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24年12月2日,吏部侍郎任上的韩愈突然辞世,享年57岁。韩愈之死,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湖面,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韩愈之死,争议极大的原因可不仅仅因为他是唐代文坛巨擘,自带流量,还因为:他的死极不光彩。

正史对韩愈之死讳莫如深,但宋朝陶谷的《清异录》却详尽地记载了他的死因:

“昌黎公逾晚年颇亲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但是‘始亦见功,终致绝命’。”

陶谷文中记叙:韩愈之死,实是因为中毒,所中之毒为火灵库(壮阳药)。陶谷还在文中讲述了韩愈所服用火灵库的方法:“用硫磺末搅进饭里,给童子公鸡(不与母鸡交配)吃,养1000天后杀鸡烹煮,即为壮阳药火灵库。”

硫磺有毒,韩愈所服用的火灵库虽然采用鸡缓和毒性,但他的食用量过大,且频率高(隔天吃一只),所以壮阳效果达到了,但韩愈的人也被毒死了。

陶谷也讲明了韩愈服用壮阳药的原因:他晚年好色,妻妾成群。

然而,韩愈晚年虽有污点,这污点却分毫不影响他的声名。他死后,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这是历史上文官谥号之最高,故韩愈被称为“天下第一文公”。而后来的“唐宋八大家”,更是将其列为首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愈死因存在“黑争议”,却依旧分毫不能动摇其地位,这是为何?这个问题的答案,需回到其一生经历中去找寻——

韩愈出生于公元768年,他出生这年,同时代的文学巨擘李白已仙逝6年。韩愈曾自称韩信后人,经查证,他实际是西汉开国功臣韩王信的后人。

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而“苦其心志”的最好办法,乃是让人出生便遭遇厄运。韩愈虽出身士大夫之家,但他出生仅仅2个月,其母亲就去世了,他不到3岁,他那担任大唐皇家藏书馆之长的父亲也跟着辞世了。

好在,韩愈还有个比自己大30岁的兄长韩会,此后,他一直跟着哥哥嫂嫂一起生活。韩会的官职是御前文书,每个月的俸禄也还算过得去,可因被贬广东,他的俸禄跟着骤减,日子也变得难过起来。

被贬广东韶关三年后,韩会因郁结于心染病,没多久就抑郁而终。此后,韩愈只得跟着嫂嫂郑氏一起生活,失去哥哥这年,韩愈年12岁。之后,他和嫂嫂避居江南宣城。

父母、兄长的相继离世,让韩愈洞悟“世事无常”,他更加发奋学习了。是啊,一个只有自己能依靠的人,若不学习,还有什么未来可言。

少年的各种厄运,尤其颠沛流离之苦,磨砺了韩愈的心性,他比寻常孩子更容易沉下心来。他学习异常刻苦,从不曾有一日松懈。十三岁那年,韩愈便能出口成章,因成日放声朗读,他的口才超越同龄人太多,而这口才,也是他日后不费一兵一卒平叛的基础。

古代的读书人最理想的出路是入仕为官,这是成为人上人的最佳通道。韩愈自小就立志要做“人中之首”,他自然梦想通过读书和父亲、兄长一样入仕为官。

学习异常刻苦的韩愈,在19岁那年只身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可惜,他落榜了。

前文提到:韩愈学习异常刻苦,且已能出口成章,为何考不上呢?答案很简单:他所生活的年代,考官是可以看到考卷上的名字的,所以,谁中谁不中,全由考官说了算。如此一来,已没有任何后台的韩愈,哪怕文章写出了花,也自然无法考中了。

第二次和第三次科举,韩愈也都失败告终。可努力从来不会辜负人,第四次科考的韩愈,终于等到了一个极其欣赏其文采的考官,该考官本着为国家招揽人才的宗旨,让韩愈中了进士。这一年,是公元792年,当年,韩愈年24岁。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生活困顿,第二次、第三次科考时,韩愈还一边考试一边做了个临时工的活儿干,也就是“半工半读”,其求学之艰难,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愈墓全景

可中了进士就能做官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韩愈生活的年代,中进士,仅仅是拿到可以做官的资格罢了,并不代表就能做官。想要做官,非得有关系才行。

韩愈再度受挫,可他没有放弃,他选择了继续考试这条路。他接连参加了三次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这个考试,相当于通向官场的资格证。可惜,三次考试,他均以失败告终。

