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以动画(Anime)、漫画(Manga)、游戏(Game)为代表的日本“二次元”文化是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二次元创作数量庞大、表现主题繁多。其中,科幻主题的作品在历史地位、作品数量上都占据着重要位置。《铁壁阿童木》(『鉄腕(てつわん)アトム』)《宇宙战舰大和号》(『宇宙(うちゅう)戦艦(せんかん)ヤマト』)《机动战士高达》(『機動(きどう)戦士(せんし)ガンダム』)《新世纪福音战士》(『新(しん)世紀(せいき)エヴァンゲリオン』)《攻壳机动队》(『攻殻機動隊(こうかくきどうたい)』)等系列科幻作品不仅是日本“二次元”文化的代表性创作,也对世界科幻文艺创作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2010年后,随着主流媒介的变化、受众群体的新老更替,日本出现了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经典二次元作品重新动画化的风潮(这种行为简称“动画重制”)。上述经典科幻创作大多都通过动画重制获得了重新与观众见面的机会。但是,经典科幻作品的动画重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方面,经典作品中部分在当时被视作幻想的技术如今已经成为现实或是被现实超越,这就使得作品失去了科幻创作特有的想象的魅力。另一方面,虽然科幻作品大多是对未来社会的畅想,但其创作主题依然根植于其时代背景。部分经典作品虽然在初次登场之际获得了广泛关注,但其内核与当今的时代精神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使得当下观众无法直接对老作品产生共鸣。同时,经典科幻作品重制也面临着其他类型的老作品在进行重制时需要面对的美术风格、叙事结构、观众喜好等方面的挑战。
面对这些问题,为了使老作品能在新的时代重新焕发生命力,日本的创作者采取了诸多尝试。本文将以创作于二十世纪的经典二次元科幻作品为例,分析日本二次元文化如何对这些经典作品进行动画重制,在维护作品精髓的基础上,使其符合当下观众需求,做到“老树开新花”。
二、日本“动画重制”风潮的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是日本动画发展的黄金期。在此之前,日本主要上映的动画类型以美国迪士尼及日本东映公司出品为代表的长篇动画电影为主。在这个时代中,电视动画因其相较于电影更为低廉的制作价格、更加紧凑的制作工期、更加多样的商业合作模式,伴随着电视在普通日本家庭中的普及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
在这个过程中,科幻题材的动画创作屡次作为推进日本动画发展的“里程碑”名留史册。手冢治虫(Osamu Tezuka)以其长篇连载漫画为蓝本的电视动画作品《铁臂阿童木》(1963年)①引发了第一次电视动画热潮,并确立了电视动画与实体经济联动的商业模式。松本零士(Leiji Matsumoto)执导的《宇宙战舰大和号》(1974年—1975年)与富野由悠季(Yoshiyuki Tomino,曾用名:富野喜幸)执导的《机动战士高达》(1979年)这两部以宇宙大战为题材的科幻动画推进了电视动画的内容创新,并成为第二次电视动画热潮的开端。到20世纪90年代巨型机器人科幻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1995年)引发“深夜档”②电视动画热潮并带动了电视动画在表现、题材以及商业运作方式上的进一步变革[2]。
进入新千年后,虽然日本电视动画依旧活力不减,但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一方面,动画受众群体的内部构成随着时间不断发生变化,部分观众在年龄增长和生活场景变化后失去了看动画的兴趣,而更为年轻的观众群体则展现出与其前辈们截然不同的兴趣偏向。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视动画“电视台上映+蓝光光盘销售”的运营商业模式遭到了巨大的挑战。
参与编写《日本动画产业报告》(『日本アニメ産業レポート2022』,2022年)的动画产业评论家数土直志(Tadashi Zudo)指出,以“深夜档”为代表的电视媒体倾向具有个性并服务深度二次元受众的作品,而互联网则更倾向于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大众性的创作。因此,相比那些没有任何观众基础的原创新作,自带拥趸的原作改编类作品和一度流行的经典动画在互联网赛道上更具有竞争力[3]。在受众和媒介这双重变革的影响之下,自2010年左右起,日本二次元领域中掀起了一股将曾经风靡的经典二次元作品重新制作成动画的“动画重制”风潮。
