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重庆汽车产量第一,全年广州有望夺冠,广州和重庆正在激烈争第一
文|《财经》实习生 陈思宇 记者 王静仪
编辑|王静仪
过去五年里,中国汽车第一城,一直都是广州。
2023年广州汽车产量达到318万辆,整车产量连续五年排在全国第一。中国每制造十辆车,就有一辆是广州造。如果说中国造车看广州,广州汽车就要看广汽——在318万的年产量里,龙头企业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称广汽集团)占据了252.88万辆,占比超过80%。
但2024年,趋势变了。
广州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广州汽车产量179.34万辆,同比下降20.8%,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7.4%。
2024年前三季度,广州GDP为22149.95亿元,排名全国第五,同比增长2.0%,增速在全国GDP十强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而作为重点产业,汽车制造业“仍处动能转换深度调整期”,1-11月增加值降幅扩大至19%,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拖累因素之一。
在广州汽车产业承受重压的同时,不少城市又凭借新能源汽车行业雨后春笋般崛起。重庆市经济信息委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重庆汽车产量达到121.4万辆,超过广州,摘下汽车第一城的桂冠,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9.1万辆、同比增长150%,增速在全国汽车产量前十大省市中排名第一。2024年前三季度,重庆汽车产量达173.46万台,同比增长8.0%。
2024年上半年,重庆超越了广州;但在前三季度,广州又实现反超,领先5.88万辆。目前全年数据还没公布,从1-11月的增幅来看,广州大概率能够捍卫第一城的荣誉。但不可忽视的信号是,新能源大潮已经搅乱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越来越多的新入局者后来居上。
近些年,燃油车市场失去昔日光辉,在行业经历激烈洗牌的过程中,车企或迎来辉煌或陷入低谷,而它们所代表的城市,在转型挑战中的挣扎与蜕变,也逐渐显露出来。
“车都”陷入挣扎
“汽车”,一直是广州产业传统优势的一张亮丽名片。
素有“车都”之称,广州的汽车制造业萌芽于20 世纪 ( 参数 丨 图片 )80年代,根基扎实,底蕴深厚。经历了自主摸索、合资试水、合资崛起以及自主品牌崛起四个阶段,广州孕育了广汽传祺、广汽埃安、 小鹏汽车、合创汽车等多个自主品牌,整车制造体系成熟,合资合作也成果显著。
凭借12家整车制造企业和超过1200家汽车零部件及贸易企业,广州构建起包含整车制造、零部件供应、技术研发、检验检测、进出口贸易等在内的全链条产业体系,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基本达到“国内每10台车就有1台广州造”。根据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广州汽车产量达到318万辆,整车产量连续5年全国第一。
在这318万的产量中,龙头企业广汽集团占据了252.88万辆。这意味着,广汽集团的表现直接关系到广州汽车产业的兴衰,对广州的整个工业制造领域都有不小影响。纵观广州汽车制造业30余年的发展历程,广汽集团已成为其桂冠上不可或缺的一颗明珠,与整个广州汽车业同呼吸、共命运。
而面对汽车行业价格内卷、竞争格局剧变的外部环境,广汽集团未能从旧模式中走出来,营业业绩下滑明显,其困境更是直接地体现在了广州汽车制造业身上。
2024年,广汽集团汽车产销双双下滑:汽车产量191.66万辆,同比下降24.21%;汽车销量200.31万辆,同比下降20.04%。其2024年三季报显示,该公司第三季度营收282.33亿元,同比下降21.73%;净利润亏损13.96亿元,同比下降190.4%。广汽集团面临着空前的盈利压力。
细数到具体品牌上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在集团总销量中的占比高达62%,然而,它们的销量同比分别下滑了29%和24.5%。至于广汽的两大自主品牌,广汽传祺和广汽埃安在同期的销量分别为29.6万辆和35.1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6.4%和35.4%。
作为丰田、本田等日系汽车在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日系油车在国内市场的整体衰退趋势,对集团以及广州汽车制造业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2024年前11个月,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份额下跌到13.7%。
2024年前三季度,广州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7.4%,用广州市统计局的话来说,仍处“动能转换深度调整期”。
为了扭转局面,广州汽车制造业都必须进行更加坚决的战略转型。
2023年,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汽车总产量的比例约为20.4%,低于同期全国31.6%的水平。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广州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能将达到200万辆,保有量达到80万辆,渗透率超过50%,将自身打造成为全球知名的“智车之城”。
目前,广州集聚了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如祺出行、沃芽科技、安途智行等国内领先的自动驾驶企业,这些企业的集聚能推动广州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带动传感器、芯片、软件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根据广州市政府印发的《广州市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广州市将建成国家级智能汽车产业化示范区、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应用示范区、国家5G车联网先导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高地和汽车国际贸易中心(“三区一高地一中心”)。
重庆重夺桂冠
在广州汽车产业倍感压力的同时,重庆的汽车产业却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2024年上半年,重庆第二产业增速达到7.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其中,汽车产业表现尤为突出,产量达到121.4万辆,增幅达到30.3%,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39.14万辆,同比增长1.5倍。
发展成绩优异的重庆汽车产业,在上半年拿下三个“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位列全国汽车产量前十省市第一;“重庆造”汽车的代表赛力斯 问界M9 销量稳居5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第一;汽车产量位列全国城市第一,击败广州,重回全国“汽车第一城”。
在过去七年里,广州的汽车产量一直领先于重庆,这一格局的打破分外不易。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重庆汽车产量曾高达315.62万辆,连续3年登顶全国第一,如今终于“王者归来”。
2023年,广州的汽车产量达到317.92万辆,而重庆为231.79万辆,两者之间相差90万辆。从2017年到2023年,广州的汽车产量维持在300万辆左右并稳步上升,一直位居全国首位。