这下,韩愈顿悟了:考上的可能性极低。所以,与其苦哈哈地考,不如自己给自己找关系。于是,韩愈选择了一条被读书人不齿的路:自己给自己找关系,也就是找大人物自荐。

韩愈给当朝宰相修书两封,信里,韩愈当然免不了对着宰相拍彩虹屁。完了之后,他也在信中向宰相展现了自己的卓绝文采和恢弘志士之气。

可惜,信都寄出去了,回音却没有。

韩愈没有泄气,他决定直接豁出去:带着信求见宰相。可最终结果是:他得了人生中最响亮的一个巴掌。他刚跑到宰相府门口,就被门卫当叫花子撵走了。

门卫的嘴脸,深深刺痛了韩愈,他的自尊心被按在地上摩擦,那种滋味真难受啊。文人都常写文疏解心中郁结,郁闷不已的韩愈在此后写了一首诗,名曰《县斋有怀》:

“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冶长信非罪,侯生或遭骂。怀书出皇都,衔泪渡清灞。”

这期间,韩愈又遭受了一次重大打击:抚养他长大的长嫂郑氏病逝了,韩愈悲痛欲绝。郑氏是他人生最后的依靠,他一直想用功名利禄回报长嫂的养育之恩,可“子欲养亲不待”,如母的长嫂竟在自己还未有任何功名时就溘然长逝。

韩愈多少觉得老天爷在逗他,回家为长嫂守孝期间,韩愈的眼睛都是肿的。此后的韩愈在洛阳结识了一个叫董晋的挚友,并在他的引荐下担任了一个基层官吏。

基层就基层吧,好歹也是个“官”。韩愈在基层历练一阵后,心里还是蠢蠢欲动:说好的做人中之首,怎么可以放弃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视剧中的韩愈

公元801年,不甘心一辈子在基层摸爬滚打的韩愈再次参加吏部考试,这一次,他通过了。随后,韩愈担任了国子监四门博士,这个职务,说白了就是教授官员子弟和有才干的庶人子弟,相当于正七品。

两年后,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韩愈被升任为了监察御史。普通官员升官,就会觉得自己要发财了,而真正为国为民的官员,则往往在升官后,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韩愈自然是后者。

升官后的韩愈越发变得“多管闲事”起来,恰在此时,关中出了大事:大旱后,百姓流离失所,可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不仅不作为,还封锁城内消息,谎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韩愈怒了,他目睹了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的境况后,愤而上《论天旱人饥状》疏,他还要求朝廷减免灾民赋税。

可韩愈的这封奏疏,皇帝根本没当回事,他反而听信了李实等的污蔑,直将韩愈贬到了连州阳山去做县令。

好容易升官的韩愈,“呲溜”一声,又回到了开始的七品芝麻官。韩愈内心苦,于是只能继续写诗抒发心中的郁闷之情。

此后的十多年,也就是在韩愈人生最宝贵的年华里,他一直默默无闻。人说,对于真正的人才而言:蛰伏,恰是惊艳的前奏。蛰伏中的韩愈,亦是如此。

蛰伏期间,韩愈一直在不断学习,并写作了大量思辨性极强的文章,如《师说》、《原道》、《进学解》等。

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韩愈对世事已经达到了“洞若观火”的境界。这样的韩愈,也已经具备了准确抓住机会“一鸣惊人”的能力。

公元816年,即韩愈写完《进学解》3年后,年49岁的韩愈等来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个机遇。而这个机遇,也是他能有别于其他唐宋大家之处:他等来了一次天大的平叛机会。

韩愈的平叛机会,始于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死,他死后,其子吴元济秘不发丧不说,还不等皇帝任命诏书下来,就“父承子业”,自己做了淮西一把手。他还切断了江南向朝廷的进贡之路,坐收赋税,并与各地军阀勾结,直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

官员从来是“食君之禄替君分忧”,韩愈见状,立马熬了几个夜写下《论淮西事宜状》的奏章,并向唐宪宗呈上。

唐宪宗看了奏章后龙颜大悦:“哎呦,朕正愁怎么收拾这群乱臣贼子呢?我还没开口,你就上奏了,还把对策都给出来了,好家伙,就你了。”

唐宪宗二话没说,当即拍板:“这场平叛不仅要打,还要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不知皇帝厉害的吴元济,打个永世不得翻身。”

