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月9日从安徽省文物局获悉,日前,历经5年,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淮南武王墩一号墓田野发掘工作全部结束,揭露结构完整的九室多重棺椁,出土各类文物1万余件(组)。综合墓葬规模、棺椁结构、出土器物风格与组合、古文字资料、人骨初步鉴定结果、历史文献等资料,确定武王墩一号墓墓主人是战国末期的楚考烈王。

武王墩墓地位于淮南市高新区三和镇徐洼村武王墩自然村南约150米,整体呈近似方形,周长约4969米,占地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是一座带有围壕的大型独立陵园。

武王墩一号墓的木椁室,是考古发掘首见的结构完整的九室多重棺椁。木椁室由枋木、薄板搭建而成,总体呈“亞”字形,椁木均为素面,棺木均髹漆,经初步鉴定,木料以榉木、梓木为主。棺椁所用木材上均写有墨书文字,格式大体一致,内容存在差异,是目前发现数量最多、等级最高、内容最丰富的楚国墨书文字。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了基本完整的礼容器、礼乐器组合,是讨论楚王丧葬礼制中“器用制度”的重要资料。礼容器核心为九件一组的束腰平底升鼎、七件一组的卧牛钮子母口盖鼎、三件一组的鑊鼎、三件一组的箍口鼎。与鼎搭配的铜器还有八件铜方座簋、八件铜簠、六件铜瓦楞纹豆、六件铜敦等。其中,九件正鼎(束腰平底升鼎)为楚墓中正鼎数的最高等级。礼乐器包括两套编钟、一套编磬以及瑟、鼓、竽。

武王墩一号墓西室是两座基本完整的“木俑坑”,其中西Ⅰ室初步推测是一座仪仗俑室,出土木俑80余件,共出有漆木模型车、木模型剑、竽;西Ⅱ室初步推测是一座歌舞俑室,出土木俑200余件,共出有漆木模型车、瑟、竽。木俑规模大、种类多、保存完好、共出器物丰富,属楚墓中首见,其性质应是墓主人死后对生前出行仪仗、乐舞队的明器化呈现。与庞大木俑队伍相对的是楚王陵园内“排葬坑”(殉人坑)的消失,武王墩一号墓的殉葬系统“以俑代人”的特色,不仅体现了楚国人殉的衰落,还是后世成规模殉葬俑的渊源之一。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文物种类包罗万象。漆木器包括案、俎、耳杯、盒、豆、盘、瑟等。经初步检测,部分漆器漆皮中朱砂的硫同位素数值对应于湘黔渝交界处武陵山区的朱砂矿。玉器按照功能可分为配饰用玉、丧葬用玉、镶嵌玉饰,包括玉璧、玉环、玉璜、玉管、玉珩、玉龙、玉带钩、玉韘等,纹饰继承了楚国典型的龙、凤等动物形象。卜甲主要埋藏于南室,初步缀合背甲7件、腹甲48件,个别腹甲写有墨书文字。出土文物中有大量非楚国文化因素的器物,如以铜豆、铜圆壶为代表的三晋文化器物,以漆木耳杯为代表的秦文化器物,以鎏金鸟形铜饰牌、鎏金羊形铜饰牌、穿孔野猪牙饰品为代表的草原风格器物,生动地反映出了战国时代各区域文化间的密切交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除了棺椁木材、少量卜甲,出土的铜器、漆器、金银器、竹简、骨角器、石磬等也发现了大量珍贵的古文字资料,这些古文字呈现出载体丰富、内容多样的鲜明特色,文字大多具有楚系文字的典型特征。

武王墩一号墓所出人骨,正在开展体质人类学、古病理学、骨化学、古DNA分析、毛发检验、颅面复原等多学科研究工作。从阶段性研究成果来看,墓主为男性,死亡时年龄在50岁及以上,生前身高在164.29厘米至164.92厘米之间。在寿春的四任楚王中,唯有楚考烈王熊元死亡时年龄在50岁以上,与武王墩墓主人死亡年龄相符。从线粒体基因组来看,其母系来源可能为古代北方人群,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楚考烈王之母为楚顷襄王于公元前292年从秦国迎娶新妇的记录。

武王墩墓地位于封建国家体系趋于解体、大一统国家即将孕育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出土文物及其所蕴含的制度内涵,对研究周、楚、秦、汉历史演变,尤其是秦汉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及大一统国家文化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记者 张理想 晋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