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璟璟
不再接受15岁以下少年儿童参赛,不再对选手创新作品进行评价,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现象,对弄虚作假、他人过度参与、移花接木等违规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日前,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在参赛对象、组织方式、赛制规则等方面进行了大幅改革。(澎湃新闻)
“对弄虚作假、他人过度参与、移花接木等违规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这些指向明确、立场鲜明的表态,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基于对过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的深刻反思。的确,从以往的报道看,青少年科创大赛上的争议事件时有发生,某些低龄获奖者“作品”“成果”之高深、之高级,简直令人瞠目结舌。有媒体顺着这种直觉性的反常感深挖下去,果然发现了各种“故事”。应该说,此类乱象,已然污染了这一赛事的本义和形象,及时完成规则堵漏,乃是“消除影响”的必为之举。
青少年科创大赛,其设立初衷,是“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所谓“发现”,乃是给好苗子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也为后续的针对性、专门性培养,提供一个开启的契机。办赛颁奖,本身并不是目的。其根本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筛选出真正的“潜力人才”;二是,“以赛促教”,引导各个方面重视青少年的科技教育。但在过去的一些场景内,“选才”被扭曲成了“造神”,一部分家长利用手中的资源,“定制作品”“围猎奖项”“打造神童”,破绽百出而肆无忌惮。
此番相关单位大幅修改赛制规则,就是旨在堵上投机取巧的漏洞,让“拼资源”此路不通,让“真人才”脱颖而出。其中提到,“不再接受低龄段少年儿童和科技辅导员参赛”,这无疑更契合儿童学业教育和心智发育的规律,避免了某些家长为了参赛镀金,过早地给孩子加压。除此之外,也堵住了那些包办式、“全程代劳”的“低龄儿童科创神作”。新规则还强调,强化现场考察,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现象。在此背景下,弄虚作假,更大可能会原形毕露。
青少年科创大赛理应是基于兴趣、专长的,是充满探索精神而非功利思维的。“确保每一件参赛作品都能够真实反映选手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如此才能确保真正的人才被发现,才能保证稀缺的针对性教育资源被精准投放。完善公平,才有正向激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