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在真话背后的不一定是假话,也有可能是废话。

比如格局这个词,当它藏在真话背后的时候,

未必是在耍什么阴谋诡计,而更像是一种迫切的逃避。

现如今,谈格局的人太多了,这已经近乎成为了一种语言层面的“通货膨胀”。

过去夸人踏实,往往是真心实意的赞美,

现在夸人有格局,却像在阴阳怪气的说“你挺会装”。

短视频平台上,那些西装革履的博主对着镜头侃侃而谈:“月薪三千和三万的区别,就在于格局大小。”

再看评论区里一片“通透之论”,却没人追问那些凌晨三点,那为了生活奔波不停的外卖小哥,

该用多大的“格局”才能换来准时送达的五星好评?

而当格局这个词强行嵌入到生活场景之后,那股“说服的味道”就更冲了。

在相亲时,格局成了高标准的代名词;

搞装修的时候,设计室会用“体现格局要上档次”其目的只为提高装修费;

连某些服务行业都要以提升服务格局,

来彰显其服务人们的重要性;

但说归说,事情做的怎么样,大家有目共睹:

毕竟,在这些人的眼中,

嘴巴动一动就可以了,

再累着自己,就显得有些不划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格局这个词,本身的价值,已经与现如今滥用之后的效果截然不同,

现如今一提到格局,总会让人跟某些特殊目的挂钩。

比如在职场中,提到格局,往往会引发对宏大叙事的讨论,

因为太宏大了,所以讨论的格外激烈,

但也因为太宏大了,所以讨论之后,

只剩“一地鸡毛”。

而如果谁被扣上了格局太小的帽子,

那么未必是对方真的在格局问题出了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差错,

而往往是某些善于甩锅的人,

用格局小,当成了一种语言攻击,去霸凌那些真正做实事的人。

事实上,这种说法正在制造集体幻觉,当问题扣上了格局的帽子,

似乎是打开销量,打开人脉的快速渠道,

培训机构用“重塑认知格局”收割焦虑学费,

交际需求以“共同的格局才是朋友”捆绑派系,划清立场,

当所有人都在用“格局”涂抹现实,

说真话的人反而成了异类,

就像那个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明明看得最清楚,

却被贴上“不懂事”的标签。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以格局为尊,

比如菜市场里的卖菜摊主会直接告诉你“今天的菜价多少多少”,

修鞋大爷会以他的职业经验提醒你“就算这鞋补了,其实也撑不过半年”,

在这些烟火气十足的地方,语言保持着最朴素的诚实。

可一旦进入某些“高端场合”,大家忽然开始不说人话,

仿佛用词越抽象,就显得越高级。

当然,这不是说格局本身有错,

而是当它被滥用成“皇帝的新衣”时,我们就该警惕了。

我们之所以反感格局一词的滥用,不是否定追求远见的必要性,

而是厌恶有人利用这个词,来高度异化人们的认知和思想,

进而当成是他们逃避责任的工具,当成是他们遮掩无知的遮羞布,

真正的格局,从来不是飘在天上的云,而是长在地里的根,

想要拥有真正的格局,必须具备直面问题的坦诚,解剖细节的耐心,

以及“说人话”的决心和魄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翻阅古籍,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上那些“打脸”的有趣片段,

商鞅变法时,直接在城门口立木赏金,

用真金白银证明“说话算数”究竟带来了什么。

张謇办实业、建学校,账本里记的是每一块银元的去向。

他们未必谈格局,更不会利用格局去大做文章,

但他们所做之事,既有分量,

更有回响。

格局一词,在他们的面前,

此刻无声胜有声,

而那些只会把“格局”当盾牌的群体,

最终的结果只让真相无处容身,

而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真正在乎的,

不过是一句能听懂的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