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身量纤纤,竟然食量惊人?蛇是邪恶的化身,还是有灵性的神?在辞别龙年、迎接蛇年之际,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牧,解码古代典籍与民俗文化里的蛇形象。
上古传说里的神蛇,食量惊人
《山海经》里记载了许多蛇,有的人头蛇身,有的长着翅膀,有的身体有多种颜色,比如相柳、巴蛇、肥遗、化蛇、育蛇、长蛇。有意思的是,相柳、巴蛇有着一个共同特点:食量惊人。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就是出自《山海经》里的“巴蛇吞象”。巴蛇身上有青、黄、红、黑四种颜色,它的嘴巴特别大,能把一头大象吞到肚子里,三年才完全消化,然后把骨头吐出来。《山海经》里还记载,人吃了巴蛇的肉,就不会嫉妒别人。
近几年,因为热播电视剧《长相思》,很多人知道了“九头相柳”,他的原型也是出自《山海经》。相柳长着“九首人面蛇身”,他是水神共工的臣子。相柳一出现就可能引发洪水,而且他有九张嘴,食量特别大,能吃掉九座山的食物。大禹治水之后,创造了九州的土地,都被相柳吃掉了。结果,相柳被大禹给杀死了,他的血散发着特别浓的腥臭味。相柳活着的时候,他经过的土地都会变成沼泽;死了之后,他的血所浸染的土地,就变成了不毛之地。屈原《天问》里的“雄虺九首”,说的就是相柳。
蛇与龙,原来有这么多关联
辞别龙年,迎接蛇年。你知道吗?龙与蛇这两个形象,其实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
龙有九似,其中之一就是:龙的身体似蛇形。因此,很多人认为,蛇就是小龙。
《山海经》里记载了烛龙,也叫“烛九阴”。他是一条龙,有着蛇的形态:“人面蛇身,赤色身长,千里钟山之神也。”他不吃、不喝、不睡觉,闭上眼睛就天黑,睁开眼睛就天亮,呼吸平缓的时候就是夏天,呼吸急促就变冬天。传说中,在中国西北角有一块是日月照不到的地方,烛龙管控着日夜与季节变化。
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起始于五六千年前,出土了很多和龙有关的器物,其龙的形象从形态上和蛇非常接近。因此,今天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或者说在中国文化发展的某个阶段,人们认为蛇是龙的起源之一。
为蛇正名:有灵性、寓意美好
蛇蝎心肠、蛇精……“蛇”的形象是好是坏?是善是恶?
李牧认为,在蛇年到来之际,有必要为蛇“正名”。从《山海经》到屈原的《天问》,都没有对蛇的形象进行价值判断。蛇精等不好的形象,是出现得比较晚的概念,有可能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在《山海经》里,蛇是很特别的,是具有灵性的动物。”李牧说,蛇有时候作为交通工具,被神乘坐往来;有时候还作为装饰品出现,比如,大禹的儿子夏启,用两条蛇是来装饰自己的耳朵,像耳环一样,这说明蛇还具有审美的功能。
传说中,女娲、伏羲也是人面蛇身。李牧认为,这个说法应该出现在西汉以后,《山海经》里并没有记载。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对蛇的形象接受度是比较高的,所以才会认同创世神的形象是蛇身。
蛇身是细细长长,而且蛇会蜕皮,这些都与传统文化中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等美好寓意相关。中国结里的“盘长结”,其灵感来源也是蛇。金蛇、藤蛇都是中国古代有吉祥寓意的蛇。曹操著名诗作《龟虽寿》中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和青蛇在民间都有着较高的接受度。
此外,今天许多医学院的校徽上都有着蛇杖的形象。李牧认为,这是因为古代蛇与医药有关,蛇皮、蛇胆都能入药。蛇有时候是致命的,同时也能救人。因此,人们对于蛇有着敬畏感,这是来自祖先的认知。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