韩愈上奏的第二年,即817年,唐宪宗就任命韩愈为前敌总参谋长,辅助剿匪总司令裴度平叛。“天降大任”,还是自己求来的,韩愈激动不已,当即就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奉和裴相公东征途经女几山下作》,表达自己必胜的信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平叛,韩愈立下大功,这倒不是因为韩愈武功高强,杀了多少叛军。而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建议,且得到了采纳。

韩愈在平叛过程中,发现这吴元济犯了一个大忌:他竟将主要兵力投入到郾城方向,而老巢蔡州的兵力非常弱。

打敌最好的方式是攻其薄弱环节,韩愈于是建议说:“咱不如,派发精兵数千,奇袭蔡州!”韩愈口才了得,自然在提建议的过程中,唾沫横飞地跟裴度说道了一番,裴度摸着胡子眯着眼,当即决定采纳他的建议。

当年十月的一个风雪之夜,裴度派李愬率九千精兵,奔袭百余里捣毁了蔡州。好家伙,如韩愈所料,因此处兵力薄弱,没几下,吴元济就被活捉,叛军陷入群龙无首尴尬境地,很快便土崩瓦解。

随后,韩愈继续发挥他做“政委”的实力,用他极强的沟通能力,不费一兵一卒,就成功劝降了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使之归顺朝廷。被韩愈的口水淹没的王承宗,还主动上交了两个州的地盘。

大功得立后的韩愈高兴极了,可他忘了,人在盛景中时,恰恰是最要谨慎的。就在这平叛两年多后,他犯了一个大错,这个“大错”,差点让他掉了脑袋。

原来,819年正月,唐宪宗突然让太监杜英奇,带30宫人跑去凤翔把佛骨迎回来了。他还做了计划:佛骨接回后,先在皇宫保留三日,然后送各大寺院巡回展出。

这事让本就尊儒不喜佛的韩愈不满,尤其,他还发现:这事把老百姓整疯了,有的老百姓为了这象征国泰民安的佛骨,把钱全部捐了出去,还有的百姓竟焚顶烧指,断臂挖肉,来表达对佛祖的虔诚。

韩愈大发感慨,他意识到:这事再这么发展下去,老百姓要遭殃不说,大唐的国运也会受到影响。同时,一直以来都在为儒家文化被道、佛压制而苦恼的韩愈,也一直在等待着这样的机会。

韩愈于是又熬了几个夜,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上疏直谏。这篇文章文采斐然,说理透彻,唯一的缺点是:对于皇帝而言,这些话,形同于打脸。想想,韩愈一会说皇帝信佛会短命,一会说皇帝啥都不懂,一会威胁皇帝赶紧把佛骨烧了。

韩愈还说:迎佛骨这种事情,简直是“伤风败俗,传笑四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宪宗

说实话,所有读过这篇《谏迎佛骨表》的人都得承认:韩愈写此文时,多少有些膨胀了。可想想,他膨胀也正常,刚刚以文官的身份立下平叛之功,能不膨胀吗?

膨胀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韩愈的代价是“龙颜大怒”,大怒的唐宪宗要求立刻将韩愈斩首。好在,裴度等人力保韩愈,加上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力,韩愈终免去一死。可死罪可免,活罪难饶,韩愈被贬到了潮州做刺史,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不用说,被贬潮州之际,已满50岁的韩愈又免不了写诗表达自己的郁闷之情。他还在诗里说:“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是做好了死在潮州的准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来“置之死地而后生”,做好了死的准备的韩愈,在潮州该干嘛干嘛,他兴办教育,奖劝农桑,为了解决教育资金问题,他还把自己那点可怜的俸禄也捐出去了。

韩愈的举动感动了全体潮州人民,他们纷纷团结起来搞建设。一时间,潮州焕然一新。韩愈见此情景,自然也高兴不已。

人在高兴的时候,总有好事发生。就在韩愈被贬潮州仅仅几个月后,力主迎佛骨的唐宪宗辞世了,唐穆宗继位:没错,韩愈的机会来了,他召回了韩愈。

唐穆宗继位一年后,韩愈又迎来了人生的一次重大机会:河北发生了叛乱,韩愈再次本着“为君分忧”的原则,想出了一个劝降的好点子。

这个点子就是派人去跟叛军头子王廷凑谈判,让他归降朝廷。

不用说,唐穆宗听到这法子后大喜:“如此甚好,朕不用费一兵一卒就可平叛,岂不美哉。”这个点子,就如同一群老鼠商量如何给猫系铃铛是一样,法子是好法子,可关键:谁能去冒着危险系铃铛呢?

