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七星岩欢畅游玩的时候,

是否想过,

1000年前,你的脚下竟是一片汪洋……

明代前的古端州,

西江穿越三榕峡后, 分支东西两峡,

把端州夹在中间,

这是就著名的“两水夹洲”,

七星岩正是在西峡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江古河道手绘图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

时任端州知州的包拯

为了治理端州水患, 开垦良田,

在西峡枯水期,封堵西峡,

把七星岩一带造成沥湖。

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长度在全国排名第四,航运量居全国第二,仅次于 。然而,排名全国第二的还有一个让人闻之色变的事情——洪水。

据肇庆市档案局编制的《我市历史上西江洪水灾害及防灾抗灾的情况》介绍:我市境内的西江河段有两个通道和北江水系连接,因此,汛期容易发生两江洪水顶托现象。西江在端州区以上的集水面积广,径流丰,相应洪水亦猛,特点是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洪峰流量之大,在我国仅次于长江。

据考查,从宋至道二年(996年)至1998年的一千年时间里,西江共发生流域性大水164次,年发生率为16.4%。其中肇庆市在1833年、1844年和1915年遭受了三场历史大洪水,而七星岩正是这三场大洪水的见证者、记录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封堵后的西江古河道手绘图

据统计,

七星岩历史洪水痕迹共查测有7处。

七星岩历史洪水痕迹查测情况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这三场大洪水的情况~

第一场大洪水

第一场大洪水所记录的洪痕位于七星岩水月宫两侧梯级边。

道光十三年(1833)五月,西江暴发洪水。十三日(6月30日),西江洪水陡涨。十八日(7月5日),天降暴雨。肇庆府府城景福围白沙汛至龙母庙段的堤围尺决,洪水冲破跃龙桥窦。

第二场大洪水

在七星岩北海碑亭顶上面有一行大字:“道光甲辰 水痕至此。郡守杨霈书以志痛”,记载了第二场大洪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连月霪雨,西江河水高涨,景福围崩缺。据一九七五年编的《肇庆市基本情况原始资料》记载:“一九四四年景福围内涝灾荒达三万七千五百亩(即25平方千米,相当于三倍现今七星岩总面积)。占耕地面积74%,郊区一片荒洋。”洪水淹至如今七星岩北海碑亭之上,时任肇庆知府杨霈在碑亭顶上岩壁题字作洪痕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海碑亭顶上面的:“道光甲辰水痕至此。郡守杨霈书以志痛”。

此外,在七星岩莲花洞璇玑台对面有一石碑刻记,记录的是“甲辰年六月初二日崩围基,水面浸到此石为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刻拓印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框处为“三刻共一幅”的石刻位置,洪痕石刻在红框处石刻的右上角

第三场大洪水

第三场大洪水最高程的印记刻在七星岩莲花洞内榄核石上“银浦流云”字脚处。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五月二十七日,洪水连破高要、四会、南海堤围直泻广州,沿江各地均遭受严重洪涝突害,难民在十余万众。因当年是农历乙卯年,故史称“乙卯年大水灾”。据后来查测,当时高要水文站处洪峰水位为13.27米高程,自清道光甲辰年后此次灾情最为严重。

乙卯大洪水形成原因↓

这是气象、天文、地理等原因聚合产生的。一方面,西江梧州洪峰流量为54500立方米/秒,北江横石洪峰流量为21000立方米/秒,均为近200余年来最大的洪水,加上东江同时发生大水,三江洪水遭遇叠加,使珠三角遭遇空前大水;另一方面,西江、北江两江洪水在思贤滘峰峰相遇,适逢农历六月初一涨潮,大潮顶托之下洪水难以排泄,同时,西江下游出现了大面积的大雨和暴雨,更抬高了洪水水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星湖现状图。 西江1号 摄

