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系上面有个著名的不可能三角:高医疗品质、要就医效率、医疗费用低,这三者不可能同时满足,而所有国家的医疗体制都是在这三个要素之间做取舍,需求平衡。但是不管怎么弄,都有人不满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疗本质上是无限需求,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是矛盾。

以英国、意大利为代表的免费医疗体制,就是医疗费用低和高医疗品质,这就产生了极低的医疗效率——分级诊疗。

以意大利为例,生病后,患者须从家庭医生开始诊断,家庭医生无法处理后,再去预约专业医生,若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则由专业医生去预约综合医院。可以说,没有家庭医生的人,连医院的大门都摸不着。

即便有家庭医生,也不利索,2019年,加拿大患者从全科医生转诊到接受治疗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为20.9周,较2018年的19.8周增加了一周。

以印度,朝鲜为代表的免费医疗体制,就是医疗费用低和就医方便,但是医疗品质可就呵呵了。

高就医效率和高品质医疗的代表就是美国,代价就是贵,贵,贵,一个中产没有保险的话,一场大病足以破产。

更多的国家则是在三角形中做均衡,不走极端,都搞一点,但是只要进入老龄化,则不可避免涉及医保控费的三大杀器:医药集采、医疗控费和分级诊疗,当前我们国家正在走第一步和第二步。

今天我们聊聊日本。

90年代,由于医保出现巨额赤字危机,政府对药品实施强力的费用管控手段,并随后延伸到了医疗控费。

日本的集采极为严厉,对所有药品无差别降价,甚至都不需要谈判,管你是什么创新药、原研药、进口药、仿制药,全部降价,而且每两年必须降价一次,直到现在依然在坚持(做了小幅度修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无利可图,日本的很多药品出现了短缺,直接就没药了,怎么办?

刺激人心的一幕来了,2023年设立“仿制药战略储备”,针对短缺药品强制要求企业保供。

美国的集采也很刺激,谈判主要针对的就是原研药如果药企拒绝谈判,将面临高额消费税(第一年为销售额的65%,逐年递增至95%)

你觉得日本和美国的做法对企业公平吗?还是市场经济吗?

扯远了,继续说日本,很多人眼里的医药天堂日本,以为集采和医疗控费,发生了大批量的事故。

1990年到2010年惨烈的20年就不说了,我们看看2020年之后,最近四年的医药事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小林化工事件最为严重,直接损失:召回成本+停产损失达340亿日元;间接损失:日本仿制药行业股价整体下跌12%(2020年),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20点;长期影响:企业合规成本上升30%(2021年起),中小企业并购加速(2020-2023年共29起并购)。

除此之外,日本还出现了大量的医药短缺现象,不管是仿制药还是原研药,直接连治疗这个病的药品都没有了,下图是2023年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再看一下日美欧仿制药市场对比(2023年),日本医药事故的发生远高于欧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2023年日本的仿制药进口中,60%来源于印度,25%来源于中国,15%来源于韩国。日本仿制药使用率从2007年17%上升至2023年82%,仅仅16年时间,仿制药就成了日本人用药的主体。

仿制药的大量使用在日本同样引起了巨大争议,部分患者改用仿制药后出现疗效不足(如降压药、抗抑郁药)或副作用增加,日本医学会警示称,某些仿制药生物等效性(BE)试验数据不充分,可能导致临床效果差异。中国今天发生的一切,在日本早已经经历过。

患者质疑,医学界不满,药厂倒闭,那政府是吃饱了撑着找大家不痛快吗?

再次回到文首,你喜欢英国模式、朝鲜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还是中国模式?

我们中国是什么样的国情呢,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深度老龄化,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以城镇老人,这些人都要吃药看病。

再看邻国,纪录片社保危机中也不得不承认,即使日本医保制度早已问题重重,但却依然是社会最重要的一张安全网,给了所有人最起码的尊严和希望。

社保兜底,自费或者商业保险求品质,早就是定下的决策。

谁也没有办法和大势对抗,谁也不行。

最后做个小活动,中国平安最近股价比较低迷,大家对于公司基本面有什么想提问的,可以放在留言区,我看到后会统一回复。