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经常说,保险公司是各个行业中,最稳的存在,被称为社会的稳定器

有关内地保险机制呢,相信大家应该比较清楚了。

从设立到监管,以及保司遇到问题后的处理方案,都非常完善且严格。

今天就为大家丰富一下视角,介绍一下香港保险公司的监管机制。

很久之前,我写过一篇香港、美国保险遇到危机,保险公司能不能倒闭,该怎么处理的文章。当时一些朋友说写得不够深入。

那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深入给大家讲一下,香港保司的监管机制

文章内容较长,都非常硬核,想了解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聊香港保险的监管机制以前,我们先引入内地监管机制,作为参考。

之前呢我做过一个脑图,大致分为三项——入场门槛高;监管机制;善后机制,这三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三步的逻辑很好理解。

首先,保险这个行业,就不是谁都能入场的,必须有较高的门槛。

而且保险合同,跨度动辄数十年,非常考验保险公司的运营能力和投资能力。

由此无论从股东背景、履历,实力等方面,都要严加监管。

毕竟有一家保险公司搞事,败坏的就是整个行业的名声。

其次,就是保险公司开设期间,相应的监管制度。包括定期检查保司的偿付能力情况和运营情况等。

这也很合理,保险公司掌握的资金体量非常之大。就别说那些头部保司,就是规模中游的保司,动辄也是百亿、千亿的流动资金。相应的监管肯定有必要的。

第三部分呢,就是善后机制,就是真出现问题了,该怎么去处理。

保险公司体量比较大,老客户的保单持续也比较久。基本保司真遇到风险,也要保证客户的权益不受到影响。

这三方面对应了保险公司从开设、营业,到善后机制,这个监管制度,不仅于国内,放到国际上也都是通用的。

由此,有关香港保险的监管机制呢,我也会从这三个维度来着重阐述。

大家对香港保险普遍的概括就是「弱监管强自律」。

当然不是说监管不严,是相对内地弱一些,不会细致入微去操心各个层面。

我就以一个很关键,对保司投资是否限制为例。

如果是内地的话,对保险公司投资哪些,能投什么,监管是很严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会根据偿付能力,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有一定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具体投资哪些资产,哪些比例都有明确的限制。特别是权益类资产,限制的较为明显。

而对于香港保险公司来说,投资方面没有什么限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甚至在产品定价方面,都没有如内地的预定利率那样,有统一的限制。

有关香港保险公司投资和产品定价,来源于《保险业条例》的一个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港的保险公司,可以自行设计险种、开发产品、订立保单条款等,监管不能干预。

就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司开发产品,投资方向的自主权还是很大的。

这主要是香港遵从的是原则导向监管。也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监管模式。

监管较少干预保险保司的日常经营,放开限制,让保司自行发挥。

保险公司会更清楚、更贴近市场,相对来说会更懂产品定价的规则,找到盈利和产品竞争之间的平衡。

但这不是说香港保司就可以放任自由了,在我看来是抓大放小。

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监管规则还是明确的,保险公司必须遵守。

香港保险监管有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保监局和〈保险业条例〉 (第41章)。

分别代表着香港保险的监管结构和遵照的基础法律。

我查阅了香港保险的历史,找出了几个关键性的年份。

分别是1983年、1990年和2015年。代表着香港保险业立法的三个阶段。先列个脑图,汇总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50年以前,香港没有专门的保险监管立法,没有形成健全的市场监管制度。可以视之为香港保险监管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就是1983年6月,颁布《保险公司条例》以后,才算是有政府和行业结合的监管体系。

这个初代条例涉及了对保险公司的一些要求,比如说最低资本金、股东的资质,储备资金等。

再往后关键年份是1990年,香港保险业监理处("保监处")成立。作为监管的角色。

后续,为遵行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的规定,就是保险监管机构应在财政和运作上独立于政府,香港保险业监管局(简称保监局)于2015年12月正式成立。

