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工职大龙袍校区
2025年1月16日上午,六合区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共建龙袍校区签约仪式举行,意味着南工职大正式落户六合龙袍。

关于位置,我在南工职大官网找到了具体描述:“龙袍校区位于六合科技创新港龙袍新城片区,西至龙袍新城一期边界西沟河及轨道交通车辆段,南至龙袍新城一期龙袍大道的东延线,北至规划高邵路,东至规划学雅路。”

根据这个位置描述,结合此前公布的龙袍二期的总体规划,我找到了南工职大龙袍校区具体的方位,面积着实不小,而且与早已开工的南航国际创新港一样,同样分为多个地块,显然与周边路网有较高的融合。

把视角切换到整个龙袍,其就在龙袍新城一期集中开发的居住区东侧,靠近一号初中,占地面积非常可观。

注意:上图为大南京生活圈自制,南工职大龙袍校区位置和范围仅供参考
南工职大天堂校区位于秦淮区,只有区区90.2亩,置换到六合龙袍之后,面积翻了近10倍,达到了867亩。显然这是一场双赢,那么这867亩又是什么概念呢?
光说数字其实很空洞,找几个对比项大家应该就有概念了,比如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占地约800亩,南京艺术学院占地约720亩,显然南工职大龙袍校区的867亩要更大一些。

六合大学城

除了南工职大龙袍校区,六合正在落实的还有南航国际创新港一期、南师灵岩产教融合研创区等。前者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一期四个地块,三个科技研发地块都是在建状态,甚至南侧两地块的建筑连外侧脚手架都已经拆除,进度还是非常不错的。
南航国际创新港将构建“创新团队+研究院+实验室+创新平台”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大平台、集成攻关大平台、产教融合大平台、创新创业大平台。


后者南师灵岩产教融合研创区的位置在地图上已经标注了出来,甚至连官微都已经有了。


而不管是地图上的标注,还是南师灵岩官微在简介中对该项目的称呼都是“南京师范大学灵岩校区”。

不过据我所知更标准的说法是“南师灵岩产教融合研创区”。毕竟这个项目不单单是大学本体还同时加入了研创、孵化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
其与六合在去年8月签约,共涉及10项校地、校企合作项目,项目总金额超10亿元,其中包括与中石化碳产业、众库科技、东渐数能、羽嘉航空动力、未来大健康食品等多家科技企业的5项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产业技术孵化项目。
新世代高校
六合高等教育的布局似乎稍晚一些,但却有着明显的后发优势。主要的优势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空间布局上的优势,另一个是产学研上的优势。
空间布局这块,其实很好理解,之前在南京不管是位于老主城的高校,还是后来在郊区新建的大学校区,绝大多数的模式都是圈一大块地,然后通过围墙围起来,内部的区域布局、路网与校区外部城市的路网完全不相干。
这导致一个结果,从大学城的角度来说,每一个高校都成了一个孤立的超大型封闭体块,缺乏街区感、活力感,整个区域显得冷清死板,对外交通极度依赖小汽车或其他交通工具,对行人格外不友好。校区外的道路即使环境再好,也是沿着围墙在走,从一个街区走到另一个街区很多时候都需要半小时左右。这显然不符合舒适的人体尺度,更适合汽车尺度。

但六合目前正在打造中的几所大学,明显可以看到与此前不一样的地方。最显著的特点是校区被规整的切割成了多块,与周边城市路网充分融合,有些校区甚至连围墙都去掉了,这种先进的去大院化、多组团模式是十分国际化的,既保证了区域交通的畅达性,也充分考虑了人尺度下的街区感。

另一方面产学研层面也是六合大学城的一个特色,其从一开始就将“研产”和“学”结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的互动转化优势,并与本地产业高度匹配。
整体来说我觉得整套思路其实和波士顿的各大高校布局和产业模式有那么一点类似。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在城内的布局也是分了多个模块,每个模块之间有相对充分的路网,使得与周边区域交通和环境有较高的融合感,大学的各个元素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超大单一的封闭地块。

麻省理工旁的肯德尔广场有些类似国内科创园的集中区,通过将地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投资机构、中介机构等进行打通互联,创造出了全球瞩目的产学研应用平台。甚至在国际上被公认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一平方英里”、“全球医药产业的华尔街”。

实际上六合的玩法也是类似的,这也是为什么六合的大学自带研发、孵化、甚至是产业组团的原因。在功能机制上显然属于最新一代的以大学为主要核心驱动力的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将产学研深深的烙印在了大学城的底层构建中。
从这个角度来说,六合大学城的前瞻性还是非常不错的,从机制到规划都有着国际化的高水准。给一点耐心,未来的六合大学城或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