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5年,太平洋的硫磺岛,战火连天,美军士兵在机枪声中前仆后继,泥泞的火山灰里埋着的不是陷阱就是地雷。每前进一步,都用鲜血铺垫。

然而,几个月后,苏联出兵东北,短短十天横扫满洲,所向披靡。关东军溃败得让人怀疑人生,完全没了“皇军”精锐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战争的反差让人疑惑:美国打日本如此艰难,而苏联却轻而易举。答案不复杂,但绝对精彩。今天,我们就揭开这场“胜利与代价”的真相。

用命填出来的胜利

美国日本的太平洋战场打得那叫一个“绞肉机”。尤其是硫磺岛,听起来名字挺美,实际上是人间炼狱。这个面积只有21平方公里的小岛,驻守的日军却整整有2万人。别小看他们,这批士兵个个视死如归,打算拼光最后一滴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军打这个岛,先派轰炸机炸,接着派军舰炮击,整整72天,把整个硫磺岛炸了个底朝天。但奇怪的是,岛上的日军几乎毫发无损。为啥?他们早就挖好了地道,把整个硫磺岛变成了一座“地下城”。地面上的炸弹轰炸是“虚惊一场”,人家真正的火力都藏在地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军士兵一登陆,立刻遭遇铺天盖地的机枪火力。日军躲在火山岩和地洞里,冷不丁地冒出来射击,然后瞬间消失。

美军士兵疲惫不堪,每推进一米都像过鬼门关。最后,美军用了整整一个月才拿下这个小岛,阵亡7000多人,伤两万多。为了这个“人间地狱”,付出的代价实在太惨烈。

如果说硫磺岛的血战是日军作战风格的缩影,那“玉碎”战术就是他们脑袋里根深蒂固的理念。简单说,这就是一条命换一条命的战术,日本军队几乎把“死”看作一种“美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告诉士兵:被俘是家族的耻辱。结果呢?在战场上,这些士兵不是自杀就是拼到最后一刻拉手榴弹同归于尽。就连普通百姓也深信不疑:投降不如去死。而正是这样的军国主义教育造成了战争更大的悲剧。

硫磺岛一战,日军2万多人,最后投降的不到200人。这让美军一方面庆幸打赢了,一方面也头疼得不行:到底怎么才能快速解决这种死缠烂打的敌人?

苏联的雷霆出击,为何轻松取胜

说完美国,再来看看苏联。这边的战局完全是另一幅画风:装甲洪流碾压,短短10天就拿下整个满洲,干脆利落得像一场军事演习。

有人会问,日本关东军不是“皇军精锐”吗?为何打得像豆腐渣?真相是,这支“精锐”早已名存实亡。关东军最早确实很强,但后来太平洋战场吃紧,日本把最优秀的兵力都抽调到南方,东北地区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甚至还有刚刚服役的大学生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看装备,关东军的火炮和坦克早已落后。面对苏联的现代化机械化部队,他们的轻型步枪和过时的山炮根本毫无还手之力。

苏联的出兵路线,堪称战争艺术的典范。红军在东北平原上展开大规模装甲部队,用坦克和火炮迅速摧毁日军防线。地形又宽广又平坦,简直就是为机械化部队量身定做的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关键的是,苏军采用了闪电战的战术,打得关东军根本来不及反应。后勤补给被切断,通讯线路被炸断,日本军队到最后甚至连指挥都成了问题。许多士兵还没开枪,就已经被苏军坦克从阵地上碾了过去。

与此同时,苏联空军在东北战场上也占据绝对优势。日军老旧的战机根本不是对手,大部分飞机刚起飞就被击落。天上被封锁,地上被坦克横扫,日本人想跑都没地方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的成功,不仅是因为战术得当,还有后勤保障的碾压。红军的大规模后勤补给系统保证了弹药、燃油和粮食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反观日本,物资匮乏、弹药告急,甚至还有士兵因饥饿战斗力锐减。没有后援的战争,注定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为什么美国难,苏联却轻松

美国从珍珠港事件开始,就挑起了对日战争的主力,独自扛下整个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从1941年到1945年,光是一个小岛接着一个小岛地打,就已经让美军疲惫不堪。

而苏联呢?等到了1945年,日本已是强弩之末,关东军的“精锐”早已抽调,东北的抵抗力量几乎等于零。

再说战场地形,太平洋上的小岛千奇百怪,地形复杂到让美军装甲部队根本派不上用场。所有的战斗都得靠步兵硬拼。而东北平原宽广开阔,苏军的机械化部队在这种地形上如鱼得水。地形优势加上装备碾压,苏联的胜利几乎成了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美国用了四年时间,耗尽了日本的大量资源。

太平洋战场的失败,使日本的军工业几乎停摆,连维持基本战斗力都困难。苏联的入场时机可以说是“完美”:前人打下了基础,后人轻松收割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和苏联的对日作战,看似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背后却有着复杂的历史和战略背景。

美国用四年的血战摧毁了日本的作战能力,而苏联在最后阶段出场,用一场完美的闪电战结束了战局。不同的战斗风格,也让这场战争留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已经过去,但它的教训和思考,仍值得今天的人们反复咀嚼。日本当年的“玉碎”战术和军国主义教育,终究付出了惨重代价。未来的和平,正是建立在这些血泪教训之上。

参考资料:

美日血战太平洋小岛 日军最后无力自杀坐等被烧死.新民晚报.2016-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