那些曾在日本电视动画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幻名作因为具有坚实的观众基础和较高的国民认知度而纷纷获得了重制的机会。2003年是《铁臂阿童木》原作中男主角阿童木的诞生之年,该作品以此为契机得到重制(中文名为《自动机器人・铁臂阿童木》『ASTRO BOY 鉄(てつ)腕(わん)アトム』,2003年)。到了2009年,这部经典科幻作品由意马国际改编为3D动画电影《铁臂阿童木
(Astro Boy,2009年),在日美等多国上映。2007年,曾因电视动画和剧场版情节引起巨大讨论和争议的《新世纪福音战士》开启了动画重制之旅。以原版导演庵野秀明(Hideaki Anno)为代表的创作团队分别在2007年、2009年、2012年和2021年推出了四部剧场版,经过近15年的重制,将《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故事引向了与原作截然不同的方向。同样是在2007年,日本少女漫画家竹宫惠子(Keiko Takemiya)的《奔向地球……》(『 地球(テラ) へ…』,2007年)获得了动画重制的机会,这部作品曾获日本科幻奖项“星云奖”,1980年一度被制作成动画电影,而2007年的作品则是该作品第一次被制作为长篇电视动画。2010年之后,更多的科幻作品得到了动画重制的机会。2013年,日本科幻漫画家松本零士的两部作品,《宇宙海贼哈洛克船长》(『宇(う)宙(ちゅう)海(かい)賊(ぞく)キャプテンハーロック』,1978年—1979年)的重制动画电影《船长哈洛克》(『キャプテンハーロック -SPACE PIRATE CAPTAIN HARLOCK-』,2013年)和《宇宙战舰大和号》的重制动画《宇宙战舰大和号2199》(『宇(う)宙(ちゅう)戦(せん)艦(かん)ヤマト2199』,2013年)登上荧幕。那之后,动画电影《宇宙战舰大和号2199巡星的方舟》(『宇(う)宙(ちゅう)戦(せん)艦(かん)ヤマト2199 星(ほし)巡る(めぐ)方舟(はこぶね)』,2014年),以及2199的续作电视动画《宇宙战舰大和号2202 爱的战士们》(『宇(う)宙(ちゅう)戦(せん)艦(かん)ヤマト2202 愛(あい)の戦士(せんし)たち』,2018年—2019年,以下简称“宇宙战舰大和号2202”)相继问世。这些重制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动画作品,而重制作品在基本沿用原作情节的基础上,将上映于小荧幕的电视动画搬上了大荧幕,并通过3DCG等动画技术改变了老作品的美术风格,使其更加符合当下受众的审美标准和观影习惯。
2015年起,以《机动战士高达》的故事为蓝本的漫画作品《机动战士高达THE ORIGIN》(『機(き)動(どう)戦(せん)士(し)ガンダム THE ORIGIN』,漫画:2001年—2011年,动画:2015年—2018年)以OVA③的形式登场。2018年,日本小说家田中芳树(Yoshiki Tanaka)的长篇科幻小说《银河英雄传说》(『銀(ぎん)河(が)英(えい)雄(ゆう)伝(でん)説(せつ)』,1982年—1989年)获得了长篇电视动画重制的机会,被制作为名为《银河英雄传说:全新命题》的长篇电视动画(『銀(ぎん)河(が)英(えい)雄(ゆう)伝(でん)説(せつ) Die Neue These』,2018年)。同年,日本经典体育励志动画《明日之丈》(『あしたのジョー』,1970年—1971年)的精神续作,
MEGALO BOX(『メガロボクス』,2018年)上映,
MEGALO BOX在原作《明日之丈》的拳击题材的基础上增加了机械外骨骼的科幻设定,是一次具有独创性的“科幻化”改编。
2020年后,以奈飞(Netflix)为代表的流媒体视频平台强势介入日本动画市场,那些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科幻作品借助流媒体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得以重制。2002年上映的《攻壳机动队 STAND ALONE COMPLEX》(『攻(こう)殻(かく)機(き)動(どう)隊(たい) STAND ALONE COMPLEX』,2002年—2003年,以下简称“攻壳机动队SAC”)的续作《攻壳机动队:SAC 2045》(『攻(こう)殻(かく)機(き)動(どう)隊(たい) SAC_2045』,2020年—2022年,以下简称“2045”),以及2023年上映的《铁臂阿童木》的精神续作《Pluto 冥王》(『PLUTO』,2023年)便是以网络播放的方式与观众见面的。
通过上述梳理不难看出,日本科幻作品的动画重制绝不只是简单地对老作品通过新技术进行无变革的复刻。动画重制通常会涉及上映方式的变化。日本动画的上映方式,以首次上映发行的方式为基准,可以分为电视动画、动画电影、OVA和网络动画。一部作品的动画重制往往意味着作品上映方式的改变。而上映方式不仅会影响作品的观看群体构成,也决定着作品使用的动画创作技术和美术风格。动画重制作品虽然是基于漫画、小说或原作动画的再创作,但大部分作品并非只是按部就班地复制原作的故事内容,而是根据时代、媒介、观影群体,在人物设定、世界观、叙事、科幻想象等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和创新。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切实的案例对日本科幻动画的重制进行分析。
