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毗舍离城一片肃穆,维摩诘居士静卧榻上,弟子们围坐四周,气氛凝重而安静。

作为佛陀赞叹的大智慧者,维摩诘一生广行善举,不论是布施贫苦、开示佛法,还是救济危难,他的事迹早已传遍四方。然而此刻,他的脸上却浮现出一抹深深的感慨。

一、

“这些年来,我行善无数,却在无意中耗损了往日功德。”他的声音低沉而平静,却如巨石投入湖心,激起众人的疑惑与震惊。

“居士!善行怎会耗损功德?”一位年轻的比丘忍不住脱口而出,他的语气中透着难以置信。

其他弟子也交头接耳,心中疑问如潮——善行不是积累功德、增长福报的正道吗?怎么会有相反的结果?

维摩诘微微一笑,目光中透着慈悲与洞见。他缓缓开口:“世人常以为,布施就是积德,说法就是积德,救人就是积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善行若夹杂了求名求报之心,非但不能增长功德,反而如漏水之器,耗损得无影无踪。

弟子们听得愈发不解,一位年长的居士颤声问道:“可是,布施救人、广行善事,本是佛陀教导的正道。若连这些都可能消耗功德,那我们该如何分辨善行的真伪?”

维摩诘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可曾听过《金刚经》中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行善若存执念,功德便成漏水之器。

举个例子,若你布施是为了博取名声,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誉,那这份善行虽有善名,却已失去本心,反而在消耗过去的福报。

他目光深沉,继续说道:“我记得有位长者,生平热衷布施,宴请贫苦,名声传遍邻国。他心中一度以为,这便是积德修行的最高境界。

然而在他临终时,却梦见成群结队的乞丐化为索命之鬼,前来索取未兑现的承诺。他心中恐惧至极,只得忏悔自身,发愿以更清净的心行善。为何?因他布施时带着一丝傲慢、一分求报之心,这种布施,是漏福的。

年轻比丘听后皱眉,追问道:“居士,您所说的布施确实有可能夹杂私心,可是讲经说法,又为何会导致功德耗损呢?传道解惑,不正是度化众生之举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摩诘看了他一眼,语气平和却透着警醒:“讲经说法本是善事,但若执于‘我能’之心,便是一柄双刃剑。

一个讲法者,若心中生起傲慢,认为‘我懂得比他多,我能引导他们’,那这份傲慢便如毒药,污染了原本清净的善行。

这样的法施,虽让人听闻佛法,实际上却在增长自己的烦恼,削减自己的福报。”

二、

他略微停顿,讲了一个故事:“曾有一位法师,学识渊博,每日开讲佛经,座下弟子无数。然而,他的讲法渐渐沦为炫耀自身的工具。

他喜欢被人赞叹、围绕,甚至在讲法时,暗暗对弟子们的崇拜生出欢喜心。结果,有一天,他在梦中见到一尊佛像,佛像却无头无手。

他惊醒后,请教一位高僧,那高僧告诉他:‘你讲法时虽言传佛法,却已丧失平等心与谦卑心,因此所讲法未能成全自己,功德反而损耗。’

弟子们听得毛骨悚然,纷纷低头反思。维摩诘继续说道:“善行若掺杂私念,即便外相再美,也终究是无根之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弟子们愈发感到困惑,善行不该是修行的根本吗?维摩诘为何反复提到善行的危机?他是否想传递更深层的教诲?

年轻比丘再次问道:“居士,那我们该如何行善,才能既增长功德,又不陷入执着之中?”

维摩诘闭目沉思片刻,随后缓缓开口道出了善行的真谛,弟子们听了马上便有所感悟,明白了善行原来还有如此多的讲究。也让我们知道了,所有的事情都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一般简单,善行更考验我们的佛性。维摩诘开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