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关于对《泰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21-2035年)》《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1-2035年)》《泰州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2021—2035年)》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其中,泰州市域轨道交通S1~S5号线规划曝光!
S1~S5号线线路总长度180km,共96个站点,其中包括26个换乘站,高架线133.6km,地下线46.4km,地下敷设比例25.5%。

1号线:线路长度48km,换乘站7个,站点29个。
1号线规划站点:碧桂园(换乘站)-秋雪湖-泰州站(换乘站)-京泰路商圈(换乘站)-凤凰佳园-运河路-中远依云湾-坡子街(换乘站)-迎春路-济川路-人民广场(换乘站)-万象城-周山河路-体育中心-站前大道-泰州南站(换乘站)-医药东部创新园-野徐-天禄湖公园-药城会展中心-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许庄-明发广场-通港路-港城路-扬子江药业集团-港口东路-临港经济园区-高港客运站(换乘站)
2号线:线路长度35km,换乘站5个,站点23个。
2号线规划站点:智慧动力小镇(换乘站)-姚家路-新能源产业园区-龙翔路-吴陵路-汽车客运西站(换乘站)-坡子街(换乘站)-东风路-春兰路-东环路-京泰路(换乘站)-苏陈西-苏陈东-佳兆业-三水公园-华东五金城-溱湖大道-姜堰区政府-三水大道(换乘站)-姜堰中医院-人民公园-励才路-中天
3号线:线路长度27km,换乘站6个,站点15个。
3号线规划站点:泰州站(换乘站)-京泰路商圈(换乘站)-京泰路(换乘站)-迎春公园-兴工路-泰州市中医院-泰州学院-农牧学院(换乘站)-塘湾站-党校-泰州南站(换乘站)-创融湖-解家舍路-创新大道-大泗(换乘站)
4号线:线路长度25km,换乘站4个,站点14个。
4号线规划站点:杨庄-城北物流园区-森南社区-汽车客运西站(换乘站)-烈士陵园-明珠花园-供电公司-人民广场(换乘站)-省泰中附中-农牧学院(换乘站)-文创大厦-京泰路-秦蒋村-白马(换乘站)
5号线:线路长度45km,换乘站4个,站点15个。
5号线规划站点:高港客运站(换乘站)-永安镇-永安洲-泰兴工业园-根思路-济川药业(换乘站)-振泰路-江平路-鼓楼路-济川路-泰兴市政府-泰兴东站(换乘站)-城东工业园区-河失镇-黄桥镇-黄桥站(换乘站)


泰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21-2035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 【第01条】 规划范围
本规划分为市域、市辖区、中心城区三个空间层次。市域层次包括泰州市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5787.99平方公里。市辖区层次包括海陵区、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姜堰区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1567.7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层次包括海陵区、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姜堰区所属全部街道以及野徐镇、白马镇、苏陈镇、永安洲镇的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700.92平方公里。
- 【第02条】 规划年限
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第二章 区域和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 【第03条】 铁路设施规划
围绕“面向长三角、接轨沪宁杭”的长三角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目标,优先推进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泰州段)、盐城经泰州无锡常州至宜兴铁路、常州至泰州铁路建设,有序推进扬州经扬泰机场至泰州城际铁路、宁镇(扬中)泰城际铁路等铁路规划建设,加快形成以高快铁路为骨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多层次铁路交通网。
1、加密高速铁路网络
规划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泰州段)、盐城经泰州无锡常州至宜兴铁路、淮泰常铁路、常州至泰州铁路,预留扬州经扬泰机场至泰州城际铁路、宁镇(扬中)泰城际铁路、泰州经海安至如东城际铁路、靖江至南通城际铁路、江阴至靖江线廊道空间,促进南北跨江联系、东西联动协同发展。
2、完善普铁基础支撑
推进宁启铁路泰州西货站改(扩)建,保障宁启铁路站后工程建设,远景预留宁启铁路开行市域(郊)铁路的可能性,支持新长铁路扩能改造,规划泰州港高港港区铁路支线、泰州港泰兴港区铁路支线、泰州靖江港区专用线、戴南不锈钢物流园专用线、沿江货运铁路等相关普速铁路。
- 【第04条】 公路设施规划
1、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
