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云门寺的清晨,钟声刚落,一位年轻人就匆匆跑到虚云老和尚面前,眉头紧锁。他双手捧着一串念珠,语气中带着一丝焦急:“师父,我每天念佛一万声,可为何还是心烦意乱,总觉得修行没有进展?”
虚云老和尚看着他手中的念珠,沉默片刻,轻轻说道:“小施主,与其念一万声佛号,不如做一件事。”
一、
年轻人一听,愣住了。他没想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竟会认为念佛不如其他事情重要。他小心翼翼地问:“什么事?”虚云老和尚笑而不语,只是随手拿起了一把扫帚,递到年轻人手中,缓缓说道:“来,跟我学扫地吧。”
扫地?年轻人一脸茫然。他困惑地看着手中的扫帚,不明白扫地怎么能比虔诚念佛还重要。难道这一切不过是高僧的考验?还是这把扫帚藏着什么深奥的修行法门?在那一瞬间,他心中无数的疑问如尘埃般飞扬,渴望找到答案。
年轻人的疑惑,让虚云想起了自己的过往。那一年,他也是满腔热忱地念佛,却总觉得心中不得安宁。直到他遇到一位百岁高僧——净如,才真正明白修行的真谛。
当时,虚云手握念珠,急匆匆地在大殿外走动。净如和尚坐在禅床上,看到他焦急的样子,不由得摇头一笑,说道:“年轻人,你这般心急,念再多佛号也是枉然。”虚云停下脚步,恭敬地行礼:“请尊者指点。”
净如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起一把扫帚,开始慢慢打扫大殿。他一下一下,动作轻柔却专注,似乎每一片灰尘都带着一种特殊的意义。过了许久,他才开口问道:“年轻人,你可知道这扫帚为何物?”
“尊者,扫帚是用来清扫尘埃的。”虚云答道。
净如笑了笑:“那你又可知道,尘埃从何处来?”
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让虚云一时语塞。他看着老和尚手中的扫帚,似懂非懂。
从那天起,虚云开始跟随净如学习扫地。从大殿到廊道,从禅房到山门,他每天都要打扫寺庙的每一个角落。一开始,他并不明白扫地和修行有什么关系,心中还颇有些不情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现了一些端倪。
有一天,虚云正在打扫山门前的台阶。忽然,一位面带倦色的行脚僧走过,看了一眼台阶,又看了看虚云,欲言又止。最终,这位行脚僧叹了一口气,说道:“师兄,我不忍心踩脏了你扫过的台阶。”一句简单的话,却让虚云心中一震。他猛然想起净如常说的一句话:“心中有尘,眼中才见尘。心中无尘,处处净土。”
从那一刻起,虚云开始明白,这扫地并不仅仅是清理外在的尘埃,而是一种观照自心的修行。他逐渐意识到,修行的本质并不在于表面的形式,而在于是否能够专注于每一个当下,观照内心的起伏。
几天后,他放下扫帚,走到净如面前,恭敬地说道:“师父,弟子似乎明白了一些。”
净如合上经书,微微点头:“说来听听。”
虚云沉思片刻,说道:“扫地并不是为了清除外在的尘埃,而是为了清除内心的妄念。每一次挥动扫帚,都是在观照自心。而这妄念,如同每日落下的尘埃,不观照、不清理,就会越积越多。”
净如大笑:“不错!修行不在事相,而在心念。一声佛号,若心不在焉,便是空谈。”
年轻人听完虚云的讲述,似懂非懂。他望着手中的扫帚,似乎看到了它背后隐藏的智慧,却又觉得离答案还差一步。
“扫地真的比念佛更重要吗?师父,您能告诉我这其中的真正意义吗?”他不甘心地追问。
虚云微微一笑:“扫地是修行的一种,念佛也是修行的一种。若你执着于形式,无论是哪一种,都不过是妄念。真正的修行,是在每一件小事中,观照自心,放下执着。”
年轻人依旧困惑。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渴望:如果扫地真的能让人明心见性,那这看似平凡的动作里,到底藏着怎样的终极奥秘?
二、
年轻人拿着扫帚,满腹疑问地跟随虚云老和尚来到寺院大殿。他低头看着光洁的地板,心中暗想:“难道扫地真的能让我找到修行的答案?这把扫帚到底能带来什么不同?”他的手微微用力,缓缓扫动地面,尘土随着动作聚拢在一起,看似普通,却让人隐隐感觉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意义。
扫了一会儿,他终于忍不住问:“师父,这扫地能有多大的修行价值?莫非只是为了清理地面吗?”
虚云老和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身指着一个角落说道:“去把那里的灰尘扫掉。”年轻人一怔,走过去认真地扫干净了。可当他回头时,却发现刚刚清理过的地方,已经再次积上了细细的一层灰尘。他皱起眉头,不禁自言自语:“这灰尘怎么扫也扫不完,总是反反复复。”
“灰尘为何扫不完?”虚云老和尚平静地问。
年轻人陷入了沉思。他的思绪中浮现出自己的修行:每天念佛一万声,却总是觉得内心不得清净,就像这灰尘一样,怎么扫也扫不完。他抬起头,看着虚云,隐隐感觉老和尚想说的并不止于打扫地面。
虚云老和尚看着年轻人,缓缓说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