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摘要】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趋势的加速,汽车芯片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球汽车芯片年需求将超过1600亿颗。

南芯科技作为领先的消费电子芯片制造企业,凭借在电源管理和智能驱动领域的技术积累,成功进入汽车芯片市场,并跻身沃尔沃、现代等国际车企供应链。

近年来,南芯科技营收表现较为突出;然而,受研发费用增加与大客户依赖影响,公司归母净利润表现不佳。

值得关注的是,南芯科技的主要股东之一顺为系减持股份,可能影响公司的资本运作和融资能力,加剧资金压力。

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尤其是与国际巨头在技术和人才储备上的差距,南芯科技在价格竞争加剧、全球汽车电子库存波动以及供应链压力之下盈利空间更是被被压缩。

未来,南芯科技又能否跑通汽车芯片这一第二增长曲线,进一步缩小差距,通过消费电子与汽车电子的双轮驱动,实现后来者居上呢?

01

南芯入局车芯争夺战,研发能力为核心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和智能化趋势的加速,汽车芯片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传统燃油车每辆需600-700颗芯片,而电动车每车需求高达1600颗,对于智能汽车来说,需求更是提升至3000颗。

预计到2030年,全球汽车芯片年需求量有望超过1600亿颗,这将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

在这一背景下,南芯科技作为领先的消费电子芯片制造企业,早在数年前便已开始布局汽车芯片市场。

凭借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技术积淀,公司以车载充电产品为切入点,迅速将业务拓展至电源管理和智能驱动领域,并重点布局车载充电、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车身控制以及三电系统等关键应用场景。

2024年,南芯科技推出了符合AEC-Q100标准的车规级电子保险丝SC77010BQ,公司的汽车电子芯片产品已进入沃尔沃、现代等国际知名车企的供应链。

要知道,南芯的创始人阮晨杰及其核心团队均来自全球模拟芯片巨头德州仪器,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技术积累,不论是技术研发还是销售渠道皆为顶尖配置。

公司高集成度PMIC(电源管理芯片)系列和车规级eFuse(电子保险丝)等产品,都不仅通过了AEC-Q100认证,还具备高集成、高效率、高可靠性等优势。

除南芯之外,众多汽车芯片厂商与车企也争相开展造芯竞赛,专注于其他领域的领先芯片企业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汽车市场。

随着新老玩家的涌入,汽车芯片领域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当前,在汽车电源管理芯片PMIC领域,华大半导体、圣邦微电、杰华特、瓴芯科技等多家公司均已强势入局。

其中,圣邦微电2021年正式启动了电压基准芯片的AEC-Q100车规标准升级,首款支持AEC-Q100车规标准的电压基准芯片LM431BQ已经正式规模交付用户。

由此,在国产巨头纷纷入局车规级芯片的现实之下,南芯科技势必要在资金和技术上打一场硬仗。

02

业绩恢复下,大客户依赖问题仍未解

南芯科技近年来业绩表现亮眼,2023年,公司营收达17.8亿元,同比增长89.3%;同时实现净利润2.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

2024年第三季度,南芯科技营收达18.99亿元,同比增长57.49%;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长50.82%;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4.34亿元,更是激增387.2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研发费用上来看,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达2.5亿元,占总营收的14%。2024前三季度研发投入更是高达2.99亿元,同比增长48.94%,占营业收入的15.76%。其中,仅三季度研发费用就达到1.17亿元,同比增长52.99%,环比增长25.54%。

公司在过去经历高速增长,当前将产品结构由消费电子向汽车电子延伸,或直接影响公司利润增速,由此,在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之下,如何降本增利成为重要问题。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对大客户的过度依赖。

过去,公司在手机等消费电子领域积累了如荣耀、OPPO、小米、vivo、传音等知名手机品牌;Anker、紫米、贝尔金、哈曼等泛消费品牌的忠实客户。

其中,小米、OPPO等消费电子大厂不仅是公司的股东,也是公司的重要客户。数据显示,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比由2019年的63%左右提升至2023年的74.35%。

对大客户的依赖相应意味着议价能力的降低。2022年上半年,公司向小米、联想等大客户出售电荷泵充电管理芯片的平均毛利率近为33.23%,低于公司40%-43%左右的整体毛利率水平。

对大客户的依赖,也对公司的收入稳定性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考验。

大客户的需求一旦出现波动,南芯科技的业绩增长就会受到直接影响。同时,大客户的需求通常较为明确和稳定。这可能导致南芯科技在产品创新和市场多元化方面的动力不足。

而在产品结构转型之下,汽车芯片领域相较传统消费电子缺少大客户支持度,由此,南芯势必面临两难的抉择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在股权方面,2024年末,南芯科技发布持股5%以上股东权益变动至5%以下的提示性公告,几家顺为系机构于12月7日至2024年12月11日间合计减持90.34万股,合计持股比例由7.2826%下降至4.9999%,不再是公司5%以上的股东。

长期来看,顺为系减持可能会影响公司未来的资本运作和融资能力。尤其是顺为系作为南芯主要股东之一,其减持可能意味着资本市场对公司前景的信心减弱。

面对长期依赖大客户导致的低毛利和资本减持的现状,南芯科技将目光转移到了产业链整合上。

2025年1月21日,南芯科技发布公告,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昇生微100%股权,此次收购属于产业链横向整合收购。

然而,昇生微的财务表现仍存在槽点。

公司在20-22年连续完成了四轮融资,根据最后一轮三家机构共持有8.76%的股份与1亿元左右的融资来估计,最后一轮融资后估值约11.42亿元,但公司的财务情况仍处于亏损阶段,此次收购在完善南芯产业链的同时,或进一步加重南芯低毛利问题。

03

价格竞争加剧,南芯突围荆棘重重

相比于消费电子领域,工业及汽车领域电源管理芯片性能要求及技术难度更高,同时产业特点、客户需求等方面与消费电子领域有较大差距。

目前来看,南芯进入工业及汽车领域的时间较短,产品类型不够完善,相比于国外巨头,在技术及人才储备上存在不小的差距,自主化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当前,南芯避开国际巨头的竞争锋芒,转向客户定位,以便于更好的适应主机厂和Tier1厂商的快速迭代和创新需求。

在此定位之下,如何拿到更多主机厂与Tier1的定点案例成为企业能否破局的关键。

从车圈大环境下看,追逐的过程并非坦途,激烈的市场竞争已成为汽车行业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

自2022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车企市场份额的争夺,将压力层层传导至供应商,最终波及芯片企业。

这种价格战对芯片厂商的利润空间形成了极大的压缩。尤其是对于国内厂商来说,在技术尚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价格战不仅无法提升市场份额,反而可能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其研发和生产的持续投入。

与此同时,全球汽车电子库存的剧烈波动和市场周期的不可预测性,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汽车行业整体利润率下滑、供应链压力倍增的背景下,芯片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愈发残酷。

芯片原材料的供应短缺、物流成本的上涨,以及半导体制造产能的紧张,都对国内厂商的生产和交付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一系列市场变动使得汽车芯片供应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激烈的价格战不断压缩利润空间,供应链波动增加了运营风险,而技术迭代的加速则对企业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技术领先、优化成本结构并确保供应链稳定,已成为汽车芯片企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04

尾声

当前,南芯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迭代等挑战。

展望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汽车电子市场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而南芯能否发挥后发优势、逆袭而上,还要看公司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的双轮驱动表现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