至2035年规划形成“两纵五横”高速公路网,两纵为阜阳至溧阳高速公路、盐城至靖江高速公路;五横为南京至盐城高速公路泰州段+东台至兴化高速公路泰州段、启扬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如皋至常州高速公路、泰州至常州高速公路。规划预留泰州沿江高速公路、泰州西部高速公路廊道,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
2、干线公路网布局规划
以“骨架提升、强化辐射、客货分离”为原则规划构建“三纵十四横八联”国省干道网。
3、过江通道布局规划
加快过江通道建设,共计规划9条过江通道,其中包括现状2处、在建3处、规划建设2处、预留2处,平均间距约10公里。具体而言,在现有泰州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常泰长江大桥(在建)、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在建)、张靖皋长江大桥(在建)等5条过江通道基础上,规划江阴第三过江通道、靖澄过江通道,预留张靖过江通道、润泰过江通道,促进泰州与苏锡常都市圈跨江融合发展。
4、公路枢纽布局规划
公路枢纽方面,加快医药高新(高港)区汽车客运北站建设,泰州汽车客运站改(扩)建,完善公路客运枢纽布局。
- 【第05条】 航空设施规划
1、扬泰机场枢纽
协作推进扬州泰州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远期规划将空港等级从4C级提升为4E级,打造国际级旅游航空枢纽和集散中心,构建多模式集疏运系统,实现与市区半小时通达、市域1小时覆盖。注重利用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及宁镇(扬中)泰城际铁路-宁马城际实现泰州中心城区与上海第三机场、南京禄口机场的1小时快速联系。
2、通用机场
规划形成2个A型通用机场和4个B型通用航空机场格局,其中A型通用机场包括兴化及泰兴通用机场,B型通用机场包括靖江、姜堰、海陵及医药高新区(高港区)通用机场,实现全域覆盖,支持通用机场发展观光旅游、应急救援、商务飞行和业务培训。
- 【第06条】 水运设施规划
1、沿江港口
充分发挥12.5米深水航道作用,推进沿江港口码头建设。推进泰州港高港港区码头工程杨湾作业区一期、泰州港高港港区码头工程高港作业区扩容、泰州港高港港区码头工程永安作业区四期、泰州港高港港区码头工程作业区五期码头工程、泰州港高港港区码头工程北夹江码头工程、泰州港泰兴港区过船作业区码头扩容工程、泰州港泰兴港区七圩作业区码头扩容工程、夹港作业区码头项目、泰州港靖江港区八圩作业区码头扩容工程、泰州港靖江港区新港作业区码头扩容工程,规划新建古马干河作业区码头项目、泰州港泰兴港区LNG码头工程。支持整合提升效益低下的港口岸线,新建或改(扩)建万吨级以上码头,提高靠泊能力、提升装卸效率。
2、内河港口
新建城南作业区码头工程、渭水河米业码头工程、金桥焊材码头工程、泰州港泰兴港区船舶洗舱站码头工程等项目,根据城市物流发展需求,支撑保障内河港口布局进一步优化。
3、内河航道
在泰东线、盐邵线、通扬线等3条三级航道基础上,按照三级航道标准实施兴东线航道整治工程、盐邵线航道整治工程、泰东线戴南连接线,以及支线航道建设,促进形成由三级省干线、五级及以上货运支线组成的“三纵五横”航道体系,支持加快建设干支相连、通江达海的便捷水运网。其中,“纵一”为盐邵线、下官河,“纵二”为泰东线(含引江河)-南官河-泰东线戴南连接线,“纵三”为高东线-兴姜线-姜十线-焦港河;“横一”为通扬线-新通扬运河,“横二”为兴东线,“横三”为古马干河,“横四”为如泰运河,“横五”为兴白线。
第三章 城市道路网规划
- 【第07条】 城市道路网体系分级
泰州市中心城区道路网络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层级,其中主干路包括交通性主干路和生活性主干路。
(1)快速路:构筑与泰州市“一轴一核三极三城”城市空间格局相协同,承担对外畅达、各片区快联、中心保护、路网减负、枢纽集散功能的快速联通路网体系。
(2)主干路:包括交通性主干路和生活性主干路。其中交通性主干路主要承担城市组团间的较长距离交通需求,并兼顾高快速路交通流量的集散功能;生活性主干路主要承担组团内部各功能片区之间的交通需求。
(3)次干路:以服务组团内部为主,强化道路的贯通性,分担主干路交通流量,与主干路共同构建互联互通的干路网体系。
(4)支路:组团内部集散道路,以服务沿线用地出入为主,结合用地性质进行路网密度的“差别化控制”。
- 【第08条】 快速路系统规划
构建与城市空间相匹配、与交通网络系统相协同、高快衔接、枢纽快联、中心保护、跨区快达的“六横五纵、井字放射”快速路网体系,规划总长度228公里,路网密度0.45km/km2。
l六横:站前路、永定路、姜高路、创新大道、通港路、沿江高等级公路(高港大道);
l五纵:祥泰路-泰镇路、东风路、兴泰公路、溱湖大道、S229;
l井字放射路网:形成服务海陵、高铁枢纽片区、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姜堰区的快速路环放路网。
- 【第09条】 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布局规划
主干路方面,在六横五纵快速网基础上,重点打造海姜一体化横向贯通主干路及港城一体化纵向贯通主干路,构建“十九横十六纵”主干路网,总长约488km,密度1.69km/km2。
次干路方面,结合用地开发,优化、加密次干路网络布局,提升片区道路网络通达性,总长407km,密度1.41km/km2。
支路方面,依据组团和片区的用地性质、功能分区和用地条件,支路网密度“差别化控制”,至2035年,道路网总密度达到8km/km2以上。
道路与高铁协调规划方面,协调道路与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泰州段)、盐城经泰州无锡常州至宜兴铁路线位位置关系,统筹铁路桥墩与道路断面,合理预留道路空间,减弱铁路对道路网的阻隔效用。
