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14日,日本农林水产大臣江藤拓宣布向市场投放21万吨储备米,预计于下月中旬左右开始交付。这是日本政府首次以促进市场流通为目的的储备米投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生了什么?

价格暴涨,日本多地现米荒!

锦观实验室记者注意到,日本新米交易价格在2024年12月创下历史新高。所有品种、用于主食的大米销售给批发商的价格是去年同期的1.6倍,达每60公斤24665日元(约合人民币1162元)。每公斤大米折合人民币价格超过19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视报道日本大米价格上涨

此外,日本农协等出货团体与批发商之间的主食用大米交易价格自2024年9月首次突破每60公斤2万日元以来,已经连续四个月更新最高价格。

据《日本经济新闻》最新报道,首相石破茂已经下令,将为低收入家庭及部分群体提供帮扶政策,并表示应灵活运用储备米以保证稳定供应。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就不断有网友在互联网上晒出在日本购买同一品牌大米价格的变化,感叹米价不断创出新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翻译:“我自己一直吃的品牌,两年前卖每5公斤1580日元,现在变成了每5公斤2980日元……”(1元人民币约合21日元)

相较感叹价格,市场上大米的短缺则是更多日本民众所面临的难解问题。有东京的民众表示:“我家人在京都居住,京都所在的关西地区大米短缺,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所以我有时会给他们寄一些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超市中贴出的速食米饭限购告示

据悉,从2024年八九月份开始,日本大米就接连出现涨价或者断货的情况。各个超市里的大米销售区要么是“暂时无货,进货时间待定”,要么是“此商品限购,每位客人1份”的告示通知。即使是零星存在在售的大米,其价格也是近乎翻倍的上涨。供应短缺的问题在十月之后总体得到了解决,但价格却始终没有恢复到八月份之前的水平。

什么原因?

供需关系掩藏下的日本农业“减反政策”

那么,都2025年了,作为日本自给率最高的食材——大米,怎么就出现“米荒”了呢?

日本官方的解释是:

在供给端,多重天气灾害叠加导致大米质量下降、收成减少;

在需求端,海外游客暴增,以及地震风险引发民众囤积、抢购白米导致需求增加。

但这样的说法显然并不成立,或者说并非造成“米荒”的主要因素。

根据相关数据,即使每月约300万游客在日本停留一周,且早中晚三餐都吃米饭,也只占总消费量的约0.5%,把“米荒”的锅甩给游客显然并不合理。而日本作为一个防震减灾意识非常强的国家,也很难想象仅仅因为欠收或者地震预警就引发全国性的米荒。

锦观实验室记者注意到,针对各地出现的米荒,大阪府知事多次呼吁农林水产省投放政府储备米,但日本政府均予以拒绝,直到现在才开始着手向流通市场投放储备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超市中贴出的大米限购告示

实际上,包括山下和仁、岸宏之(经济产业省前官员、庆应大学经济学教授)这样的日本知名学者在内,很多日本相关领域研究专家都指出,高米价更符合日本农协的经济利益诉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JA,全称Jap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在日本通常被叫作农协,它是按照农村行政区域建立的综合性农业合作社。其业务范围极为广泛,涵盖产品购销、农业经营指导、农资供应、信用保险等多个领域。多年来,它已成为日本最大的“康采恩”(垄断企业组织)。

锦观实验室记者了解到,日本农协在日本社会中是一个巨无霸的存在,组织结构异常庞大,触角深入到日本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全国拥有1000多万会员,几乎覆盖了所有在册农民,牢牢控制着日本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来源:日本农协官网

日本农协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强大的影响力,在农业政策制定中扮演关键角色。但由于其同时从事金融等非农业务,其决策又往往以协会自身经济利益为先,而并非单纯考虑国民利益。

比如,为应对战后日本人饮食结构逐渐变化,大米需求量下降,带来大米价格下跌,农民利益受损,连带农协利益受损的问题,农协不断游说农林口的议员和农林省,推出了备受争议的“减反政策”。

所谓“减”,就是减少耕作面积。日本农协设置了个限制——种水稻的农田总量,不能超过农田总量的60%,政府还为改种小麦或大豆等其他作物的稻农提供补贴。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减少耕种面积,人为制造供给不足,来抬高大米价格。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数据,日本人食用大米的数量从1965年代每人每年118千克,掉到了2020年的50.8千克,减少了一半还多。

与此同时,日本稻农的数量、大米的产量都在稳步减少。日本稻农从1970年的466万户减少到了2020年的70万户,剩余不到六分之一。

长此以往,日本稻米种植面积减少、大米产量下降,应对市场需求波动的能力大大减弱,一点点额外的需求,就会导致大米短缺、价格上涨的局面。

来源 锦观新闻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