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最开心的要属光明村的村民们,因为刘强东又来给他们发年货了。
60岁以上老人一人一万,给小学老师们一人十万。
每家30几样年货,整整拉来了11大卡车。
在这样喜庆的日子里,刘强东老家的豪宅也是开门迎客了。
刘强东的母亲亲自拉开门,把在门外的大伙迎进刘家大宅,邀请大家进来参观。
不过都这个身价了,还住村里吗?
刘强东回乡建房,到底图什么?
说起刘强东的农村豪宅,光明村的人都爱拉着外地来探访的人讲上一通。
房子坐落在村子的第一排,正对着一条笔直的柏油路,像一尊巨大的城堡伫立在村口。
外墙的花岗岩、屋顶的琉璃瓦,连门上的铜环都透着一股“有钱人”的味道。
村民们说,这房子和村里其他老旧砖瓦房不能比。
不仅是天差地别,简直就像土鸡窝旁边飞进了一只金凤凰。
但仔细看,这房子有点“混搭”,院门是地地道道的中式风格,红砖、黑瓦。
门上还刻着山水和花卉的图案,怎么看怎么像古时候的大户人家大门。
院子一进去,画风就变了——正房是欧式风格。
罗马柱、大铜门、半圆窗,还有二楼阳台上的花瓶栏杆,全是一股西方豪宅的气息。
可这栋豪宅的格局却和刘强东小时候住的老房子一模一样。
正房朝南,厨房朝西,两栋房子之间还留了个院子。
只不过以前的院子是土路,现在铺了瓷砖;以前的房子是普通砖瓦,现在成了欧式宫殿。
有人说,刘强东就是舍不得小时候住的地方,那房子是他童年最深的记忆。
他小时候在那院子里拉板车、抓泥鳅。
吃不饱饭的时候,就靠从田里捡菜、摸虾填肚子。
也正是从那个小院子,他一步步走了出去,成为了如今的“东哥”。
“衣锦还乡”是情怀还是面子工程?
豪宅盖好了,可刘强东家人几乎不住。
村里人说,他过年偶尔回来,也只是待一两天,带着老婆孩子和几个亲戚吃顿饭就走了。
还有些酸不溜秋的网友说,这房子是刘强东“衣锦还乡”的象征。
盖了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发达了”,也算是给光明村长脸。
这次借着发年货的功夫,刘强东的“豪宅”也再一次映入眼帘。
刘强东的母亲大人!她亲自拉开门,把在门外的大伙迎进刘家大宅,邀请大家进来参观。
但真相真的这么肤浅吗?
村里老人都记得,刘强东小时候日子过得非常苦。
父母靠跑船养家,一年回不了几次家。
他和妹妹跟着外祖母生活,很多时候吃不饱饭。
村里人对这个孩子印象很深,因为他从小就聪明又倔,爱学习。
后来他考上了大学,全村人都来帮忙凑路费。
有人给钱,有人送鸡蛋,那时候500块钱和76个鸡蛋,几乎是村民一年的积蓄。
刘强东一直记着这份恩情。
他大学毕业后,每次回村都会给乡亲们带点东西。
尤其这几年,每逢春节,他都会派人发红包,送年货,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1万元红包。
去年他给全村人发了电动车、电视机。
村里人感慨:“东哥没忘本。”
对比陈生,报恩是否应该更“实在”?
说到“回乡报恩”,有人会提到另一个人——广东企业家陈生。
他比刘强东更“下血本”,直接在老家盖了100多套别墅,免费分给村民住。
还在村里建了一个养猪场,村民只要肯养猪,每年保底能挣10万块钱。
这一手,让村民的日子翻了天。
可陈生的做法,也引发了不小的麻烦。
别墅建好后,村民们开始争抢房子。
有人嫌分到的房子朝向不好,有人要求多分一套给儿子当婚房,还有在外地住的村民专门跑回来要房子。
甚至有人趁夜翻墙,把别人家的窗户砸烂。
一时间,村里闹得鸡飞狗跳,陈生也心力交瘁。
后来他吸取教训,不再单纯“送钱送房”,而是通过教育、技能培训帮助村民自己脱贫。
对比之下,刘强东的方式显得更“稳妥”。
他没直接大规模地送钱送房,而是通过发红包、建设产业园等方式,默默回馈家乡。
而且刘强东还在家乡试点了一些智慧农村项目。
比如物流配送和电商平台,让村里的土特产能卖到全国各地。
农村的困境
无论是刘强东的红包,还是陈生的别墅,都无法掩盖农村的根本问题——空心化。
光明村也不例外,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去了城里,留下的要么是老人,要么是孩子。
田地荒了,牛也没人养了,就连春节的鞭炮声都一年比一年少。
村里人感慨:“农村越来越没年味了,连土地都不值钱了。”
对于这一代人来说,农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而是一种情感符号。
刘强东这一代人,小时候靠邻里乡亲的帮助成长;
亲戚之间互相帮衬,过年过节总有热热闹闹的场景。
可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群里发个红包都没人接话。
所以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刘强东也是费了不少心。
刘强东的乡村振兴梦
他投资45亿建了京东信息产业园,为宿迁创造了数万个工作岗位。
为了改善村里的教育,他成立了专项基金,帮助农村孩子上学。
甚至试点农村的数字化改造,让快递、物流覆盖到村里的每一户人家。
这些举措背后,是刘强东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他很清楚,光靠一座豪宅,或者几百万红包,并不能彻底改变农村的命运。
振兴乡村,不是一代人的努力,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协同和支持。
对于很多人来说,他做到了他们想做却无法做到的事情——衣锦还乡,成为乡亲们的骄傲。
不过振兴农村不仅仅需要情怀,还需要更深层次的规划和努力。
也许真正让农村变得富裕和有温度的,不是红包、房子,而是教育、技能和机会。
文/编辑:小阳咩咩咩
信息来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