第四章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
- 【第10条】 丰富慢行生活圈规划
倡导慢行与公共交通无缝衔接,推进道路网、绿道网、社区公共通道三网融合,构建公共交通+高连通度、高可达性、高渗透性的慢行网络,打造慢行主导的15分钟生活圈,提升街道活力,将绿行底色渗入社区、深入人心。
- 【第11条】 步行单元分区
根据泰州实际情况及不同地块内主导的土地利用性质、步行人流的主要性质,面向15分钟生活圈划分商业办公单元、居住区单元、公园景点单元、科教文化单元、交通枢纽单元、工业仓储单元六个类型的步行单元,构建步行单元慢行生活圈,减少长距离的机动化出行。
- 【第12条】 日常性慢行交通网规划
1、步行交通网络
日常性步行道网主要是服务于通勤通学等出行需求,由依托城市道路的人行道系统、街巷、地块开放的公共路径组成。要求人行道连续、完整,确保足够的有效宽度以保障行人通行权。同时应根据分区要求,提升步行网络密度。
2、自行车交通网络
(1)自行车重要主通道网络规划
基于泰州中心城区自行车出行分布,规划泰州城区“八横六纵”重要主通道,姜堰区“三横四纵”重要主通道,主城区通道总长度234.2km,密度0.85km/km2。
(2)自行车一般主通道网络规划
一般主通道是自行车网络骨架的主要构成,泰州城区共规划一般主通道总长度为323.9km,密度1.15km/km2。
3、老城区慢行交通网规划
发挥水绿生态优势,挖掘历史文化脉络,老城区更新提升慢行交通品质,构筑四级高品质慢行网络,包括20.0km交通性街道、26.5km生活性街道、6.0km休闲性街道、8.3km特色性街道,全长60.8km,密度达10.2km/km2。
- 【第13条】 休闲性慢行网络规划
泰州中心城区层面,依托江淮交汇、双水绕城的独特生态格局,规划构建“三环、五点、七廊、多联”的320km绿道网,形成串联各公园、景点、历史街区的文化脉络。一轴一核三极层面,以绿为基、以蓝为脉、以文为媒、以人为本,深入生活区打造绿道微循环体系,提升绿道5分钟步行覆盖。结合天德湖公园、金融广场、人民广场、老街、梅园、凤城河等城市地标及人文景观打造泰州特色Citywalk(城市漫步)线路。
- 【第14条】 立体过街节点规划
结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轨道交通及快速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同步推动立体过街设施建设,提升慢行交通的安全性。
- 【第15条】 特色示范
“一轴一核三极”范围内,通过完善风雨步道、设置乐龄通道、设计儿童出行路径、推行无障碍设施,营造“一轴一核三极”全龄友好慢行示范区。
第五章 停车规划
- 【第16条】 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规划
1、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规划
遵循用地协调、节约用地、规模适宜的布局原则,泰州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171处,提供小汽车泊位约3.8万个。
2、路内公共停车场规划
建议结合道路宽度、道路功能、交通运行状况等因素合理布设路内停车泊位。
- 【第17条】 充电设施布局规划指引
充电设施布局要以用户居住地停车位、单位停车场、公交及出租车场站等配建的专用充电设施为主体,以公共建筑物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临时停车位等配建的公共充电设施为辅助,以独立占地的城市快充站、换电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建的城际快充站为补充,形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原则上,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10%,每2000辆电动汽车至少配套建设一座公共充电站。鼓励建设占地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机械式与立体式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
第六章 物流货运规划
- 【第18条】 物流节点布局
结合泰州市特色产业布局,泰州构建七大重点物流园及四大特色物流集聚区的物流枢纽体系,以建设长江经济带粮食供应链组织枢纽、长三角煤炭保供和铁矿石中转基地、江苏中轴现代流通重要支点为总体发展目标,支撑打造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其中七大重点物流园包括靖江粮食产业园、江苏三江现代物流园、泰兴虹桥物流园、高港综合物流园、泰州市城北物流园、姜堰三水物流港和江苏(戴南)不锈钢综合物流园;四大特色物流集聚区包括泰兴市苏中沿江物流园、兴化粮食物流产业园、泰州医药物流集聚区和泰州保税物流集聚区。
- 【第19条】 货运通道布局
(1)过境货运通道:在高速公路网络的基础上,东西向货运主要依托S353、G328改线、G345等货运通道,南北向货运主要依托S506、S232等货运通道。
(2)城区货运通道:结合城市产业布局,规划S354、S411、S356、S506、S231、S232、S229等三横四纵城市集散货运通道,重点服务泰州城区产业集散。
图纸:
1.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2.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图


