随后就回到了医科院。
10时,徐静和两位同事携带药品、器械准时赶到中南海。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院长李志绥领他们见华国锋。华国锋正在主席卧室旁边一间大会议室里召开会议,屋里坐满了人。
汪东兴
汪东兴提议让徐静谈一谈遗体保护的方案。
徐静向在座的中央领导同志做了详细的汇报,表示:“教学的目的保存尸体和标本,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的尸体标本都有,只求不腐烂,而皮肤颜色、妆容、体态都不重视,这种保存我们是有把握的,经验也是丰富的。但主席遗体的保存大不相同了,不但不能腐烂,还要栩栩如生,要让人民群众瞻仰,这我们没有做过,也未敢想过。我们只能努力去探索。”
华国锋听完情况汇报后说:“长期保护好毛主席遗体,世世代代让人民群众瞻仰,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你们完成好这项任务,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
在会上他们的方案得到了批准后,三个人迅速投入到了防腐工作当中。从会后一直忙到了11日主席遗体确认保存完好,并转入人民大会堂供各界瞻仰后才算暂时得以休息。
与此同时,红都服装厂专门为毛主席赶制了两套毛主席生前最喜爱的两套深灰和浅灰色的中山装,并最终选择了深灰色的一套。理发师、整形师也重新在防腐工作进行当中,见缝插针为主席遗体整理了头发和妆容,保证主席遗体不光保存完好,也能做到栩栩如生。
二、争分夺秒制造水晶棺
9日下午3时,在党中央发布毛主席的唁电之后不久,为各界人士能够吊唁毛主席遗体,中央决定尽快做好准备瞻仰遗容的工作,这是对人民最重大的交待。
根据中央发布的通告,遗体瞻仰将在11日到17日之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就需要以极快的速度临时赶制出一座玻璃棺供瞻仰使用。谷牧找到北京市计委副主任韩伯平,对他提出了三个要求。
韩伯平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写道:“一是要做一个玻璃棺,把遗体放在棺内,既能瞻仰遗容,又能保护遗体。时间急(只有1天时间),无准备……北京有机玻璃厂的全体职工,眼含热泪,日以继夜,边试验、边粘接,把短板粘接成2.2米的长板。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只用十几个小时就粘合成了有机玻璃棺。二是要隔氧。北京氧气厂和化工系统对棺内进行了充惰性气体的工作,使棺内的含氧量降到遗体保护要求以下。三是降温。这是保护好遗体的重要条件之一。”
最终经专家组商定采用了氮气充入,保障了11日上午10点瞻仰仪式准时开始。在长达一周的瞻仰时间当中,全国各地有超过三十万人前往人民大会堂凭吊。但是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之下,主席遗体没有出现任何闪失。
瞻仰仪式结束之后,经过精心挑选,由西安有色金属厂制造的钛材棺木由铁道部紧急调运到了北京。
20日凌晨3时50分,毛主席遗体由华国锋、汪东兴等护送离开人民大会堂,并被放置在了北京某医院地下手术室,代号“769”,表示毛主席的逝世时间。
在瞻仰进行的同时,水晶棺的制造也被提上日程。
9月13日晚,九办举行会议,在会上众人一致认为水晶棺虽然难做,但却是必须完美完成的一项重大工程。对于需要长期保存主席遗体的水晶棺而言,需要做到如下几个要点。
首先就是水晶棺的外形,要保证庄重雄伟,也要保证清晰透彻;其次,要保证使用坚固结实、隔温隔湿、纯净无瑕的优质水晶;最后,要保证水晶棺必须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前完成,这样就能顺利实现将主席遗体准时迁入纪念堂的要求。
11月25日,第一个作为实验用的光学玻璃水晶棺制作完成。工厂技术人员进行了反复测试,能够确保它无论是在气密性还是安全性上都符合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嘱托。
12月9日下午,华国锋和中央领导同志一起来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大厅,审定水晶棺样式。除棺壁出现遗体的镜像反射之外,他们集体表示满意。