三、科幻动画重制中的“变”与“不变”
(一)视觉表现的转型尝试
动画重制最为常见的方式,是以原作漫画、小说或动画原作为蓝本,将曾经风靡的故事再次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种改编模式下,观众已然对作品的故事情节有所把握,而视觉表现的革新成为了重制的一个重点。
新的创作团队试图在新动画技术的加持下,让在视觉表现上与当下观众的观影习惯存在一定距离的老作品重新焕发生机。例如,1963年上映的初版《铁臂阿童木》是一部黑白动画,在2003年的重制版动画《自动机器人・铁臂阿童木》中,创作团队使用数字动画技术制作了开场曲,在制作故事本体时依旧使用了传统赛璐珞动画的制作方法。而2009年上映的动画电影《铁臂阿童木》则是一部通过3DCG建模技术制作的动画作品,改变了在此之前的所有阿童木作品的平面式美术表现风格。
3DCG技术的运用在科幻动画的重制中十分常见。特别是在《宇宙战舰大和号》《机动战士高达》《银河英雄传说》这些以宇宙为故事舞台的作品的重制动画中,3DCG被大量运用在手工绘制较为困难的机械、机器人和飞船的表现上。不过,这些作品对于3DCG技术的利用方式略有不同。在《宇宙战舰大和号2199》及其续作《宇宙战舰大和号2202》中,3DCG技术仅仅被用于表现宇宙空间中的机械和舰船,在人物的表现上却维持着日本电视动画最为常见的平面式美术风格。《机动战士高达 THE ORIGIN》采用了同样的方式,3DCG技术的运用保证了作品中出现的各种巨型机器人和战舰在造型上的精准,而特效的加持也让作品中的宇宙大战展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视觉震撼。但作品中的人物造型依旧与原作美术风格保持着一致。如下图中,左下登场角色使用的是日本电视动画中常见的平面美术风格,而右侧机器人的表现则使用了3D建模。
《机动战士高达 THE ORIGIN》中3D与2D相结合的美术风格(图片来源:《机动战士高达THE ORIGIN》预告片)
另外一部以宇宙为舞台的动画作品《宇宙海贼哈洛克》的续作《船长哈洛克》则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美术表现手法。这部作品完全使用3DCG技术制作而成,无论是战舰、场景还是角色都是以3DCG呈现的。同样采取全3DCG制作的重制作品还有2021年上映的《攻壳机动队SAC》的续作《攻壳机动队SAC_0045》。但相比较之下,《船长哈洛克》的人物形象更加写实,造型更加接近真实世界中的人类。而在《0045》中,女主角草薙素子拥有纤细的躯干、巨大的头部、超大眼睛、小巧的鼻子和嘴,保留了明显的“二次元美少女”的风格化特征。不过,这种风格化的人物形象只局限于女性角色,作品中的其他男性角色们的造型则维持着写实的美术风格。这样的造型也许是为了突出草薙素子“除了大脑之外全部为人工身体”的人物设定,使其与并非全身改造的其他角色区分开来。同时,这样的造型也消解了习惯日式动画美术风格的观众对3DCG建模人物形象的不适感。
《舰长哈洛克》中使用3DCG技术创造的角色形象(图片来源:《舰长哈洛克》预告片)
《攻壳机动队SAC_2045》中,女主角(中)外形与两名男性角色外形的美术风格之间存在一定区别(图片来源:《攻壳机动队SAC_2045》预告片)
虽然新技术能够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并对症下药地解决传统赛璐珞动画在制作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人物、机械走形的问题,但与被迪士尼、皮克斯等动画制作公司统领的欧美市场不同,3DCG展现的视觉效果与日本电视动画的审美传统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也不容忽视。日本动画的受众群体对平面式动画美术的审美习惯更加根深蒂固,对3DCG技术呈现出的视觉风格则始终保持着审视态度。
因此,虽然许多作品在被重制的时候采用了数字动画、3DCG等动画技术,但每一部作品的创作团队对于如何使用新技术的问题,都从作品立意、故事内涵和受众接受度等方面进行了考量。而上述新旧技术结合的创作方式则展现出,创作方试图在新技术的运用和对老受众审美惯性的照顾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重制动画并非是一味追求让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而是有的放矢地将赛璐珞时代平面化的美术风格或颇具时代感的人物造型保留下来,以此手段唤起老作品拥趸者们的怀旧情绪。实际上,像《机动战士高达THE ORIGIN》这样具有坚实的老受众的作品,在人物美术风格的选择上不仅没有趋同于3DCG的常规表现,甚至与同时代其他动画中的人物表现相比也具有明显的“时代感”。而在机器人、宇宙飞船等非生命体的表现上,创作者则大胆地运用3DCG技术,使得老作品中因作画技术限制而无法展现的宏伟的宇宙大战得到了更加精彩的呈现。
(二)精神内核的反思与重构
