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5年总台元宵晚会中,一大批无锡非遗好物被带到了央视一号演播厅,为现场增添了独具魅力的江南风情,也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了无锡非遗的深厚底蕴。

新吴也有很多特色非遗。就在最近,新吴又新增一批市级非遗项目。

日前,无锡市人民政府发布《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的华氏榜书、水生面制作技艺、万氏二胡制作技艺、江南羊肉烹饪技艺(杨和尚羊肉烹制技艺)、锡帮菜制作技艺(无锡本帮菜制作技艺)、无锡花样石锁(石锁套路)、无锡花样石锁(石锁上拳),共7个项目入选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氏榜书以明嘉靖年间华察为皇帝代笔为发端,经七代传承至今。华氏榜书因多为帝王代笔题写匾额,故又称“帝王之书”。华氏榜书气势雄浑、苍劲豪迈、庄严大气。书写时需运用全身之力,一字一气呵成,不能加墨点白,事后修补。华氏榜书往往伴随着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历史见证的重要实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生面制作技艺诞生地在梅村,历经百年,是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地区民间传统面食的制作技艺,该技艺制作的面食选用纯天然、最初级和原始的食材,保留了地道、传统的吴地风味,对研究江南地区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氏二胡制作技艺完好保留传统制胡技艺,从蟒皮选材到前期吃水处理,从蒙皮松紧到后期调音,不断创新发展。万其兴大师通过七十年的钻研,进行多项改良,制作出的“万氏二胡”融合“南韵北风”,既适合演奏传统风格曲子,又能演奏现代风格作品,丰富了二胡演奏的表现力,受到众多演奏大师的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南羊肉烹饪技艺(杨和尚羊肉烹制技艺)制作的羊肉“酥而不烂、不失其形”,羊糕“色泽鲜明、口味纯正”,羊汤“色清味浓、口齿留香”,经五代传承,保留着硕放一带民风民俗的味道记忆,拥有较高的市场品牌影响力,社会大众的认可度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锡本帮菜制作技艺是锡帮菜三大构成(本帮、船菜、京都菜)中最重要的基础,具有“浓油赤酱而不腻,清鲜白亮而不薄”的鲜明特色,炖焖煨焐技法丰富,“咸出头,甜收口”工艺独特。本帮菜制作精细,配色和谐,讲究不时不食,五味调和,充分演绎了锡式生活所代表的江南精致饮食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锡花样石锁(石锁套路)通常使用小锁和中锁,以繁简相间的技法组合、高低错落的抛掷方式、急缓互补的造型亮相为特色,将花样动作按照石锁的运动路径科学串联,通过单人、双人、集体三种形式表现,给观赏者带来视觉的盛宴和情境的代入感,生动地体现了无锡地区劳动人民的创造价值,对研究无锡本土武术文化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锡花样石锁(石锁上拳)将无锡地区石锁花样与石锁上拳紧密结合,以惊险巧妙的抛接手法、辗转腾挪的身形步法、恰如其分的发力力度、默契无间的多人配合为特点,以手法巧妙、步法多变、动静结合为特色,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承载着无锡地区群众健身习惯变迁史和深厚的传统体育精神。

截至目前,无锡高新区(新吴区)拥有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传承体系不断完善。

下一步,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将继续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发展工作,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 杨亦哲

来源 | 新吴文体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春第一会,吹响冲锋号!无锡高新区建设一流高科技园区推进会暨2025年“双招双引”工作部署会召开

泰伯庙会火热开场,吴文化发展传承惠民活动启动

伯渎河文化中心,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