为铭记历史洪水,充分利用七星岩摩崖石刻的水文题刻资源,发挥水患灾害宣传教育和警示作用,为今后防洪规划提供水文依据,肇庆水文分局联合肇庆市档案馆、星湖管理局在七星岩摩崖石刻附近设置水文题刻、历史洪痕碑、洪水记事碑共三处,系统介绍肇庆市遭受的三场历史大洪水的情况,直观展示历史洪水水位,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游客的防汛减灾意识。

一、水文题刻

石碑内容:水文题刻是保留典型场次旱涝水情水文信息的重要形式。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的水文题刻形式多样,是古人因地制宜、精心雕琢的智慧结晶,对后人有防洪警示教育作用。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连月霪雨,西江河水高涨,景福围崩缺,水位达到当时历史最高纪录,淹至如今七星岩北海碑亭之上。时任肇庆知府杨霈在碑亭顶上岩壁题写:“道光甲辰,水痕至此”(洪痕水位11.5米,珠江基面)。该石刻成为研究西江洪水历史的珍贵记录,同时警惕后人铭记水患之痛,永存敬畏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文题刻”在“北海碑亭”简介旁

二、洪痕碑记

石碑内容: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乃治国安世之本。肇庆市位于广东西部,扼两广之咽喉,有“岭表南来第一州”的美誉,拥有西江、贺江等主要通航河流,孕育出绚烂的广府文化。千百年来,西江之水养育了世世代代的肇庆居民,又因其桀骜不驯使百姓饱受水患之苦。每年端午前后,暴雨发于上,洪水危于下,每遇西江洪水肆虐,肇庆城区辄遭淹没。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西江洪水,景福围崩缺。时任肇庆知府杨霈在七星岩石室洞口李北海碑亭顶上岩壁题写:“道光甲辰,水痕至此”(洪痕水位11.5米,珠江基面),该水位高于现在的肇庆城区地面4米有余。

乙卯大洪水发生在民国4年(1915年)6月(农历乙卯年五月二十七日),水位比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洪水位还高四尺二寸。这次洪水连破高要、四会、南海堤围直泻广州,广州城遭到了水浸7天7夜的剧痛,珠三角30多个县受到重创,史称“乙卯年大水灾”。这场洪水,沿江各地均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据《高要县自然灾害史》记载,是年夏,淫雨匝月,西潦暴涨,县属堤围全决,自清道光甲辰年以后此次灾情为最重。景福围决口47处,肇庆全城淹没,城内水深数尺,波及广州。当时悲声遍地,惨不忍闻,流离失所、无栖息者亦难数计,难民在十余万众,是肇庆数百年来的最悲惨事。为铭记此次洪水,世人在七星岩莲花洞观音殿榄核石上“银浦流云”字脚处刻画洪痕(洪痕水位13.8米,珠江基面)。经查测,七星岩景区内历史洪水痕迹共有七处,形成了珍贵的水文题刻,警示后人勿忘洪患之害、常怀警惕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痕碑记”在“千年诗廊”简介旁

三、洪水记事

石碑内容:据《宋城怀古》(春秋卷)第五十章第一节记载:“道光十三年(1833)五月,西江暴发洪水。十三日(6月30日),西江洪水陡涨。十八日(7月5日),天降暴雨。肇庆府府城景福围白沙汛至龙母庙段的堤围尺决,洪水冲破跃龙桥窦。邑人马呈图于民国年间纂修《(宣统)高要县志》载,西江洪水的最高水位为11.53米,肇庆府高要县南岸、银江、白诸等二十一条堤围全部崩决,民舍毁坏万间,田地受淹三十余万亩。七月九日,西江洪水复涨,加上两次台风,堤围复决,民舍毁坏无数,田地受淹31.74万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兹将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和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所受两次特大洪灾,最高水位分别标记刊刻于此,寓示警鉴,防洪杜灾,以昭后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水记事”在七星岩水月宫右侧梯级上平台。

◆ 资料来源:广东省水文局肇庆水文分局

◆ 编辑:邹泳琪

◆ 一审:龙爱文 陈楚

◆ 二审:邓俊丽

◆ 三审:童益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