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02年7月,加尔各答的一座修行小屋内,辨喜正端坐冥想。他的眼神沉静,仿佛早已穿越生死。
谁能想到,这位刚满39岁的圣人,几年前就预言了自己的早逝?果然,这一天,他如预言般黯然圆寂。
而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他带着印度哲学,横跨大洋,将瑜伽与吠檀多哲学的智慧传递给了西方。他的离世,究竟是命运使然,还是修行者的自觉选择?让我们走进辨喜的传奇人生,寻找答案。
一、【辨喜】
如果要说辨喜小时候的样子,那可是十足的“混世魔王”,出生在1863年的加尔各答,他是个典型的刹帝利种姓的孩子,父亲是高级法官,母亲则是虔诚的印度教徒。
优秀的家庭背景和印度传统,让他既接触到了西方的理性思维,也沉浸在传统宗教氛围中。
小时候的他不爱读书,喜欢骑马、游泳、摔跤,十分的活泼好动,拥有一个小孩子该有的正常童年。
然而,别看他那时淘气,但到了该念书的时候,表现却不差,尤其是逻辑学和哲学方面,简直是一学就通。
上大学后,他的兴趣逐渐转向哲学,对西方经典如笛卡尔、康德的作品如饥似渴,还特地把斯宾塞的《论教育》翻译成孟加拉文。
当时他对无神论颇为推崇,甚至一度认为宗教是“虚无缥缈的空想”,是骗人愚人的无用事,不过,命运的拐点总在不经意间出现。
1881年,年仅18岁的辨喜在朋友的引荐下,见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罗摩克里希那。
作为印度著名的宗教导师,罗摩克里希那是个另类。他衣着朴素,但言辞犀利,对宗教的理解远超常人。
初次见面时,他突然问辩喜:“你见过神吗?”辨喜听了愣了一下,直接回怼:“没有,我不信这种东西!”一般人可能会因此不高兴,但罗摩克里希那却眼眶泛红,像是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
他说:
“迟到了,你终于来了”
这一场会面成了辩喜的转折点,他的人生从此不再一样。
拜师后,辨喜开始学习瑜伽和冥想,并逐渐接受了罗摩克里希那的信仰,他的心态也从浮躁变得沉稳,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新的理解。
某次打坐时,他突然对身边的弟子说道:“我不会活过40岁。”这话听得人心头一颤。
别人说这种话可能是玩笑,但辩喜那种笃定的语气,让人无法忽视,有人劝他别乱想,他却只是微微一笑,继续沉浸在修行中,自己的情况只有自己清楚。
1893年,辨喜代表印度参加芝加哥的世界宗教议会,这次会议是东西方宗教和哲学思想的一次大碰撞,原本以基督教为主导,意在向世界彰显它的优越性,谁能想到,一个来自东方的小透明托钵僧,会成为这场世界性会议的焦点人物。
辨喜登台时,并没有其他宗教代表辞藻华丽的开场词,他只是默默的低头合十,用印度传统问候开场:
二、【成名】
“亲爱的姐妹们和兄弟们”短短几个字,让全场听众鼓掌持续了两分钟。
在那个互相不了解又彼此排斥的年代,一位宗教人士能说出如此言语,属实是有胆气和才华。
接下来的演讲更是引发轰动,他结合吠檀多哲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普世真理”的理念,还批评了西方文化的偏见,他的话语不疾不徐,却犹如醍醐灌顶,让听众们直呼“震撼”。
他提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