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视的《甄嬛传》里,余莺儿的戏份全没了。倚梅园那段直接跳过,连她怼甄嬛的镜头都剪得干干净净!不过线上其他媒体平台中余莺儿出镜情节未受影响,但怕就怕其他平台也会剪掉。

作为一部播出13年还能让观众拿着放大镜找细节的“电子榨菜”,《甄嬛传》的每一帧画面都像是被刻进DNA里的经典。可这次,观众们熟悉的“妙音娘子”突然从电视屏幕上消失了,只留下一片哗然。

这一切的源头,是饰演余莺儿的演员崔漫莉的一场直播。她在镜头前眉飞色舞地“炫耀”自己多年前在横店无证酒驾、肇事逃逸的经历,甚至大放厥词“摄像头坏了怕什么”。
没想到,这番“法盲式自曝”迅速点燃舆论,警方介入后发现她竟是编造谎言博眼球,最终将她行政拘留。而北京卫视的反应堪称光速——重播时直接“一键删除”余莺儿的所有镜头,仿佛这个角色从未存在过。

有人拍手叫好,觉得“劣迹艺人就该彻底封杀”;更多人却痛心疾首,怒斥“删戏份等于给《甄嬛传》打补丁,剧情都碎成渣了”。

这场争议背后,其实藏着影视圈一个老生常谈的难题:当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我们是该倒掉整锅粥,还是想办法把老鼠屎挑出来?
其实《甄嬛传》还算幸运——余莺儿毕竟只是个六集下线的小配角,删了戏份虽突兀,但主线还能勉强衔接。
可若是主角出事呢?想想2018年的《巴清传》,主演范冰冰、高云翔接连卷入丑闻,这部投资5亿的剧直接烂在仓库里,至今没能见天日。片方后来甚至想用AI换脸技术“复活”剧集,结果被网友吐槽“P得像鬼片”,彻底沦为笑柄。
更惨的还得是吴秀波。他主演的《情圣2》原本定档春节,却因私生活丑闻被迫撤档,片方连夜把宣传海报上的“主演吴秀波”字样改成“特别出演”,试图用文字游戏蒙混过关。

结果观众根本不买账,弹幕里全是“求换头术拯救这部剧”。就连他参演的《雪豹》重播时,片头字幕直接把他名字抹去,仿佛这个人从未参与过拍摄。
我们惩罚的是犯错的人,还是那些与他共同创作的作品?就像网友说的:“《甄嬛传》是几百号人拍出来的,凭什么因为一个人的错,让所有人的心血缺斤短两?”
不过同样是配角出事,《还珠格格》里的“尔泰”陈志朋曾被曝奇装异服、精神异常,但电视台重播时从未删减他的戏份;《武林外传》的“燕小六”肖剑因打架斗殴被拘留,观众反而觉得“这很燕小六”。
更不用说好莱坞——伍迪·艾伦深陷性侵丑闻,但他的《午夜巴黎》依然在各大平台播放,观众一边骂人一边夸电影。
这种“双重标准”恰恰暴露了行业潜规则:作品能否逃过“连坐”,取决于它的经典程度和商业价值。
《甄嬛传》作为长尾效应惊人的“剧王”,观众早已把每个配角都当成了老朋友。突然让余莺儿“消失”,就像硬生生从全家福上抠掉一个人,怎么看都别扭。而那些本身口碑平平的剧集,反而更容易被“一刀切”——反正没人在意,不如趁机表态。

有网友气得在评论区狂骂:“余莺儿冒充甄嬛得宠是重要伏笔!没有她作死,怎么体现后宫险恶?现在剧情直接断层,新观众看得懂吗?”
说到底,观众对“删戏份”的愤怒,本质上是对“经典被毁”的恐慌。《甄嬛传》早已超越了一部普通电视剧的意义,它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当崔漫莉的轻率行为威胁到这种集体记忆时,人们本能地想要捍卫心中的“完美作品”。
但换个角度想,或许正是这种“不容玷污”的执念,让我们变得脆弱。金庸笔下的大侠也有道德瑕疵,莎士比亚戏剧里满是谋杀与背叛,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经典。或许真正的经典,应该像生活本身一样,能包容光明与阴影并存。
突然觉得,这个虚构角色的“存活”,何尝不是对现实的一种提醒:我们可以谴责犯错的人,但不必让艺术作品为他们陪葬。毕竟,屏幕里的余莺儿从未真正伤害过谁,她只是提醒着我们——在现实与戏剧之间,永远需要保持清醒的界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