在科幻作品的动画重制过程中,部分创作团队选择在遵从原作剧情的基础上稍加调整或加以续写,而另外一些创作团队则采取了更为大胆和激进的重制方式。一些作品从当代视角出发,对原作剧情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甚至完全改变了原作作品的精神内核。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由庵野秀明导演的《新世纪福音战士》系列作品。该作品的原作电视动画上映于1995年,原作因角色设定、故事情节、美术表现等多方面的惊艳表现在日本引起了极高的讨论度,与宫崎骏(Hayao Miyazaki)导演的《幽灵公主》(『もののけ姫(ひめ)』,1997年)共同开创了日本的第三次电视动画革命。这部作品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少年驾驶巨型机器人与名为“使徒”的不明外星生物战斗的经典科幻动画故事,但导演庵野秀明却创造性地将身处青春期的十四岁男主角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心困惑及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与“巨型机器人”这一经典科幻动画题材嫁接在了一起。作品中,男主角碇真嗣对于父亲以及父亲所代表的成人社会的恐惧被外化为“使徒”,而“巨型机器人”则成为了母亲及母亲所代表的原生家庭的象征。这部作品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它借用科幻的命题和表现,反映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社会中年轻人所面临的切实的心理压抑与现实困境。在接续电视动画的首部剧场版《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Air/真心为你》(新(しん)世紀(せいき)エヴァンゲリオン劇場(げきじょう)版(はん) Air/まごころを、君(きみ)に,1997年)中,导演庵野秀明将人类的命运交到了心智未熟的男主角手中,将人类与“使徒”的战争导向了世界毁灭的虚无主义结局。这样的结局也暗合了在经济发展停滞、人际关系淡漠的日本社会环境下年轻人们对未来的无望。
而进入2000年后,当《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动画重制启动之时,日本整体社会基调已经有所改变。这部作品的重制剧场版一共有四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东日本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这次全民性的灾难事件对作品的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重制剧场版的最后一部《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终》(シン・エヴァンゲリオン劇場(げきじょう)版(はん):│▌,2021年)着重展现了经历灭世之灾后人们在没有救世英雄的情况下团结一心、顽强求生的画面。主角碇真嗣也从拯救人类的使命中解放出来,并在群体的包容之中走出了心理阴影。在故事的结尾,镜头穿越电车站的隧道,将虚构的科幻世界与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传递出区别于原作的“回归现实”“关照现实”的作品立意。
另外一部对作品精神内核进行调整的作品,是讲述机器人与人类纷争的作品《Pluto 冥王》。这部作品以手冢治虫《铁臂阿童木》中的《地上最大机器人篇》(地上(ちじょう)最大(さいだい)ロボットの巻(かん),漫画原作:1965年)为蓝本,2003年由漫画家浦泽直树(Naoki Urasawa)改编为漫画,2023年以网络动画的形式在流媒体网站奈飞(Netflix)上映。《铁臂阿童木》之《地上最大机器人篇》创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目的之一是为了与当时另外一部颇具人气的机器人题材漫画《铁人28号》(鉄人(てつじん)28号,漫画原作:1956年—1966年)竞争,以实力超群、性格各异的机器人之间的斗争为主线。在这部作品中,机器人被塑造成服务于人类的“仆从”,反派机器人普鲁托虽性格高傲,但还是听命于人类对其他机器人展开了杀戮,是一个既拥有自己的性格,又同时肩负工具属性的机器人形象。手冢治虫回应了《铁人28号》对于机器人的“工具化”表现,同时也对人类之间无意义的斗争进行了反思。而浦泽直树的《
