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觉醒来,饭碗没了
家里没断网的姐妹们,应该都知道DeepSeek了,一个把美国科技圈和美股搅得鸡飞狗跳的中国AI,真的给中国科技上大分了!
很多人拿它跟ChatGPT放一块PK各种维度的数据,说实话我用ChatGPT两年了,直观感受是不分伯仲,不过DeepSeek在怼人这条赛道上,绝对是一骑绝尘!
我加的一个公号博主交流群,好多人在群里喊,饭碗要保不住了!要失业了!
想起2021年夏天,我写了一篇关于“AI抢白领饭碗”的文章,当时还有人说我“危言耸听”,“一惊一乍”,没想到我还是太乐观了,“未来”已经提前来了。
时光机|未来10到20年,“吃香”职业大洗牌
春节那会儿,一个德国老同事发消息给我拜年,顺便聊起了我之前做实习的部门market intelligence(市场情报部)。
听着神神叨叨的,其实就是在互联网上,搜集竞争者和上下游的各种新品,然后做成报告推送给全公司的产品部。
老同事告诉我,大约一年前,部门撤了,只留了一个人,其他人的工作完全被AI接管了。
我清楚记得,那个部门原本有5个同事,都是典型的高知中产。
2. 不久的未来,哪些饭碗保不住了?
“AI抢中产饭碗”的例子就在身边,这两天我也在想一个问题——
按照这个发展趋势,哪些人的饭碗,接下来会很危险了?
今天就站在AI的肩膀上,聊5毛钱这个话题吧。
等再过三年回头读这篇,看看是“够超前”还是“一惊一乍”。
办公室里的“流水线”岗
我在2021年的文章里引用了一个预测说,AI时代,首当其冲的是办公室白领。
高度依赖规则、流程清晰、重复性强的工作,本质就是在办公室的“流水线”上“拧螺丝”,最容易被AI取代。
这类工作有一个共同特点:可编码。
而AI最擅长的就是编码和解码,它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几个人的工作,不会喊累,不会烦躁,不会抱怨加班,顶多就是服务器繁忙,让你等等再来。
比如做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等工作,以前全靠人力搜,一行行录入,啃着手指甲盖硬着头皮分析,现在AI几秒钟就能全部搞定。

前面提到我实习过的市场情报部,做的就是这类工作,现在AI可以24小时不间断爬取收集数据,效率比人高太多了。
办公室里的“算命先生”
我刚毕业的时候,从初级岗金融分析开始做。
听ex同事说,以前两个analysts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就能做,被AI“降本增效”了。
按说这种工作需要有专业知识打底,需要动脑子分析,并不是简单的办公室“流水线”工作,为什么也会被取代?
因为归根结底,初级分析岗搞的所谓的“分析”和“预测”,本质上就是一堆固定的因果逻辑和数学模型,套用就完了!
得出来的结果呢,要尽量用模糊化的表达说出来,就跟星座运程似的,撞概率也能蒙对几次。
以前我们同事就自黑说,这个班上的,跟算命的没两样!
只要把背后的逻辑和模型投喂给AI,它们分分钟就学会了,分析预测起来比人类算命的,不是,人类分析师快上百倍。
而且AI不会犯低级错误。
我一个同事以前做预测分析,原始数据点错了个小数点,结果整份报告方向完全跑偏,全部门陪他加班到后半夜。这种“手抖”的错误,交给AI就不用担心。

