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冯小刚与小演员沈星共处一室,天亮两人才一起离开。事情曝光后,作为妻子的徐帆把沈星家砸得一地稀碎。
2023年,冯小刚在面对移民传闻时,直接在访谈节目《非常道》中作出回应:“我就生活在北京,我人就在北京。”谈到表演领域,他坦言自己只是“门外汉”,对于年轻观众喜欢开弹幕看影视作品这样的行为不太理解,甚至分不清古力娜扎和迪丽热巴。他经历过中国影视行业的起起伏伏,感叹道:“观众永远需要喜剧,但不是永远需要冯小刚的喜剧。”
冯小刚作为中国商业电影成功模式的缔造者之一,用自己的方式为国产贺岁片开创了全新的局面。1997年,他执导的《甲方乙方》以300余万的投资、40多天的拍摄周期,打响了内地贺岁片的第一炮。随后,《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接连在1998年和1999年上映,形成了“贺岁三部曲”。这三年,冯小刚的电影连续收获超3000万的票房,奠定了他“贺岁档教父”的地位。
那个时代是属于冯小刚的黄金时代。从他开始,贺岁片逐渐成为中国观众在每年岁末和春节期间的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的核心便是他。冯小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平民视角。他对市场定位和观众心理的精准把握,使得他的作品既能带来口碑,也能收获票房。
他早期的作品风格轻松幽默,台词富有戏谑感,同时也充满温情。他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用轻松的基调讲述深刻的故事,展现出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他的电影角色大多是平凡的小人物,例如《甲方乙方》中的造梦者,《不见不散》里的异乡人刘元,以及《没完没了》的老好人韩冬。
2009年的一期《金星秀》节目中,当红导演冯小刚的妻子徐帆作为嘉宾亮相。在节目谈话间,徐帆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家是男的不吃亏,你让她占便宜就占呗!"这句略带讽刺的话语一出,立即引发了观众的热议,也让人们重新回想起几年前那场轰动一时的娱乐圈风波。
追溯到2009年的那个寒冬,一则关于知名导演冯小刚的新闻在娱乐圈掀起轩然大波。据当时在场的娱乐记者透露,冯小刚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进入了新人演员沈星的住处。这本可能是一则普通的绯闻,但事态的发展却远超人们的预期。为了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守候在公寓外的记者们在寒风中等待了整整八个小时,直到第二天清晨才等到了他们想要的"新闻素材"——冯小刚与沈星一同匆忙离开公寓的画面。
这条爆炸性新闻一经发布,立即占据了各大娱乐媒体的头条位置。在那个还没有自媒体的年代,传统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持续报道让事态不断发酵。公众的关注点不仅在于事件本身,更在于作为"正室"的徐帆会作何反应。而徐帆的反应确实出人意料——她直接冲到了沈星的住处,将屋内的物品砸得稀碎。
作为事件的"导火索",年轻演员沈星无疑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这场风波严重影响了她的演艺事业,使她在娱乐圈陷入了长期的低谷期。而作为风波中心的冯小刚,因其在电影圈的地位和影响力,似乎并未受到太大的实质性打击。相反,他继续专注于电影创作,仿佛这只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小插曲。
国产贺岁片的概念虽然起源于香港,但在大陆,观众普遍认为贺岁片的代表是冯小刚。世纪之交的三年里,冯小刚以《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连续创造了3000万以上票房的奇迹,将中国电影的贺岁档推向了高潮。在那之前,大年初一看电影是难以想象的,电影院往往要等到初三才陆续营业。冯小刚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贺岁片成为了每年春节的一份独特期待。
尽管冯小刚为国产电影开创了全新格局,但在影评界,他的定位却始终难以与张艺谋、贾樟柯等大师比肩。他本人对此也有清醒认识:“我定位于俗文化,这让我立于不败之地。”冯小刚坦言,他甚至害怕自己的电影被贴上“雅”的标签,因为这意味着票房可能会大幅下滑。
对于电影艺术,冯小刚的理解并不在于追求晦涩难懂的高雅表达,而是用大众能听懂的话讲好故事。他曾在电影《私人订制》中,通过台词直接表达对电影作为“大众娱乐”的定义:“电影的根就是俗人乐,和雅字不沾边。”在互联网尚未全面渗透的世纪初,大众文化教育水平与今天相比有较大差距,那时票房就是观众投下的选票,也是导演在电影界话语权的象征。
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冯小刚的电影逐渐从票房宠儿转向了更多个人表达。他执导的《一九四二》是一次明显的转型。影片中,演员徐帆与冯小刚因对角色情绪表达的分歧发生争执。徐帆认为角色的悲伤情绪应更为外露,而冯小刚则坚持认为,1942年的灾民已经在生死线上挣扎太久,悲伤已经变得奢侈,和活下去的愿望无法相比。
《一九四二》的票房远未达到预期,仅有3.7亿,距离回本的5至6亿相去甚远。冯小刚对此难掩失落。他曾在获“华表奖”优秀导演奖时直言:“我随随便便拍的电影一个星期卖4个亿,我认真拍的电影却不赚钱。”票房不仅是经济回报,也是观众对他的支持。这样的落差让他困惑,也让他意识到,市场与个人表达之间并不总能取得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