1977年2月和7月,北京玻璃总厂职工在废寝忘食的热情之下,连续制作出了两个光学玻璃棺,不仅成功解决了之前的问题,质量上还做到了比第一个更好。与此同时,为制作水晶棺所选择的水晶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当中。
为确保水晶棺的质量,国家地质总局选定由全国最好的江苏省东海县105矿承担水晶提供。他们先后为水晶棺提供了约52吨一级熔炼水晶。
到了8月,在水晶和技术都已准备妥当的情况下,终于完成了水晶棺的制造。8月18日,水晶棺在车队的护卫下,运至毛主席纪念堂南门口。64位小伙子组成方阵,喊着号子,将水晶棺移进了主席纪念堂瞻仰大厅。
三、全力以赴设计纪念堂
10月8日,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在首都北京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正式宣布“在纪念堂建成以后,将安放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移入堂内,让广大人民群众瞻仰”。不过在当时,纪念堂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无论是选址、设计,更不用说是建造都还无从下手。
“九办”成立伊始,即设立了一个“陵墓设计小组”,后改名为“毛主席纪念堂设计组”。设计组所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纪念堂挑选一个既能保证庄重肃穆,又有良好风光,还要便于人民群众前来观瞻的位置。
九月中旬,设计组就开始工作,他们踏遍了整个北京,将毛主席生前最喜爱的住所、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雄浑壮阔的革命建筑群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先后提出了“水上日出”、“山顶红星”等主题,并在每个主题之下精心安排了几个备选地点。
毛主席纪念堂
经过第一轮筛选,确定下来十几个位置。接下来的工作就更加复杂:设计组需要根据每一个位置的特点,设计出不同样式的纪念堂形制。在山水之间的和在城市中心的纪念堂设计显然差别很大,但是每一个方案他们都尽心竭力地进行了准备。最终一共形成了三十多个方案交给九办和中央进行挑选。
在设计组和中央的眼里,十三陵虽然风光极好,但是却不符合方便群众的原则;景山虽然在市中心,居高临下俯瞰整个故宫和天安门广场,但是却不方便进行大型建筑的修造;中南海虽然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也是毛主席生前的居所,但也是中央领导日常办公、接见外宾的地方,如果开辟为纪念堂又会对工作造成影响。
唯有天安门,既具备从五四以来见证过中国许多重大事件的革命意义,也是毛主席生前曾经宣布新中国成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还曾多次检阅部队和群众的革命圣地。
在反复斟酌之后,天安门方案就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但是究竟是建在天安门北侧还是广场上又成了一时讨论的焦点。
这时,设计组不失时机地从专业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天安门从建国之后曾经三次改扩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此外,广场东侧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西侧是中国的权力中枢——人民大会堂,北侧则是新中国的象征——天安门城楼,此外,广场上还有光辉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如果将毛主席纪念堂设在广场中央的位置,一方面能和周围的革命建筑群形成统一和谐的状态,另一方面则使毛主席纪念堂处在众星拱月的位置上,充分体现出人民对领袖的无限思念和崇敬之情。
最终通过各种方案的比较,中央接纳了设计组的意见,决定将纪念堂的中心点设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正阳门等距离各200米的位置上。位置选定之后,接下来就是纪念堂的设计问题。