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1—2035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空间层次。市域层次包括泰州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5787.9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层次包括海陵区、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姜堰区所属全部街道以及苏陈镇、白马镇、野徐镇、永安洲镇的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700.92平方公里。
第2条规划年限
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近期目标年结合轨道交通建设推进的客观情况确定为2030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第二章 城市空间解读与公交廊道识别
第3条城市空间解读
(1)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根据《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泰州市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衔接省域城镇空间格局,融入扬子江城市群,协同共建扬子江绿色发展带,构建“一主三副、一带四轴”的城镇空间结构。“一主”指泰州中心城区,“三副”指靖江城区、泰兴城区和兴化城区,“一带”指沿江城镇转型发展带,“四轴”指沿宁启、沿宁靖盐、沿常泰、沿兴泰发展轴。
(2)中心城区空间布局。根据《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一轴一核三极三城”的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能级提升。“一轴”指城市发展活力中轴,以海陵路和鼓楼路为支撑,“一核”指凤城河文化核,“三极”指依托天德湖、天禄湖周边地区和高铁枢纽片区形成的金融商务、健康服务、高铁枢纽三大发展极,“三城”指海陵区城区、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城区、姜堰区城区。
第4条公交廊道识别
结合泰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构建轨道交通预测模型,识别公交走廊,为轨道交通线网构建提供依据。泰州市公交客流走廊为“一横一纵主走廊”+“三横三纵次走廊”,公交走廊高峰小时公交客流达到1.0-2.5万人次/小时左右。其中主走廊包括东西向的扬州路-东进路-南通路-海姜大道走廊及南北向的鼓楼路-高港大道走廊;次走廊包括凤凰路、药城大道、国庆路(泰兴)、江州路、京泰路及春兰路。
第三章 轨道交通功能定位与必要性分析
第5条轨道交通线网层次
本次规划线网包括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和市域(郊)铁路两个层次:中心城区轨道交通是城市客运系统的骨干,满足城市集中建设区主要客流集散点之间大容量、快速化的出行需求;市域铁路连接中心城区与各区县、重要节点,服务市域与中心城区的长距离出行。
第6条轨道交通线路功能
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紧密联系城市空间,线路覆盖中心城区主要客流节点(居住及就业集聚片区、交通枢纽等),改善出行结构,引导绿色出行,支撑中心城区“一轴一核三极三城”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用地。
市域(郊)铁路作为中心城区与市域各城镇节点之间联系的重要交通方式,可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辐射力,促进沿线城镇节点的发展建设。
第7条规划轨道交通必要性
长三角区域进入实质一体化大背景下,泰州加快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区域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借助《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及《泰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21-2035年)》的修编契机,战略性启动泰州城市轨道线网规划编制工作具有极强的必要性。
泰州市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是支撑泰州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助力建设长三角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的重要举措;是支撑市域“一主三副、一带四轴”城镇空间结构,引领中心城区“一轴一核三极三城”城市架构形成和发展,提升城市能级的现实需要;是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和集聚辐射能力,提升城市交通供给,满足市域快速通勤需求,加快市域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举措;是优化城市交通出行结构,缓解交通拥堵,推动公共交通跨越发展,实现公共交通建设新突破,提升城市交通品质,彰显文化名城形象的必由之路。
第四章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研究
第8条轨道交通线网规模
