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我们眼中,佛陀的形象是光明的,高大的,我们看到的影视剧里的佛陀也都是佛光万丈,周身遍布着光明,高坐在法座之上,显得无比威严。但是《金刚经》开篇却只是描写了佛陀拿起钵整理了衣物去化缘然后入定的过程,没有一点点佛陀的威严所在。关于这点,印顺法师的一句话便说明了此为何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佛陀释迦牟尼作为佛教的创始人,一直受世人尊敬。所到之处民众都十分欢迎,有些人便送来金银珠宝请求佛陀给他们讲法。但是佛陀从来都不收,每日化缘也是自行解决。讲法更是闹市之中市井之下均可讲法,从不因为财富而偏袒任何人。

佛陀也一直以身作则,过着苦修的日子,从不追求奢靡的生活。佛陀的僧团有很多的规矩,都是佛陀亲自试验出来的,就比如说僧人的穿着,便是佛陀自己亲身试验而来。

那时佛陀在王舍城住了一段时间,便经常出门化缘。走在路上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的比丘沿路而行,但是身上却缠了非常多的袈裟,腰上、肩上、头上到处都缠着袈裟。

佛陀内心便想道:“这些浑身缠满袈裟的人,极容易产生互相攀比的奢侈风气,我为什么不能够限制一下他们穿着袈裟的数量呢?”

于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寒夜,佛陀便开始了他的实践,一开始他穿着一件袈裟便可抵御寒冷,于是便耐心等待。等到半夜天气愈发的寒冷,寒风吹进了袈裟之中,佛陀便又加上了一件袈裟继续等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凌晨时分,空气也变得潮湿起来,寒气入骨,佛陀便又加上了一件袈裟。到了天边露出了一丝光亮,太阳缓缓升起,佛陀加了最后一件袈裟。

经过了这一番的亲自体验,佛陀想道:

“以此来看,哪怕是怕冷的弟子,三件袈裟便也足够御寒,那我规定最多穿着三件袈裟便可。”

于是隔天讲法之时,他便跟众弟子比丘讲了昨晚所做之事以及自己的亲身体会,随之颁布规定:“诸位弟子比丘,我们以后只能穿着三件衣物,一件双层的衣物,一件上衣一件下衣,不可过多穿着。”

自从颁布规定,众弟子不再穿着满身的袈裟,但是却有些弟子开始使用名贵的料子制作袈裟。佛陀正好想起来自己在森林中苦修时的遭遇,那时的佛陀在林中,衣物都是从被猛兽撕碎的尸体上面取下碎布,然后裁剪整齐缝合成衣物,就像是那整齐分割开的阡陌一般。

想到这里,佛陀便问道 阿难:“阿难,你可看到田地里切割成块状的土地?十分的整齐。”

阿难回道:“是的,尊者。确实如此。”

佛陀说道:“那就让众弟子比丘以后就那样做衣服吧,用小块布料缝合成袈裟。”

佛陀僧团的规矩都是佛陀亲身体验过后才下的决定,我们看起来有些规矩不符合情理,但是其实都有它的意义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金刚经》作为一部传承几千年的著作,里面关于佛陀的描写一直都特别的让人感到疑惑。里面没有描写佛陀的伟岸形象,反而用了佛陀乞食作为经文的开篇:

说法那天,佛陀在吃饭时间,穿上大衣拿着食钵,进舍卫城去乞食。乞食之后,就回到本处吃饭;饭吃好了,就把大衣、食钵收拾起来,以水洗足,然后敷座而坐,进入禅定。

当代的佛学家印顺法师在给弟子讲授《金刚经》时,曾有弟子问道:“为何金刚经的开头用的是佛陀乞食的描写,这样岂不是谤佛?”印顺法师笑了笑,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弟子听完突然领悟了这个道理,立马拜谢印顺法师,表示自己直到今天才读懂《金刚经》!

印顺法师讲道:“这其中大有深意,其中,佛陀乞食(过午不食),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