不只是金融分析工作,AI也开始整顿法律行业了。
ChatGPT已经给我打了一年多的工,当我的初级法律助手,把合同翻译成人话,分析条款内容,初步查找漏洞风险,这之后,我再交给律师做review。
尽管没法完全替代律师,但帮我减少了咨询律师的费用。
凡是流程标准化、可模式化计算、可逻辑推理的工作,AI都能干,而且干得更好更高效。
模式化的“假创作”
以前我们都觉得,创意类工作高度依赖人类的灵感和劳动,AI应该干不了。
但现在发现,AI可以能自动生成海报、写文案、起slogan,甚至音乐都能按照你想要的大师风格复刻。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自媒体小编突然有了危机感。
因为90%以上的编辑,基本上只会按照模板流程化写作,高度依赖“借鉴”别人的内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新颖的观点,被AI取代是迟早的。
不是说AI会取代整个创意行业,而是会取代那些只会“模式化创作”的人。
尽管AI那么会写作文,我依然相信图文不死,AI的文笔再好,也取代不了人的独立思考和观察视角,尤其是文字背后的那些真实的生命体验。
程序员亲手干掉了自己饭碗?
现在AI写代码的能力突飞猛进,最近刚刷到一个小学生,零编程基础,让Deepseek写了个俄罗斯方块的程序,直接就能在微信小程序里运行。
评论里很多人说,程序员做出了AI,然后亲手干掉了自己的饭碗。

我还是那个观点,AI淘汰的不是某个行业,而是行业中的可模式化、可编码的岗。
像俄罗斯方块这种游戏,只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编程,它的代码大部分是按照固定模式写的,相当于是编程界的“流水线”工作,按部就班“拧螺丝钉”就行了。
这样的编程,AI比人类程序员高效多了。
所以说,AI取代程序员,取代的只是初级程序员,如果只会把客户需求简单转成能运行的程序,可能真的会有面临失业的风险。
但那些可以设计技术架构,训练AI模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程序员,未来会更加吃香,这些技能是AI目前无法轻易取代的。
简单体力劳动&简单生产工作
前面四类被抢饭碗的工作,都属于脑力劳动,AI时代的一部分体力劳动场景,也会被颠覆。
特斯拉的Optimus擎天柱机器人,早就在厂子里拧螺丝,组装电路板了,安装电池的误差比人类还小。
据说它还能负重20公斤,在仓库里跑来跑去找东西,效率比人工快三倍,而且还能自动更新仓库地图,不需要人去吭哧吭哧录入几千个商品的位置了。
十年前,我参观过一家德国做LED的工厂,从生产到质检,甚至是折纸箱的过程,都是机器人完成的,偌大的工厂只有一名工人,他负责把灯泡装箱,把箱子搬到地上,码齐。
我当时问老板,纸箱都是机器人折了,为啥装箱子搬箱子不行?
他说你太小看人类手部的操作精度了,而且机器没法处理一些突发情况,比如哪个箱子快塌了,工人一眼就能判断,但机器人没法随机应变。
现在的机器人和AI结合,已经可以完成相当多的精细操作了,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迅速进步,甚至可以让它们判断处理突发状况。
十年过去了,那个工厂里唯一的人类岗,不知道还在不在。
写到最后,我在想一个问题。
现在AI取代的是初级岗和一部分中产岗位,未来几年,会不会就轮到了高级岗,然后接管全人类?人类的命运往哪走?
我不知道,我也挺迷茫的。
尤其是看到现在的AI,已经不只是一个效率工具,而是沟通上也在极力模仿人类的温度,真的让人有种细思极恐的感觉。
这大概就是“恐怖谷理论”说的,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人类会对它的好感度上升,但相似度接近99%的时候,人类会感到不适,甚至恐惧。
它几乎就是人,但又好像缺了点什么。
这个“缺了点什么”,就是人类那些非理性的、不完美的东西。
AI可以模仿共情你,但AI不会真正在乎你。
AI可以安慰你,但它不会真的因为你的痛苦而痛苦。
AI可以模仿后悔,但它不会半夜三更反复折磨内耗自己。
而人类的情感,就是这些不完美的情感消耗,堆积成的。
这些情感消耗,对AI来说是“低效的能量浪费”,但对人类来说,它是生命本身。
AI会告诉你,一切问题皆有答案。
但人类会在思考问题后,对答案感到更加迷茫,觉得无能为力,觉得自己好渺小,很难过,然后得出结论——
人不是为了“最优解”活着,人是为了“感受”和“体验”活着。
这就是人的灵魂居所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