11月6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审查纪念堂设计方案。
纪念堂工程设计小组成员沈勃回忆道:由于设计师们对毛主席的怀念,因此都设计了规模非常大的建筑。但是巨大的建筑在天安门广场正中又会影响到景观的整体性和平衡性,因此最终选取了南京工学院杨庭宝的相对较小但却保持雄伟庄重气魄的方案。
沈勃以他的设计稿作为基础,综合了其他设计师的合理意见和设计亮点,用了一整夜的时间勾画出纪念堂实施方案的草图。
毛主席纪念堂
四、万众一心建设纪念堂
1976年11月9日,在设计方案完全确定下来的基础上。党中央决定成立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由李瑞环担任党委书记兼总指挥。
11月23日,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的老工人顾士元从接到任务之后一夜未合眼,打造出了工程奠基石。第二天一早,各种大型工程机械和工人们就早早地在天安门做好准备,等待迎接奠基仪式。
下午四点十分,华国锋带领党中央领导人抵达工地。由于当时的领导人大多数是毛主席在逝世之前安排下的经过多年基层锻炼的人,因此用起劳动工具来根本不亚于工人。
特别是农民总理、大寨奇迹的缔造者陈永贵,他手持铁锹,熟练地翻起沙土,仅仅三锹就为奠基石盖上了一半,看到后面无数等待的人群才恋恋不舍地放下铁锹。
陈永贵
仪式结束后,来自北京市第四市政工程公司第六施工队的建筑工人们立刻接管了整个工程,拖拉机推土机轰鸣作响,宣告着毛主席纪念堂从这一刻起正式开工。在工人的辛勤劳动之下,仅仅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毛主席纪念堂即宣告正式竣工。
除了纪念堂建筑本身之外,纪念堂的匾额、周围和内部的雕塑和陈设都需要进一步设计和安排。
首先是纪念堂的匾额,匾额由华国锋亲笔题写。
虽然华国锋一辈子躬耕书法领域多年,写得一手苍劲雄浑的颜体字,但是为了写好“毛主席纪念堂”这六个大字,他在身兼党政军最高领导人所要担负的繁忙公务之余,不知练习了多少次。
最后还是在他和书法专家组的商讨之下,选取了最合适的一稿,并交由专家做细节修正。
接下来就是纪念堂内部毛主席的塑像。关于塑像的材料选用北京房山出产的优质汉白玉这一点并无争议,但是塑像究竟是坐还是站?塑像的姿势、神态、背景究竟怎么设定才能既体现伟人的光辉,又能展现毛主席的亲切慈祥?一时之间,关于塑像甚至产生了一百多种意见和成型的初稿。
著名雕塑家叶毓山先生设计的作品引起了专家和众多的雕塑工作者的注意和重视。
叶毓山先生的初稿设计是:毛主席坐在沙发上,左腿跷在右腿,形神兼备地表现出毛主席作为人民领袖那种亲切、慈祥、潇洒、自然的神态,中央领导在审视了所有稿件之后指出叶毓山的初稿最好,“好就好在表现了毛主席的常,主席平时最喜欢这样坐在沙发上与人亲切交谈”。
11月20日,接到任务的房山县即组织起了汉白玉开采指挥部,昼夜赶工完成了上万方的开采任务,将石料运到天安门。
1977年8月20日,毛主席坐像正式完工并被迁入纪念堂大厅正中的位置。
坐像的背后是根据由一大批美术家创作的《祖国大地》油画所打造的绒绣画,由山东烟台绒绣厂制造而成,43名优秀的熟练女工夜以继日,花了六十八天,使用了五百多斤、一千两百多种颜色绒线顺利完成了这幅长24米米,7米,总面积170多平方米,重达310公斤的永恒的艺术珍品。
五、伟人永垂不朽
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一年落成,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完成。由叶剑英主持的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在纪念堂北大厅举行。
与之前播放的宏伟明快的东方红不同,这次播放的东方红显得肃穆而又沉重,参加纪念堂落成的领导人成为了第一批瞻仰者。
如今,毛主席纪念堂已经落成四十多年,但是每年前往瞻仰的领导人和群众仍然是络绎不绝,迄今已有超过两亿三千多万人瞻仰过伟人的遗容。
无论是当时一颗红心不分昼夜参与建设纪念堂的人们,还是如今前往北京之后首先就奔赴纪念堂的人民而言,毛主席始终都是他们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