相比之下,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之路显得颇为坎坷。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28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身为汽车制造重镇的重庆,其汽车产业也深陷“寒冬”,长安汽车等龙头企业面临严峻经营挑战,产量出现断崖式下降。当年,全市汽车产业增加值较2017年下滑了17.3%。
到了2019年,汽车产量缩减至138.3万辆,产业增加值有所回暖,但整体仍处在下滑状态。
2020年,重庆汽车产量终于止跌回升,达到158万辆,同比增长12.7%;2021年,产量达199.8万辆,实现较快增长。到了2022年,产量达到209.18万,重新跨越200万辆台阶,同比增长4.1%。
时隔数年,重庆汽车产量重回全国首位,离不开其对新能源车的重视。2024年1-11月,重庆市的汽车总产量达到了222.8万辆,同比增长7.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为81.29万辆,同比增长100.4%。
近两年,重庆抢抓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走起高端智能化、集群化道路。一方面,重庆支持长安汽车、赛力斯等企业加快在智能网联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产品布局,持续推出深蓝、阿维塔、问界等中高端品牌,实现产品“换道超车”。
另一方面,重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整车及链主企业需求,全面梳理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和企业,重庆日报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重庆全市汽车产业签约项目179个,签约金额达1300亿元。
在这一背景下,“重庆造”汽车品牌快速成长。2024年,长安汽车全年总销量达268.38万辆,同比增长5.12%,创近七年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73.46万辆,阿维塔、深蓝和启源三大新能源品牌齐头共进,阿维塔品牌覆盖20万—45万元价格区间,实现品牌的向上突破。
赛力斯新能源汽车全年累计销量达42.69万辆,同比增长182.84%,旗舰车型问界M9异军突起,在50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表现突出。
2024年上半年,重庆超越了广州;尽管全年数据还没公布,不过从前三季度的情况来看,重庆整体超越广州并不容易。但长远来看,在长安、赛力斯两大主要车企的引领下,重庆汽车产业已蓄势待发。
城市的挣扎与希望
“不转型,就是死。”——在2023年11月17日开幕的广州车展上,有车企在展台上贴出了上述内容。新能源浪潮的冲击已经深入行业每个角落,没有车企可以置身事外。
2024年上半年,广州和重庆的排名一降一升,其实是对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的反映。
2023年,广州以317.92万辆的汽车产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城市之首,而重庆、上海、深圳和长春分别以231.79万辆、215.61万辆、178.6万辆和155.8万辆的数量紧随其后,占据全国城市汽车产量的前五名。
在前五名中,凭借着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赛道上的持续发力,深圳成为颇受瞩目的后起之秀。2023 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达 173.3 万辆,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31.6%。“深圳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11 月 14 日,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 1000 万辆,其中深圳的贡献占比接近五分之一。
除了深圳,合肥也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奋起直追。合肥市工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21日,该市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突破100万辆大关,预计全年产量将超过130万辆,这一成绩已超过2023年排行第二的上海(128.68万辆)。
前五名中,还剩下上海和长春两个传统制造业强市。如今,它们都在寻求更大力度的转型升级,以应对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挑战,但面前的现状却截然不同。
2023年,上海汽车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9603.01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28.68万辆,同比增长34.4%。作为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上海拥有上汽集团等大型传统汽车企业,具备完善的汽车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基础。特斯拉超级工厂的投入使用,使上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技术水平的提高又吸引大量人才,创新能力再上台阶。
而在高 纬度 的东北地区,漫长的冬季极大地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长春汽车产业对燃油车依赖较大。2023年,长春汽车整车产销分别达到155.8万辆和156.7万辆,同比增长16.7%和17.6%。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43.2%和62.7%,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从绝对数量来看,长春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1.78万辆,这占本市汽车总产量的比例不到10%,且仅相当于同期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的6%,与领先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背靠一汽集团,2023年,长春市汽车产业的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75.5%,可以称得上“一业独大”。但在当今新能源浪潮的冲刷下,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严重依赖汽车产业的长春转型状况不算乐观,正面临更大的波动与挑战。值得一提的是,2023上半年,东北的新能源车里,插混车占到35.8%,占比高于全国水平,多技术路线并行是现阶段东北新能源车推广的现实选择。
2023年6月,一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邱现东公开表示一汽集团将坚定推进“All IN”新能源战略,全领域、全价值链向新能源汽车奋进转型,并定下目标:2025年,一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超过145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占比将超过50%。
新能源的冲击无孔不入,行业的震荡更是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兴衰,新入局者以冲击之势高调上榜,守擂者也在传统汽车时代的优势上,努力探索未来的方向。
原有的竞争格局被打破,往后每年的“汽车第一城”,都要带些悬念了。
责编:张生婷
the end
星标指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