以及同一年,初代条例被修订,并在2017年被更名为《保险业条例》。

香港保险的监管体系也因此更为完善。

接着呢,我就根据条例的一些规定,按照前文引出的三个层面,从入场、监管,再到善后详细为大家讲述下香港保险的监管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入场和监管制度

对于一个高门槛行业,在设立前和运行时的监管,都尤为重要。

先来看入场规则。

和内地一样,想在香港开一家保司,也要满足许多硬性条件。

必须得有保监局的授权,才可以在香港经营保险业务。诸如资金、股东等这些,都得通过审核。

在注册资本上,若经营一般险种,就是短期健康险、财产险这些。最低实缴是1000万港币。若经营长期寿险业务,最低2000万港币。

要注意,实缴上千万,本身就代表了股东具备了相应的实力。而且也不会真有保司按照最低水平缴纳。实缴的金额,是要满足安全金额要求的。

并且主流的保司,总资产都是超过千亿美元级别。简单举几个例子,比如友邦3千多亿美元、保诚8千多亿美元、宏利7千多亿……

除资金外,对股东背景当然也会层层考核。

这个和内地对保司成立的条件差不多。保险属于高门槛、长周期的行业。股东必须是行业的大佬,而且有足够多资本体量维持业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上图,要求的还挺明确的。

并且后续保司成立,如果管理层有相应的委任和更改也要遵从《保险业条例》具体规定办理。

大家不要觉得没内地条件多就不严格,其实能通过审核,并正式成立的保司并不多。

我们扒一下过往这些年,从2010年-2023年期间,在香港开展人寿保险业务的仅有7家。

而目前在香港市场上主流的一些保险公司,成立时间均比较久。

像友邦保险1919年成立,1931年开始经营香港的业务;宏利1897年进入香港市场;保诚1848年成立,1964年进入香港市场……历史悠久的保险巨头真的很多。

&监管机制

香港保险的监督机制呢,和内地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有关于保险行业的关键环节,都需要严格的监管。

我先来说下,我觉得相似的监管措施。

内地监管主要分为三层,第一层分别要缴纳三金——保证金、保险责任准备金、公积金,预防极端情况下,仍能保障客户的权益。

其次设立再保险制度,由再保险公司分担风险。

最后定期公布偿付能力数据等等,确保公司运营的稳定性。

香港保司也有这些机制,只是细节上略有一些不同。

对于香港的保司,提前预留出足够的钱,叫做偿付准备金

具体准备多少,根据公司负债的数额折合一定比例,取较大值。

可见下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准备金说完,对于保险安全,还有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偿付能力。

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的命脉,影响着极端情况下,保司兑付保单的能力。

香港的保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50%。

如果低于该比例,那么保监局就有权采取监管措施,限制新业务开展。

目前香港已经实行偿二代的制度,整体对保司的资本要求更加严格。

其实这点也是和内地一样,保险公司要定期更新一下偿付指标。

然后还有比较重要一项,就是再保险机制

就是给保险公司,再上一道保险,会让投保人的保单,有了双重的保障。

以防遇到极端重大的灾害,保司赔付压力大,再保险会分担压力。

&其他方面监管

说完相似的,再来讲下,在监管流程中,香港保险一些不同于内地监管的措施。

主要是香港保司在运营阶段的一些要求。

我简单概述下,大致分为日常运营、定期检查,还有验收不合格后的处罚。

日常运营指标呢,包括要维持指定数额的资产,方便监察的公司架构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定期检查就是,香港保司每年要呈交一份精算调查报告及业务报表。

而且呢,每家保司内部还会有政府指派的精算师,监督保司的运作。

若以上提到的这些检查,诸如再保险安排不充分,以及财务状况等各方面不符合要求的等。

保监局就会采取措施,限制保险公司实行新业务、保险公司可进行的投资种类等,并随时进行精算调查或检视、要求其提供报告。

有关监管我最后再补充一下,香港保司的评级标准吧。

香港保司每年都要进行公开动态评级。

评级的机构都是来自全球的三大评级公司,分别是——侧重企业评级方面的标准普尔;侧重机构融资方面的穆迪;以及侧重金融机构评级的惠誉国际。

多维度评级,更客观、全面显示出保司的财务实力与安全可靠性。

整体看下来,香港保险监管还是较为严格的,督促保司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偿付能力,来保障保单持有人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退出机制

这一部分呢,和大家聊聊,香港保险的退出机制

这个尤为重要,可以视为保司的最后一道防线。

就算监管再严格,让保司自主定价,但商业竞争,难免会陷入亏损。

那香港监管制度下,保险公司遇到风险该怎么办呢?