要知道,此前被派去平叛的骁勇将军牛元翼,可是被王廷凑的叛军打得抱头鼠窜啊。你打都打不过人家,还想去劝降人家?这可能吗?

韩愈不仅认为“把握很大”,而且还愿亲自前往劝降王廷凑。他对皇帝说:

“臣以为,王廷凑并不是真心反叛,他只是要当节度使,答应了他,则可化干戈为玉帛,一旦开战,双方皆血流成河。再说田弘正贪污军粮,体罚士兵,王廷凑骁勇善战,治军有法,如此良将,用之何妨?”

韩愈口才出众,唐穆宗瞬间被他说服了,当即任命他为宣慰使,前往镇州。

韩愈这次平叛,表现得亦是极其出众。他抵达镇州见到严阵以待的王廷凑和众叛军,从容而正色地训斥道:“皇上让我来任命你为节度使,你们这是干什么?!”

韩愈的长相大气,天生有一种威仪感,他此话一出,王廷凑就有些被他压住了,道:“这是士兵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韩愈见状又“蹬鼻子上脸”地骂起来了:

“皇上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才任命你为节度使,没想到你竟然连这些士兵都指挥不动!”

韩愈连皇帝都敢骂,自然不会怕区区王廷凑,自然也镇得住。

韩愈仅用几句话,就把王廷凑给折服了,他当即表示愿归顺唐朝,听从皇帝领导。

一场叛乱如此轻松就解决了,唐穆宗高兴不已,当即就给韩愈升官了,一年后,又将刚刚升为吏部侍郎的韩愈,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从三品)。

此时的韩愈,算是真正实现了自己自小的理想:做人中之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平叛为韩愈带来的声名,韩愈推行的古文运动,更是让他声名鹊起。韩愈之前,道家、佛家兴盛,而读书人最为尊崇的儒家却落入下风。

韩愈之前,也有不少读书人提出过文学复古主张,试图让弱势的儒家能重新强势起来。可惜,他们的希望最终都落了空。

韩愈在复兴儒学前,看透了一个事实:当下的儒学之所以无法形成影响力,乃是因为骈文盛行。所谓骈文是一种文题,讲究对仗工整、韵脚平仄和对联类似,这样的文读起来爽,但却不利于情感的发放。

而文,最重要的乃是一个“情”字,因为“情”对接是人性、伦理,也只有“情”能打动天下人,形成真正的影响力。

韩愈看懂了:如今的文,被骈文封印了。如何冲破封印,乃是让文挣脱出骈文这种形式。于是,韩愈开始写作散文,散文长短随意,以意境、内容本身为先。

韩愈大力提倡的古文运动,实际就是“打倒骈文”。而这种文体,实际与当今的白话散文一脉相承。某种程度上,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是今世能读到鲁迅、老舍等作家的传世文章的前提。

韩愈倡导古文,自己自然得疯狂产出,他夜以继日地写作。也是因为他的努力,他才成了《古文观止》第一人:被收录24篇文章,远超苏轼的17篇。他被收录的文章,比整个明朝文人作品加起来的总数还要多。

而他创造的成语更是多到惊人,达到331个之多。如坐井观天、悲天悯人、耳濡目染、垂头丧气、举手之劳、落井下石、无理取闹、一落千丈、飞黄腾达、地大物博等成语,都是他创造出来的。

如此韩愈,难怪能成为苏轼、白居易、杜牧等大家的偶像呢!苏轼曾夸赞韩愈说: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出自《潮州韩文公庙碑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作《潮州韩文公庙碑记》

的确,从文上而言,他提倡的古文运动,重振了天下文风;而他的“道统说”实现了儒学的复兴;他的不怕死,敢于忠直谏言,更是让他拥有了超越一切的魄力;他平叛时的表现,更是证明他的勇气、智慧,早已超越了三军统帅。

如此韩愈,纵使晚年污点再多,其死笼罩再多的“黑争议”,又有何妨呢?如此韩愈,被宋神宗追封为昌黎伯,并准其从祀孔庙,受天下人祭拜,又有何奇怪的呢?!

韩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实至名归,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