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实实在在被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观给惊到了!过年的时候,儿子和 4 个高中同学聚餐,这几个孩子都不简单,分别毕业于中大、浙大、西安交大、华南理工,还有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如今都领着 50 万年薪以上,妥妥的人生赢家。

饭毕,我刚好顺路去接儿子回家,想着顺便把他的同学们也一个个送回去,假期打车总归是不太方便的。可他们却纷纷说道:“阿姨,送我们到巴士站就行,我们坐巴士回家。” 我满心疑惑,路上便问儿子:“为啥你同学不坐网约车?” 儿子白了我一眼,那表情好像在说我这个问题有多离谱似的,回我道:“同样的距离,花 1 元钱可以为啥要花几十元?”

回到家,儿子递给我一个打包袋,我好奇打开,里面是几块烧鸡。我笑着问他:“为啥剩这么少也打包?” 儿子理所当然地说:“吃不完当然打包带走呀,猜拳我赢了才带的。” 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连用剩的几块纸巾他们都打包带回来了。

我这好奇心被彻底勾起来了,又问儿子谁买单的,他轻描淡写地回我:“AA 制。”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我这收入才几千的大妈,平时和朋友吃饭都不打包,总觉得有点失礼,还嫌麻烦。可看看儿子他们这些 95 后,拿着高薪,却在这些小细节上如此 “抠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仔细想想,他们并非是真的吝啬。坐巴士不坐网约车,是懂得衡量性价比,花小钱办大事;打包剩菜,是不浪费食物,尊重劳动成果;AA 制,是在人际交往中保持清晰的界限,不占别人便宜。他们的消费观,看似 “抠搜”,实则是一种理性和成熟。

反观我们这一代人,很多时候消费更多是出于面子和习惯。在饭店吃饭,哪怕吃不完也不好意思打包,觉得丢人;和朋友聚会,抢着买单,生怕被说小气。可这样的消费,真的是必要的吗?是不是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而忽略了消费本身的意义呢?

时代在变,消费观也在变。年轻人的消费观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们看到,消费不是简单的花钱,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在追求品质生活的同时,也能做到精打细算,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智慧。或许,我们真该向这些 95 后学习,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