先说,香港保险公司可以破产嘛?

可以。

但前提是,必须经过保监局的同意,不能随意撂挑子。

由香港《保险业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流程呢,我大致解释下。

对于经营长险业务的保司,若遇到接盘,监管会委任接管人,接替公司董事的职位,全面控制公司,继续经营业务。

在监管的监督下,把手里所有的保单,转给其他保险公司。

此外,在清盘人接手保险公司期间,不能再签订新的保单。

总结就是,监管会安排其它保险公司接管,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好清算工作,确保投保人的利益不会受损。

其实和内地监管类似,就是即便保司遇到风险,特别是经营长期业务的保司,会指定实力更强一些的保司接盘。

香港保险历史还是挺久的,历时一百多年,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到目前其实仅有一家保司发生过被接管的事件,就是去年取现的泰禾人寿

泰禾人寿于2017年被千亿房企泰禾集团收购。

被收购最初几年,泰禾人寿表现较为亮眼,尤其2019年业绩有超过500%的增长。

但随着房地产红利走衰,泰禾集团出现了一系列危机。营收下滑,现金流减少。

在2020年4月份,泰禾集团发布了停牌通告。

而旗下的泰禾人寿,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违规向泰禾集团输血。

本以为能瞒天过河,可怎能逃过监管的法眼。

据香港保监局调查,泰禾人寿2020年初,以约22亿购买了泰禾集团名下的债券等金融资产。

而后泰禾集团违约兑付,导致泰禾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足。

在2020年的年中,香港保监局就向泰禾人寿施加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

包括我上文和大家提到的,限制投资、要求保司停接新单等行为。

到最后,泰禾人寿也没有按照监管要求提交当年度的财务报表,也没有引入新策略的投资者。

并且更严重的是,泰禾人寿主要股东,也正涉及多宗追债法律诉讼。

由此去年七月份,泰禾人寿被正式监管。

接管的目的是就是寻求有效可行的修复方案,让泰禾人寿能渡过难关,正常运转。

当然,泰禾人寿也及时发布了公告,表示业务会正常运作,所有保单均不会受到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呢,就是香港保险运营一百多年后,唯一接管的泰禾人寿的一些细节。从结果来看,处理的还是较为妥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了这么多,和大家简单总结下。

我们评判保险是否安全,核心还是三点。

第一、对保司的入场要求;第二、监管机制;第三、善后机制。

根据这三点,我们悉数下来,会发现。

虽说香港保险体系是所谓的弱监管,但在一些关键的指标、制度层面一点也不弱,相应规定也都和内地一样,非常严格。

诸如设立条件、监管制度,包括善后机制,很多都非常类似。只是因市场原因,有些指标会低一些,但不影响保司的安全性。并且从结果看,香港保险确实也做到很不错。

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众多历史事件,从战争、到跨越经济周期,这么久以来,都良好运行。

而且,保险发展的很完善,有很多实力雄厚的跨国保险集团。

据香港保监局的数据,香港的保险渗透率和保费密度,在亚洲都是第一位。

这样的市场环境,导致香港的保险业务竞争极其激烈。

比如,在香港获得了保险业务经营授权的保险公司里,有13家都是全球20大保险公司之一。

这个数据一列出来,我们就能感受到,整体香港保险市场会是怎样神仙打架的局面了。

当然,也因有这么多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保司,更会让投保人更为安心。

以上就是我对香港保险公司安全性的探讨和分析,希望帮助到大家。

如果对我文章提到的,还有感兴趣,想了解的,也可以评论留言,我后续可以再详细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