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
青藏高原新增铜资源量2000余万吨,锂矿和铀矿找矿均取得重大突破……大宗矿产是制造业的“粮食”。1月以来“三矿连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制造强国奠定资源基础。

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
制图:汪哲平
“三矿连发”,找矿行动取得重大突破!
1月以来,接连传来好消息:青藏高原新增铜资源量2000余万吨,预测资源潜力达1.5亿吨;锂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我国锂矿资源量跃居世界第二;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取得铀矿找矿重大突破,资源量规模达特大型……
据介绍,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聚焦大宗紧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围绕重点成矿区带和重要含油气盆地,实现了一系列重大找矿突破,西部地区新增一批能源资源基地,中东部老资源基地资源基础进一步夯实,保障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能力显著提升。
铜矿资源储量实现大幅增长
大宗矿产找矿增储为制造强国奠定资源基础。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熊自力介绍,我国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同时也是第一大矿产资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大宗矿产是制造业的“粮食”,我国铜、铝、铁等大宗矿产找矿取得重大突破,资源储量大幅增长。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青藏高原新增铜资源量2000余万吨,预测资源潜力达1.5亿吨,已经形成玉龙、多龙、巨龙—甲玛和雄村—朱诺4个千万吨级的铜矿资源基地。青藏高原将成为世界级铜资源基地,有力改变我国铜矿勘查开发格局。
如何实现“矿越开越大、资源越开越多”的良性循环?“地质勘查+技术创新降低矿石入选品位”推动铜矿资源量实现大幅增长。
通过公益性地质调查引领商业性勘查,是找矿实现快速突破的重要路径。在巨龙—甲玛地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紫金矿业等矿山企业开展成矿规律及深边部找矿预测研究,对巨龙铜矿原有矿权范围进行补充勘查,累计投入钻探工作量9.8万余米,全面深入地对巨龙铜矿进行深边部探索。
企业是科技创新、找矿增储的主体。紫金矿业研究采用新的工业指标,扩大采选规模,使得降低铜矿入选品位门槛成为可能。巨龙铜矿入选的矿石铜品位已经从初期的0.4%下降到如今的0.17%,真正实现低品位铜矿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加大了铜及低品位伴生钼、银等有价金属资源清洁高效回收,铜、钼回收率分别达85%、74%以上。
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选择造山作用复杂、隆升剥蚀强烈、火山作用发育的藏西北为研究区,经过10余年艰苦攻关,取得空白区铜金找矿重大发现,将冈底斯铜矿带向西延展近千公里。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唐菊兴研究员介绍,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启动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筹部署,重点加强了全国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调查,联合地方政府、地勘单位、企业开展铜矿调查评价、重点勘查区资源潜力评价和重要矿山深部找矿预测,提交勘查区块建议,实现增储上产。
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支撑引领大型国有矿业企业如紫金矿业、中国黄金、中国铜业、西部矿业等矿山勘查增储,同时依托已批准的深地重大专项来为铜矿的勘查增储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新质生产力助力锂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找矿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中之重。通过地质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锂、锆铪、氦气、稀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均取得重大突破。
“2024年,我国自产锂资源增幅超30%,成为平抑国际锂矿市场价格的‘稳定器’。”熊自力介绍,我国锂资源类型多样、总量巨大,盐湖型、锂辉石型、锂云母型都有广泛分布。新发现西昆仑—松潘—甘孜世界级锂辉石型锂成矿带,预测资源潜力达3000万吨。在四川雅江木绒探获亚洲规模最大的伟晶岩型单体锂矿,青藏地区成为全球第三大盐湖型锂资源基地,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超千万吨。
先进找矿勘查技术方法,特别是新质生产力是锂矿找矿突破的关键要素。
中国地质调查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王登红研究员创建并完善中国锂矿的“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和“五层楼+地下室”层脉组合勘查模型,为锂矿靶区优选和勘查提供了理论依据。创新形成“空天地一体化”锂矿找矿勘查技术方法体系,包括高光谱遥感找锂矿、高原绿色钻探、含锂地质体多参数识别标志等技术方法,促进实现川西地区锂辉石找矿重大突破。
勘查地球化学技术也是“找矿利器”之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学求研究员介绍,中国地球化学找矿技术在世界居领先地位,中国锂地球化学基准图与目前已经探明的各种类型锂矿床吻合度极高,对于发现新的锂资源成矿区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高永宝研究员介绍,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找矿逐步向高海拔、深切割等区域转移,地质找矿新技术在提升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找矿勘查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疆和田等地探获超大型锂辉石型锂矿。
