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前方报道组从1月9日召开的西藏定日6.8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一轮全范围搜救工作已告一段落,接下来还会深入细致开展搜救,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西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副厅长郝涛介绍,地震发生以来,已组织西部战区官兵、公安干警、应急消防救援队伍及社会救援力量1.5万余人,进行了多轮地毯式全面排查。由于灾区流动人口少、底数清,搜救对象明确,灾区民宅结构比较简单,目前无下落不明情况。
基本保障方面,通过采取六个方面措施,确保受灾群众有棉衣穿、有热饭吃、有干净水喝、有温暖的住所,能够安全温暖过冬。
一是迅速设立转移安置点。目前已设立224个转移安置点,搭建棉帐篷12730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4.75万人,相应配备了床、应急灯等生活必需品,第一时间打通灾区患者医疗救治绿色通道,确保将受灾群众及时快捷、安全高效转移至安置点。
二是及时配发防寒保暖物资。地震灾区位于高原高寒地区,震中10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4471米,冬季天气尤其寒冷,夜间最低气温达到-18℃,御寒保暖是受灾群众的基本需求。已向安置群众发放了棉被、毛毯、棉大衣、棉衣棉裤、棉鞋等保暖物资25万余件,还配备了火炉、取暖器、电热毯等取暖设施和燃料,确保群众有火烤、穿得暖、能御寒。
三是确保灾区群众吃上热饭。通过各级调运保障米、面、油、蔬菜、牛羊肉、糌粑、酥油等食材供应,组织解放军、干部职工、公安干警以及社会餐饮企业等,在灾区集中供应热菜、热饭、热水,并向安置群众配发厨具,确保群众有热饭吃。
四是全力保障医疗救治。及时配备医疗救治力量,尽最大努力减少因伤致残,协调国家、省区、市、县四级共派出医疗救助队伍33支658人、救护车110辆,开展转运救治工作。建立分级救治体系,整合医疗救治力量,开通绿色通道,全力开展救治工作。目前受伤人员已全部收治,在院接受治疗人员91人,2名重症人员已转运至自治区人民医院救治。
地震当晚,来自震中定日县长所乡杂村的1名孕产妇转诊至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待产,在医务人员的全力救治下,1月8日7时40分胎儿顺利诞生,成为震后灾区首个新生儿,新生命的诞生让人们在这个伤痛的时刻看到未来和希望。目前,医疗救治工作正逐步从应急救治转向规范治疗。已统筹区、市、县三级卫生防疫人员26名,开展安置点防疫消杀,设立医疗服务点,配备医务人员及药品,积极开展巡诊等医疗服务,做好灾后防疫工作。
五是扎实做好保畅保通。地震发生后,相关部门第一时间集结充足力量全力开展道路、电力、通信等抢通修复工作,在最短时间内抢通了因地震损坏的路段,恢复了震区电力供应,受灾区域公众通信已恢复正常。
六是切实做好受灾群众心理疏导。持续做好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驻村工作队、基层干部作用,及时受理并解决受灾群众困难及诉求,加强老弱病残幼等人员特殊关照,特别是做好遇难人员家属心理抚慰工作,团结带领受灾群众坚定信心、互帮互助、共渡难关。
在国家及社会各界支援下,当前震区救灾物资供应充足,群众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预拨1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西藏做好地震灾害救灾工作。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迅速行动,全力驰援灾区。北京、上海、甘肃、新疆、辽宁、陕西、湖北等省市区和社会各界纷纷援助西藏,截至目前,自治区已收到援助资金1.15亿元;日喀则市慈善组织接受捐助资金8387万元。在平均海拔超过4300米、昼夜温差达二十多摄氏度的震区,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带领群众开展抗灾自救。定日县180个驻村工作队605名党员干部就地转为抗震救灾先锋队,救出253名被困群众,转移安置群众7296户33227人;部队官兵、消防救援人员、公安干警、医护人员等多种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现场,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全国各地、社会各界及时组织捐助救灾物资,以各种方式参与救灾。
据介绍,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一是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加大向灾区调运救灾物资,解决灾区急需问题,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做好受灾群众抚恤、心理援助等善后工作。二是加强余震监测预警,深入排查受损房屋及地质灾害隐患,强化现场安全管控和安全巡查,坚决避免次生灾害。三是积极组织开展地震灾情调查、灾害核查、综合评估,科学确定灾害范围和灾害损失,带领受灾群众早日重建美好家园。
(本报前方报道组 前方报道组成员:尕玛多吉、傅强、刘宇航)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