轨道交通建设合理规模需要统筹考虑城市规模、交通需求、政府财力等因素,按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推测相应规划年的建设承受能力。城市轨道线网发展总体规模侧重控制引导,主要根据远景服务需求来确定,综合人均线网密度法、交通需求分析法和服务质量分析法等三个方法进行测算,泰州市城市轨道线网合理规模(不含市域铁路)应达到150-200千米左右,轨道线路约4-6条。
第9条城市轨道交通布局方案
依托泰州市市域“一主三副、一带四轴”的城镇空间结构和中心城区“一轴一核三极三城”的城市空间结构,覆盖城市重要客流走廊,链接泰州南站、泰州站等重要对外交通枢纽和其他城市重要功能节点,规划形成“一横一纵”的骨架线、三条加密线,共五条城市轨道线路,合计180千米。 其中骨架线作为轨道网络的基本骨架包括1、2号线 ;加密线是对骨架线的外围扩展和局部加密,包括3、4、5号线。
第10条市域铁路布局方案
基于“一主三副、一带四轴”市域总体发展格局,为大幅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打造市域至中心城区“1小时”通勤圈,链接市域重要交通枢纽,布设5条市域铁路线,总长约281.2千米。
第五章 轨道交通线网实施规划研究
第11条轨道交通制式选择
在交通制式选择方面,从服务范围、客流适应性、技术成熟度、线路适应性、审批程序等综合考虑,城市轨道交通1~5号线采用轻轨系统,运能能够满足城市客流需求,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线路适应性较好,且近期泰州市社会经济条件能够达到审批要求。
本规划推荐泰州市域轨道交通S1~S5号线采用市域快轨系统。 市域快轨主要服务于城市与郊区、重点城镇间等,服务范围一般在 100公里之内。相比中低速磁浮系统,市域快轨技术更为成熟,运营经验更加丰富,工程造价较低,载客能力较大,乘坐舒适性较高,同时可与规划国铁线网实现更好的资源共享。
第12条城市轨道交通敷设方式规划
线路敷设方式应结合城市现状、工程地质、环境保护以及道路建设情况(尤其妥善处理好与快速路关系)等条件综合分析确定,一般分为地下线和地上线,地上线包括地面线和高架线。线路敷设方式应在线网中统一考虑,处理好两线换乘或相互联络关系,也要考虑工程实施难度等因素,如不良地质、既有工程的影响等。
对于建筑开发密度大、土地利用效率要求高的老城及城市核心区应尽量选择地下线,其他地区应尽量选用地上线,但必须处理好对城市景观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地上线应选择道路红线较宽的道路敷设,其中高架线(包括过渡段)要求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50m,地面线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60m。泰州城市轨道总规模180km,其中地下线46.4km,高架线133.6km,地下线占比25.5%。
第13条市域轨道交通敷设方式规划
市域铁路的敷设方式一般可采用地下、高架和地面(路堤式)三种,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开发、道路宽度、地质特征、环境保护、景观要求、工程造价等因素后确定。在城市中心区建筑密度大的地区,优先采用地下形式;在城市中心区外,应充分考虑工程的经济性,在有条件的区段优先采用高架和地面形式。市域铁路沿线走廊宽度(建筑物到建筑物)达不到60米的,优先采用地下形式。泰州市域(郊)铁路总规模281.2千米,其中地下线16.5千米,地面线53.8千米,高架线210.9千米,地下线占比5.87%。

泰州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2021—2035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规划范围为《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划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包括海陵区、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姜堰区所属全部街道以及野徐镇、白马镇、苏陈镇、永安洲镇的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700.92平方公里。
依据《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其中:近期为2021-2025年;远期为2026-2035年。
2025年目标:初步实现地下空间平衡城市建设容量、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目标。
2035年目标:建立促进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与建设容量协调、各类地下设施系统高效、管理与保障完善的地下空间系统。
● 地下空间总体发展结构
依据地上总体发展结构,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行性和必要性,形成“三主三副、两轴多点”的总体结构:
三主:由金融商务极、健康服务极、高铁枢纽极合力构建市级综合中心。以三大发展极建设为契机,结合市级现代化城市中心区建设,综合开发商业商务、地下交通、地下人防等地下空间功能类型。
三副:坡子街副中心、高港片区副中心、姜堰片区副中心,形成以点状地下综合体为主的地下公共空间。
两轴:依托轨道1号线、2号线,形成地下空间开发主要骨架。
多点:轨道地下站点。结合轨道站点地下段建设,综合开发周边地下空间,形成地下空间节点。
地下空间建设条件适宜性评价图

地下空间发展结构图

地下空间规划分区图

图文来源:长三角泰州
综合编辑:泰州百晓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