Pluto 冥王不仅延续了手冢作品的战争反思与和平呼吁,更结合当下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革命,对人类、赛博格、机器人的区别、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以及“人”的定义等横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命题进行了哲学性的思考和表达,并将更多的笔墨放在对机器人的“人性”以及后人类时代背景下对“何以为人”这一哲学命题的探讨上。相比原作,本作采用了更为写实的美术风格,这样的美术风格使得人类与机器人之间在外观上的界限变得十分模糊。无论是作为线索人物登场的机器人警探盖吉希特还是主角阿童木都拥有了与人类角色别无二致的外貌,而这种相似性也展现在机器人对人类情感的捕捉、共情和表达能力上。越是性能卓越的机器人就越是能够理解人类的情感。诺斯二号和其主人发展出了父子般的感情,盖吉希特警官像人类一样拥有家庭并与其机器人妻子共享着深刻的羁绊,阿童木像人类儿童一样对流行玩具感到期待和好奇。作品中科学家口中的“最完美机器人”不仅能够展现人类的正面感情,甚至拥有愤怒、憎恨、杀意等负面极端情绪,而这种相似性最终成为了机器人威胁人类生命的导火索。作品通过多种机器人形象,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并借由角色之口,对人类试图让机器人与人类无限接近自身的欲望表达了质疑。相比较而言,手冢治虫的作品虽然也展现出对科学技术“暗面”的警惕,但对于机器人的想象更为理想化。而 《Pluto 冥王》 则通过写实主义的笔触,对于高度发展的机器人技术有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干扰进行了更为严肃的探讨。这种表现也正应和了人们面对当下AI技术给人类传统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冲击时所感受到的压力和不安。
与1963年电视动画的铁臂阿童木形象(左)相比,2023年的《Pluto 冥王》中的阿童木(右)的造型更为写实
(图片来源:电视动画《铁臂阿童木》第一集和《Pluto 冥王》预告片)
科幻创作的一个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与作品创作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创作类别。许多科幻作品中的科幻想象都反映着创作时代的技术发展状况,传递着具有时代性的技术哲学思辨。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科幻想象和技术思辨也会面临与新的时代风向相左的可能。《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和《PLUTO冥王》在叙事和故事内核上与原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这些作品都非常成功地抓住了新时代的脉络,并将作品中的科幻想象与现实世界的技术进步结合起来,为观众提供了立足当下的全新思考。这些作品也证明,科幻作品的重制和改编并非只是对原作的刻板再现。即便没有完全遵循原著,只要能够抓住当下的时代脉络,引起当前观众的情感共鸣,也可以达到使老作品焕发生机的目的。
(三)非科幻题材作品的“科幻化”改编
除了对经典科幻动画在视觉表现和题材利用上进行革新的重制创作之外,还有一种创作方式也值得关注。那就是以某部经典作品为蓝本,在原有的故事情节、人物设定的基础上加入科幻元素,对其进行“科幻化”的改编。
这种创作的代表是结合了拳击题材和科幻要素的动画
MEGALO BOX其原著是1968年开始连载的日本经典拳击题材漫画《明日之丈》。而
MEGALO BOX作为庆祝《明日之丈》连载50周年的纪念性作品,是《明日之丈》的“精神续作”。
两部作品都是以同名角色为男主角,表现其从无人问津的街头小子成长为一代拳皇的故事。但是,两部作品在世界观设定和故事情节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原作《明日之丈》以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的日本大都市为舞台背景,故事中不乏对当时日本贫民窟人民生活的描写,这样的表现写实地展现了该作品登场时日本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但对于当代观众来说略显陌生,难免给重制作品的宣传推广带来阻力。而
MEGALO BOX则创造性地将故事设定在一个近未来的反乌托邦式的社会中。这个社会科技发达,但阶层之间的生存条件差异巨大,上层阶级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富足便捷的生活,贫民却只能在艰苦闭塞的环境中艰难求生。在这样的城市里,流行着一种名为“机甲拳击”的格斗比赛。比赛中,选手使用类似于机械外骨骼装置的“金属装甲”进行互搏。这些“金属装甲”由各种科技公司提供,能够提高出拳速度和击拳力度,同时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金属装甲”为比赛带来了远超普通拳击比赛的刺激观感,却也导致“金属装甲”的性能成为了拳击比赛输赢的关键。拳击赛场不再是运动员展现自身能力、挑战自我的舞台,而是成为了各种科技公司技术实力的展台。在这样的竞技环境中,男主角Joe(与原作中男主角“矢吹丈”的“丈”的日语发音相同)却以不穿戴金属装甲的肉身之姿登上了拳击台,与拥有高精尖装备的对手展开了较量。