新类型、新模式推动铀矿资源量大幅增加
能源稳定供应和结构优化事关国计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油气和铀矿勘查不断取得新进展,新发现富满、庆城等10个亿吨级油田,新发现安岳、蓬莱等19个千亿方级气田;铀矿资源量大幅增加,探获10个大型铀矿床,夯实了伊犁、鄂尔多斯等5个大型铀矿基地的资源基础,清洁能源自给能力显著提升。
据介绍,“十四五”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利用煤田、油田地质资料“二次开发”找铀矿的思路,创新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式,在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发现特大型铀矿,将形成新的铀矿大型资源基地。
中国地质调查局铀矿专家金若时研究员介绍,泾川铀矿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全球首次在风成砂岩分布区发现的特大型铀矿,是新类型铀矿找矿领域的重大突破,切实提升我国铀资源安全保障程度。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除泾川铀矿外,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赛台、二连盆地中部准栅东和红格尔、南襄盆地泌阳、准噶尔盆地火烧山和将军庙等“四盆六区”均钻获工业铀矿体,取得重要找矿新发现。
据介绍,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中始终坚持绿色勘查理念。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戈壁荒漠铀矿调查项目负责人石岩介绍,项目在钻探施工中引入固控设备与技术,有效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废液处理量;同时采用闭合式泥浆循环系统,使用无毒无害、可自然降解性能的环保泥浆进行三级净化无害化处理,有效减少了泥浆对土壤和浅层地下水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扰动。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持续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大型资源基地建设为主线,积极落实“政府主导、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科技引领、快速突破”的央地企协调联动新机制,聚焦紧缺战略性矿产,加大“找、评、攻”力度,按照“一矿一策”分类施策,形成全国找矿“一盘棋”局面,圆满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科技赋能,为找矿添“利器”
人民日报记者 常 钦
近年来,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的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我国矿产勘查的深度、精度和效率。
科技创新和装备建设,为找矿行动添“利器”。我国自主研制的岩心钻机基本满足4000—5000米地质钻探需求,初步构建了“星—空—地—海—井”技术体系,助力一批大型矿床的发现及资源基地的增储上产,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部;自主研制出航空重力、航磁矢量等全系列技术装备和地球物理软件系统,创建了第三代综合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体系;形成了多尺度地球化学填图技术体系。
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熊自力介绍,近年来,“十四五”深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实施,“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启动实施,“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研发专项完成任务部署,能源资源有关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地质矿产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得到显著优化。
理论创新方面的突破,让找矿实践有依据。创立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中国东部板内燕山期大规模成矿动力学模型、胶东金矿热熔伸展成矿理论和阶梯式成矿模式、三门峡盆地油气成藏新认识、锂矿“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矿理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内生外成”理论和多期多阶段角砾岩型稀土成矿模式,建立了一批重要成矿区带找矿模型,为指导地质找矿实践,推动资源基地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小矿变大矿、一矿变多矿,推动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取得积极成效。首次突破低品位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盘活竹山—竹溪地区铌资源92.9万吨;创新超微细粒钛铁矿高效回收技术,盘活攀西地区钛资源近8700万吨。加大选矿技术攻关力度,攻克了一系列共伴生、低品位、难选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并工程化应用,将一大批“呆矿”变“活矿”,大幅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同时,推广应用300多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应用企业的平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均提升9个百分点,综合利用率提升15个百分点,矿业产值增加超过3700亿元。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5.1.22 第7版
人民日报记者 常钦
版面责编:纪雅林、郭玥、祝佳祺
本期责编:刘莉莉、罗彦、娄霄霄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一撇一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