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还没开始几个周,比亚迪就扔出一枚原子弹,砸向了战斗白热化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战场。

2月10号晚上,比亚迪搞了一场“智驾平权”发布会,宣布全系车型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

上至24.98万元的宋L EV,下至7.88万元的海鸥,首批21款新车全部标配,而且加配不加价,四舍五入等于智驾是免费送给用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举动在行业里引发了极大的震撼。

要知道,目前绝大部分新能源车企,都只在10万元甚至更高价格带的车型上配置高阶智驾功能,而比亚迪一下子把智驾干到了10万元以下的车型,尽显“价格屠夫”的本色。

其实比亚迪搞类似横扫行业”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了。但这一次,却让一众同行感到五味杂陈,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为什么呢?因为比亚迪其实一直对智驾不是特别积极。

在2023年3月财报电话会上,王传福曾经直白地表示“无人驾驶都是扯淡”这个观点。

当然,尽管“无人驾驶”和“智能驾驶”不能混为一谈,但老板说出这种话,很难不让外界理解成“比亚迪不重视智驾”。

就连马斯克,都在去年7月底发了一条推特,劝比亚迪赶紧补上智能化短板,不然就得出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短短两年时间,从“扯淡”到“标配”,比亚迪掉头的速度太快了,以至于王总多少有点一巴掌打自己脸上的味道。

但看到这一幕,其实同行是一点儿都笑不出来的,这里面有两点。

首先,是比亚迪之前对智驾的“不积极”,几乎完全没有影响它的销量。在新能源车上半场战事中,比亚迪的胜利几乎和“智能”没什么关系。

比亚迪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卖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比亚迪的DM-i混动技术、垂直整合能力、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等因素。

便宜、大碗、续航强,车主们都不是冲着智能化程度来的。

所以,尽管比亚迪前期产生了战略“误判”,在智驾上有一小块短板,但这块短板并没有拖累比亚迪的销量,原因就是比亚迪的其他长板实在是太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比亚迪意识到问题后,掉头追赶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同行们的预期。

比亚迪在过去两年,一举把智驾团队扩充到了5000人以上,像推土机一样碾压过来。

这种快速调动大规模工程师团队打攻坚战的能力,华为能做到,比亚迪也能做到,但行业里其他公司很难做到。

另外,比亚迪也要感谢同行们在智驾领域的多年内卷,不仅把技术卷成熟了,也把智驾的硬件成本卷了下来。

比亚迪之所以能把智驾方案下放到10万级别以下的车型,正是站在了成熟产业链的基础上。

因此有人说了:王传福打不打脸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比亚迪开始掉头,它的追赶速度足以让所有人感到恐怖。

当同行车企在后视镜里看到比亚迪飙车逼近的身影时,它们肯定没有一点儿想笑的心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比亚迪的一众对手里,对这个场景感触最深的,恐怕就是华为,因为它曾经做过一模一样的事情。

2000年左右的时候,华为曾经对“小灵通”(PHS技术)一直很鄙视,错过了几百亿的市场,导致一家原本不入流的公司UT斯达康异军突起,甚至威胁到了华为的大本营。

2003年后,华为意识到问题,迅速纠正,调集了大批工程师团队,集团冲锋,仅用6个月时间就攻破了小灵通技术。

并且借助强大的集成供应链系统,把小灵通手机的出货价从2000块砸到了300块,一举把UT斯达康打成巨额亏损,最终退出跟华为的竞争。

有大兵团作战经验的公司,如果能在意识到自己错误后,迅速调集资源,不惜代价集团冲锋,战斗力会强悍到让所有人胆寒。

当年的华为是无解的,现在的比亚迪也是无解的。

不知道,现在绑着一只手应战的余承东,是否在比亚迪追智驾的这件事上,看到了一些自己熟悉的影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