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人工智能行动峰会备受全球瞩目,本应是全球携手构建AI治理蓝图的关键时刻,却因美英两国拒绝签署《巴黎人工智能宣言》而陷入僵局,引发国际社会对全球AI治理前景的广泛关注与深刻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峰会上明确表态,称“我们不接受欧洲的监管框架,这会妨碍我们的创新!”据悉,美国计划投入5000亿美元推进AI技术,力图维持其在全球的技术主导地位。从美国过往在气候变化、贸易协议等领域的表现来看,此次拒绝签署并非偶然。在AI领域,美国将其视为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AI在军事、经济等关键领域的应用,使其对全球技术主导权高度重视,拒绝多边框架合作,强化芯片管制政策,限制对华半导体技术出口,种种举措背后是其对技术霸权的极力维护,以及对全球科技主导权旁落的深深忧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峰会上展现出开放包容、合作共享的积极姿态。中国大力推动AI伦理与安全发展,展示了DeepSeek等开源技术成果,强调AI技术应服务全人类,倡导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制定AI发展规则,致力于打造开放平衡的全球AI生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盟在这场AI博弈中处境微妙。作为全球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欧盟既未盲目追随美国,也未紧跟中国,而是宣布投资2000亿欧元推动本土AI技术发展,尝试建立“价值观联盟”,拉拢更多发展中国家,构建本地监管框架,力求在中美技术对抗中为自己争取更多话语权,避免沦为附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的CEO萨姆·奥尔特曼在峰会期间公开表达愿与中国合作的意愿,指出科技企业和政府目标并非完全一致,企业在全球合作中可发挥重要作用。这一表态反映出企业界对技术合作的务实态度,与政府间日益激烈的对抗形成反差,凸显出科技企业在全球技术合作中的特殊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国总统马克龙直言:“AI的未来取决于规则与治理,而非丛林法则。”此次巴黎峰会的波折,深刻揭示了全球治理体系在面对新兴技术时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各国持续坚持自身技术利益,不愿在全球框架下寻求共同治理规则,全球科技生态恐将走向碎片化,不同国家和地区各自为政,发展出不同的AI技术标准和监管框架,最终阻碍技术造福全人类。全球AI治理之路充满挑战,未来AI技术发展能否突破政治藩篱,走向真正的全球合作,仍有待观察。

作者:陈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