MEGALO BOX为经典老作品的重制提供了一个极具创新性的重制案例。该作品虽然是作为《明日之丈》的“精神续作”登场的,对原作进行了大胆的改编。但金属装甲这一科幻设定的加入使得作品焕发出具有科技感的冷峻气质,也使得作品中的格斗表现更加符合当下动画观众快节奏视觉语言的观影倾向。在此基础上,作品立足当下,深入探讨了当前时代人们关心的命题。例如,出身贫民的Joe虽然才能出众但却因为没有能力购置“金属装甲”,只能在地下拳馆打黑拳,而大公司的拳手则凭借高新技术的加持在赛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掌握资本和技术的科学家将身着新型“金属装甲”的拳手当作人体实验对象,虽然技术带来了一时性的胜利,但却会给拳手造成无法挽回的身体创伤。在这些故事里,科学技术成为了加大阶级差距的帮凶,资本家通过对生产资料(作品中的“金属装甲”)的垄断,让劳动者彻底丧失了自立的能力。而Joe则承担起了对抗科技寡头、展现人性光辉的任务。在作品第一部的故事中,Joe凭借超凡的身体能力和必胜的意志力接连战胜身着高精装备的对手,最终成为了机甲拳击界的传奇。在第二部的故事中,Joe的对手最终克服了对技术的依赖,在比赛结束后回归了家庭和平凡的日常生活。通过这种“肉身对抗技术”的叙事,
MEGALO BOX继承并发扬了原作所传达的“自强不息”“超越极限”的精神内核,同时,也对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时代人们所直面的人与技术的矛盾进行了探讨。通过以上大胆改编,
MEGALO BOX的成功 让《明日之丈》这样一部经典作品在新的时代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
四、总结
总结日本创作者的经验可见,在技术创新、社会环境变化的背景下,一成不变地将过去的经典复刻到当下的创作环境中恐无法使新一代观众感受到经典作品的魅力。但是,迷信新技术和叙事的创新同样有可能起到反效果。经典科幻作品想要通过动画重制焕发“新生”,最重要的还是要对重制作品登场的时代精神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一方面表现在对于当前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清晰认识,另一方面则在于对技术发展背景下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全新矛盾与冲突的敏锐感知。
近年来,以动画、漫画、电子游戏为主的我国二次元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飞跃性的进步,以《三体》(小说,2008年)为代表的科幻作品也陆续得到了改编成动画和漫画的机会。《新神榜:哪吒重生》(2021年)等作品也对科幻要素与传统神怪故事的融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本文亦希望通过对日本作品的分析,为我国科幻文艺的创作和二次元改编提供灵感和思路。
作者简介:
孙旻乔,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日本漫画表现史、中日漫画交流史。
①本文涉及作品部分是以漫画或小说为基础的改编电视动画、动画电影或OVA作品。由于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动画”媒介,为阅读方便,本文中作品出版年号为改编电视动画、动画电影或ova的首映年份。若出现漫画和小说原作,其连载年份另行标注。
②“深夜档”电视动画指的是主要在23点以后播出的动画作品。“深夜档”动画偏向成年观众的观影习惯,在题材、表现、故事内涵上具有一定年龄限制的同时,也具经产展现出实验性和创意性。
③OVA:OVA是“original video animation”的略称,中文为“原创视频动画”。指的是那些有别于电视动画和动画电影的,通过录像带或光盘首次发行的动画作品。
参考文献
[1] 須川亜紀子、米村みゆき,世界文化シリーズ<別巻>③ アニメーション文化55のキーワード[M],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19:9-10.
[2]澤村修治.電子書籍版 平凡社新書944 日本マンガ全史 「鳥獣戯画」から「鬼滅の刃」まで[M],东京:平凡社,2020:3369-3390。
[3]数土直志.配信時代が引き起こしたリメイクアニメブーム,[EB/OL].(2024-07-27)[2024-08-03]https://anime.eiga.com/news/column/sudo_business/121770/
拟刊发于《世界科幻动态》2024年第2期,以最终印刷稿为准。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欢迎分享转发,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世界科幻动态》征稿信息
排版:沈 丹
编辑:林雪琪
审定:李红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